中圖分類號:G264.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6(b)-0082-06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Preservation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Paper Cultural Relics in the Collections of Shandong Province
LIULiang,QIN Jie,PANLili, WANG Xiao,HAN Yu (Shandong Provincial CulturalRelicsConservation,RestorationandIdentificationCenter,Jinan Shandong,25oo14,China)
Abstract: Therearealarge numberof paper culturalrelics inthecollctions of Sandong Province with rich varieties,whichare importantcarriersforstudyingthehistoricalandCulturaldevelopmentcontextofQilu.Systematicallystudyingthecurentstatusof paperulturalrelicspresevatioinShadong'solectionisotolyaurgentndtosafeguardlocalculturaltreasures,utalsoan importanttasktopromoteteteoreticalandpracticaldevelopmentofulturalelicsprotectiodisciplinesinChina.Tispaperfo cusesonthepaperculturalrelicsinthecollectionsof Shandong Provinceandconductsacomprehensivesurveyof176state-owned culturalandmuseminstitutionsbyusingtesatisticalsurveymethod.Itisfoundthattereareproblemssuchasteprominenttalentshortage,unbalancedrsoucedistribuon,oviousgradediference,ndlackofsientificvaluatonforthepaperculuralelics inthecolletionsofShandongProvince.Then,measuressuchasbuildingmulti-dimensional talentcultivationsystem,optimiing theresourceallocationsystem,improvingthegadingandvalueevauation,comprehensivelycayingouttheacidificationegationofpapercuturalrelics,strengthningteresearchonthedacidificationprotectionofpaperculturalrelic,ndstrengtheningfinancialsupportandpolicyinclinationareputforward,aiming toprovidestrongsupportfortheprotetionandiheritacef paper cultural relic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work.
Key Words:Shandong paperculturalrelics;Research; Preservationstatus;Existing problems;Resourcealocation;Regionalco ordination;Deacidification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紙質文物以其獨特的物質形態,成為歷史記憶的載體、文化傳承的橋梁與藝術表達的樣本,真實記錄了人類文明的演進歷程。山東,作為文物大省,其館藏紙質文物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無論是書法繪畫、古籍善本,還是檔案文書、碑帖拓本等,無一不映射出齊魯大地獨特的文化脈絡與歷史發展軌跡,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藝術等方面不可或缺的實物資料。然而,因紙張材質自身的脆弱性,對保存環境要求極為嚴苛,在漫長歲月的洗禮及環境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山東館藏紙質文物面臨著諸如老化、酸化、蟲蛀等諸多亟待解決的保存難題。本文聚焦山東館藏紙質文物,通過對176家國有文博機構的系統調研,深入分析其保存現狀,挖掘潛在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保護對策,旨在為紙質文物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有力支撐,也為同類研究貢獻經驗與思路。
1山東館藏紙質文物保存狀況調研
1.1 調研目的
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館藏文物資源極為豐富。據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統計,山東全省國有可移動文物286萬件(套),實際數量558萬件,位居全國第三,其中紙質文物占據了相當比例。據2022年面向山東188家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的山東省可移動文物保護狀況調研顯示,山東館藏可移動文物431.35萬件(因統計單位和統計對象不同,所以與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有差別),其中紙質文物占比達 21.21% (約91.48萬件),但保存狀況堪憂[26-15。調查顯示,全省 44.02% 的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病害,瀕危文物數量高達41.44萬件,紙質文物因蟲蛀、霉變、保存環境不適宜等問題尤為突出。作為研究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的“活化石”,紙質文物以文字和圖像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其造紙工藝、寫印材料等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產水平,具有無可替代的特殊意義。盡管“十三五\"期間山東在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上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紙質文物保護仍面臨諸多挑戰。在此背景下,開展山東館藏紙質文物專項調研刻不容緩。
此次調研旨在深入剖析山東館藏紙質文物的保存現狀,全面了解其數量、類別、分布、保存狀況、文物級別等情況,發現在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針對性強、切實可行的保護策略和建議,為加強山東館藏紙質文物的保護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實現紙質文物的長久傳承與有效利用。
1.2 調研對象和調研方法
本文采用統計調查法,以山東省176家國有文博機構為調研對象,全面收集其館藏紙質文物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家文物普查系統及各博物館新增文物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整理、分類與分析,從多個角度深入探究山東館藏紙質文物的保存現狀,為后續研究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
1.3 調研內容
調研內容涵蓋了紙質文物的類別、保存狀況、文物級別等,為方便統計,調研以套為統計單位。
本次調研主要聚焦于質地為紙的單一有機質文物和以紙為主的復合有機質文物。按照文物類別劃分,主要包括碑帖拓本、檔案文書、古籍圖書、名人遺物、票據、書法與繪畫、文件與宣傳品、郵品及其他紙質文物。其中,其他紙質文物主要包括照片、文具等
1.4 結果分析
1.4.1 紙質文物總體狀況
經調研,截至2024年底,山東省176家國有文博單位館藏的紙質文物共計293915套,其中,狀態穩定,不需要修復的共計206029套( 70.09% ;部分損腐,亟須修復的共計81959套 (27.89% );腐蝕損毀嚴重,亟須修復的共計5927套 (2.02% )
各類別紙質文物數量和占比情況分別為:書法、繪畫62358套 (21.22%) ,古籍圖書60867套( 20.71%) !檔案43932套( (14.95% ),文件、宣傳品42908套( 14.60% ),碑帖拓本34685套( 11.80% ),郵品21922套( 7.46% ),其他紙質文物13567套( 4.62% ),票據12113套 (4.12%) ,名人遺物1563套(0.53% ),以書法繪畫、古籍圖書類藏品最為豐富,名人遺物類最少。
從保存狀況來看,得益于“十三五\"期間山東在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上取得了一定進展,使大量文物得到有效保護,不需修復的文物占比得到上升,需要修復的文物占比下降[219-10,,但仍有 29.91%(87 886 套)的紙質文物存在不同程度損壞,其中超 2%(5927 套)腐蝕損毀嚴重亟須修復,保護工作仍然十分嚴峻。
1.4.2各類別紙質文物保存狀況
據調研,山東館藏紙質文物整體保存狀況較好,但仍有一定數量的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壞。其中,書畫、繪畫類紙質文物,部分損腐的占 37.42% ,腐蝕損毀嚴重的占 3.06% ,部分腐蝕和嚴重損毀的比例相對較高;古籍圖書“部分損腐,需要修復\"的占40.76% ,“腐蝕損腐嚴重,亟須修復\"的占 2.41% ;檔案文書,“部分損腐,需要修復\"的占 25.07% ,“腐蝕損腐嚴重,亟須修復\"的占 1.67% ;文件、宣傳品類紙質文物,“部分損腐,需要修復\"的占 21.47% ,“腐蝕損腐嚴重,亟須修復\"的占 1.26% ;碑帖拓本類文物,“部分損腐,需要修復”的占 18.70% ,“腐蝕損腐嚴重,亟須修復\"的占 2.61% ;郵品類文物,“部分損腐,需要修復\"的占 1.33% ,“腐蝕損腐嚴重,亟須修復”的占 0.76% ,是所有紙質文物中保存狀況最好的;其他紙質文物,“部分損腐,需要修復”的占 27.64% ,“腐蝕損腐嚴重,亟須修復\"的占 0.70% ,整體保存狀況一般,部分腐蝕的情況需要重視;票據文物,“部分損腐,需要修復\"的占 23.75% ,“腐蝕損腐嚴重,亟須修復\"的 0.84% ;名人遺物類文物,“部分損腐,需要修復\"的占 11.71% ,“腐蝕損腐嚴重,亟須修復”的占0.19% 。
由數據可以看出,各類別紙質文物保存差異明顯,以古籍圖書和書畫、繪畫文物保存狀況最不理想,需要修復的文物比例高達 83.65% 。地域分布不均,像檔案文書類、文件宣傳品類 70% 以上都集中在省直單位;郵品類主要集中在青島、煙臺、威海等地,在德州、菏澤、棗莊、濟寧、東營等地市不足10套;日照在檔案文書、古籍圖書等5個類別中均無藏品,在文件宣傳品、碑帖拓片類別中僅有1套。這種分布不均導致部分地區修復需求集中,而部分地區因收藏量少難以獨立開展修復工作,如德州、日照的古籍圖書修復需求量大,但實際數量較少。且不同類別文物在部分地區修復需求高度集中。例如:菏澤、省直、煙臺在書法繪畫類文物上修復需求最高,占全省需修復總量的 76.82% ;煙臺在古籍圖書類修復需求最高,占全省需修復古籍圖書文物總量的29.10% ;省直文博單位的文件、宣傳品類保存狀況最為嚴峻,待修復文件、宣傳品類文物占此類型待修復文物的 88.81% 。
1.4.3 山東館藏紙質文物級別
據調研顯示,293915套山東館藏紙質文物中一級文物占比 0.09% ,二級文物占比 0.67% ,三級文物占比 7.86% ,一般文物占比 35.50% ,未定級文物占比 55.87% ,珍貴文物稀缺,一級文物數量極少且分布不均,未定級文物占比突出。
從調研看, 57.67% 的一級文物集中在青島40.82% )、省直 (16.85%) 地區,棗莊、日照、濱州、德州、臨沂等五地市均未收藏紙質類一級文物。書法繪畫類一級文物數量最多,有161套,占該類別總數的0.26% ,其他類別一級文物數量普遍較少,如碑帖拓本、票據、郵品等類別僅有1套一級文物,不足同類別總數的萬分之一。
未定級文物的比例在各類別中普遍較高,全省未定級文物占館藏紙質文物總量的 55.87% ,共計164209套。其中,檔案文書、文件宣傳品、名人遺物未定級文物占比均在 80% 以上,郵品類定級情況最為理想,僅 7.42% 未進行定級,但數量仍有1627套。從地域來看,未定級紙質文物主要集中在省直 39.04% )、煙臺( 10.72% )、淄博( 10.51% ,日照、德州、濱州未定級文物占比均不足 1% 。
2 存在問題
2.1 人才缺口凸顯
通過調研發現,得益于“十三五\"期間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進展,保存狀態良好的紙質文物占比上升,但仍有近6000套紙質文物腐蝕損毀嚴重亟須修復。繁重的修復任務背后,是專業文物保護修復人才的巨大缺口。截至2021年底,山東共有301名文物修復人員,具有紙質文物保護修復專長的僅107人[2]61-69,雖然較之五年前有明顯增長,但專業人才培養周期普遍長達5—8年,與文物老化形成時間差。文物保護專業人員總量少,分布不均,相當一部分人員缺乏專業化的知識、經驗和技術,修復能力和科研水平不高。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仍滯后于文物保護事業發展需求,山東館藏紙質文物的保護修復工
作任重道遠。
2.2 資源分布失衡
從收藏數量看,山東紙質文物收藏整體呈現“省直主導、地市不均、區域集中\"的現象,待修復文物基本跟藏量成正比。省直單位以 39.07% 的藏量占據主導地位,待修復文物也主要集中在省直單位。各地市館藏紙質文物差異較大,地市間藏量差距達46倍之巨。這種分布態勢與各地市博物館數量、級別直接掛鉤,導致基層文博單位長期面臨“無米下鍋\"的保護困境。另外,紙質文物總量龐大但類型分布不均,近30萬套的紙質文物,主要集中在古籍圖書、檔案文書、書畫繪畫等類別,共占比 56.88% ,其他類別相對較少,票據類僅占 4.12% 。這種資源配置的錯位,使得反映社會經濟變遷的特色品類長期處于邊緣化狀態,間接導致區域歷史記憶的結構性缺失。
從文物類別看,同樣是省直占絕對優勢,區域呈現結構性斷層。在碑帖拓本、古籍圖書、書法繪畫等8個類別中,省直單位藏品量均居首位,尤其是文件宣傳品類和檔案文書類主要收藏在省直單位,其他地區整體偏少,有些地區甚至“零收藏”。這種資源的過度集中,使得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面臨困境。青島在郵品類藏量突出,煙臺的名人遺物類藏品豐富,淄博古籍圖書數量頗豐,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載體,本應成為展現當地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但由于缺乏系統性的保護和傳承,使它們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而日照的情況則更為嚴峻,在檔案文書等6個類別均無藏品,形成大面積空白,且需要修復紙質文物總量不足30套,如不能合理規劃保護修復,意味著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只能自生自滅,面臨著不可逆的損毀風險。
2.3 級別差異明顯
通過調研發現,山東館藏紙質文物具有“未定級比例偏高,一級文物稀少且集中\"的特點。全省近30萬件(套)紙質文物中,超半數( 55.87% 處于未定級狀態,多為書法繪畫類,主要集中在省直單位。棗莊除書法繪畫類外,其余八大門類全部未定級;東營、德州兩市更有六類文物集體“零定級”。尤為嚴峻的是,上級文物(一、二、三級)占比僅 8.62% ,其中一級文物僅存267件,不足總量的千分之一,且近一半集中于青島,棗莊、東營等五個地市竟無一件一級文物。然而,這種等級斷層直接導致保護資金配置嚴重失衡。目前,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主要傾向于已定級文物,而山東省大部分未定級文物長期處于“政策真空區”。基層文博單位大量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因缺乏資金支持,正面臨不可逆的損毀風險。長此以往,不僅加劇了文物資源分布的區域失衡,更使得大量未定級文物陷人“身份認同困境”,其承載的歷史信息面臨系統性毀滅風險。
2.4 : 科學評估缺失
在調查中發現,雖然文物的保存狀況被定性為“狀態穩定,無需修復\"“部分損腐,需進行修復”及“腐蝕損毀嚴重,亟需修復”三種狀態,但在實際判斷過程中,主要由保管人員通過肉眼觀察文物的完整程度來做出判斷。這種依賴主觀經驗的評估方式,正將承載著齊魯文明密碼的紙質文物推向一種“看似保存完好實則功能瀕臨喪失”的偽穩定狀態,使其面臨酸化等隱性病害的侵襲,并隨著時間推移呈指數級放大。因為,僅憑肉眼觀察并不足以全面評估文物的保存狀態。尤其是紙質文物,盡管其外觀可能保持得相當完整,但未經pH值檢測,無法確切判斷其酸化程度。事實上,酸是文獻紙張老化變質的主要原因。紙張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纖維素大分子中的糖苷鍵在酸性條件下已發生斷裂,使得纖維素聚合度顯著下降,紙張強度降低進而損毀,紙張中酸性物質來源廣泛,如造紙過程中的施膠劑、半纖維素的酸性氧化產物、空氣中的酸性物質及含酸性物質的寫印材料等4。2014年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近現代文獻脫酸關鍵技術研究及集成應用示范”曾對南京市圖書館、重慶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貴州省圖書館和大連圖書館5家公共圖書館館藏的民國文獻的酸化程度進行調研,發現5家圖書館最高平均值僅為4.577,最低平均值為3.476,都處在重度酸化和嚴重酸化的范圍內5。可見,酸化是紙質文獻尤其是近現代紙質文物普遍存在的病害。這種隱性病害的威脅遠超肉眼可見的破損,缺乏科學全面的評估,將嚴重影響齊魯紙質文物的長期保存與傳承,讓珍貴的齊魯文明密碼面臨著因隱性病害侵襲而可能永遠消逝的巨大風險
3館藏紙質文物保存的對策建議
3.1構建多維人才培養體系
紙質文物修復作為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領域,其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既需要院校教育筑牢理論根基,又依賴行業實踐打磨技術精度。一是實施\"階梯式人才孵化工程”。通過整合高校、科研機構等資源,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紙質文物保護修復人才培養體系。例如,在萊蕪職業學校、山東文化職業技術學院等大專院校開設紙質文物保護修復專業課程,涵蓋纖維分析、酸化檢測、修復、保護等全流程技能,通過在定點單位進行實踐操作,培養一線應用技能型人才。二是創新人才共享機制。建立山東省紙質文物修復人才庫,以項目為依托,推行“省級專家下沉支援 + 地市骨干輪訓\"雙向交流機制,重點幫扶日照、東營等基層單位培養紙質文物修復人員,實現各地市專業人才全覆蓋。三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加強與國內外先進文物保護機構的合作與交流,通過項目合作、學術交流等方式,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同時吸引相關領域的高端人才。
3.2 優化資源配置體系
一是建立“一級優先,搶救瀕危\"的保護機制。實施一級文物的數字化搶救方案。由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牽頭,對267件一級文物統一實施“山東館藏一級紙質文物保護計劃”,在做好本體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數字化保護,完成珍稀文物的掃描建檔。例如,《海岱詩抄》全文影像庫已在“山東文物\"平臺共享。優先保護珍稀文物的同時,兼顧保護需求差異。除考慮文物級別外,充分考量文物的保存狀況和保護需求。對于瀕危或急需修復的文物,無論級別高低,優先予以保護。二是強化區域協同。構建“省級統籌 + 區域協同\"的保護機制,針對煙臺古籍圖書類修復總量大且主導地位的地區,可構建 1+16+N′ 文物保護網絡,在“山東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網絡體系\"基礎上增設煙臺古籍修復中心,集中修復資源優先保障該地區的古籍修復。針對濟寧、聊城、威海、菏澤等急需修復文物總量偏少無法單獨立項的情況,可依托山東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濟寧區域中心進行統一的保護和研究。針對日照、威海等地檔案文書類修復總量極少且修復需求分散的情況,可由牽頭,采用同類別瀕危文物跨區域聯合申報的模式。三是打造特色保護集群。推行“一城一品\"保護計劃,專項扶持地方特色文獻保護,重點扶持煙臺名人遺物、淄博古籍圖書等特色品類。四是建立智慧文物平臺。建立省級紙質文物修復資源共享平臺,統籌地市間修復需求與技術力量的同時,整合文物信息、病害圖、修復記錄等信息,實現跨區域資源共享。
3.3 完善定級與價值評估
據調研顯示,未定級文物的保存狀況普遍較差,且相較于定級文物,其保護修復的需求更為迫切。一是啟動“齊魯文明基因\"搶救性鑒定工程。充分發揮職能,組建未定級文物鑒定專項工作組,統籌全省文博機構建立地市3年內完成未定級文物的鑒定工作,重點推進檔案文書、文件宣傳品的定級工作,消除棗莊、東營等“零定級\"地區。二是構建“評估一定級一修復\"全流程。建立科學評估體系,制定涵蓋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的四維標準,組建省級專家庫,對未定級文物進行評估定級。
3.4全面開展紙質文物酸化程度調研
酸是促進紙質文物脆化變質的重要因素。紙張的酸化程度由pH值來表示,紙張的pH值大于6.1只會慢速變質,而小于6.1就會快速變質。紙張的pH 每降低1,其壽命會減少 1/10~1/2°[7]Π 值則是由pH計檢測而得。因此,應加強文物保管人員的文物保護意識,進行酸化業務培訓,提高業務素養。全面開展pH檢測,對紙質文物保存狀態進行重新評估。加強標準建設。制定《紙質文物保存狀況評估標準》,將pH檢測、環境檢測等關鍵數據納入評估體系,為文物的科學保護提供有力支撐。實施“山東館藏紙質文物健康普查計劃”,三年內分批分類對館藏紙質文物的保存狀況進行重新評估。
3.5加強紙質文物脫酸保護研究
國內外對紙質脫酸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較為成熟的有氣相脫酸和液相脫酸。劉家真教授從脫酸對象的選擇原則與脫酸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出發,并結合中國國情對需優先脫酸的對象、脫酸過程中可能存在風險而需要謹慎處置的對象,以及不宜脫酸的對象等進行了系統的總結[0]。但目前的脫酸技術應用于檔案系統、圖書系統較多,文物系統未有獨立的脫酸項目,僅在修復過程中使用傳統脫酸方法進行脫酸處理。聯合高校和科研機構,結合文物自身特點,加強紙質文物的脫酸保護研究,探討適宜于不同造紙工藝紙質文物的脫酸方法和脫酸材料。
3.6加強資金保障和政策傾斜
一方面,設立專項資金,如設立“齊魯文化基因庫建設基金”。對于保存狀況較差但數量較少的類別,如名人遺物類、票據類小而高危的類別,設立特殊類別專項保護資金。對于未定級文物缺乏資金支持、得不到有效保護的情況,設立“未定級文物搶救性保護基金”,針對未定級中的瀕危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另一方面,鼓勵地方與社會資金投入。建立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配套機制,要求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比例配套資金,用于本地紙質文物保護。同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通過捐贈、設立文物保護基金等方式參與文物保護。例如:對于捐贈一定金額以上的企業或個人,給予稅收減免、榮譽稱號等獎勵;對于設立文物保護基金的社會組織,提供政策支持和業務指導,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流向文物保護領域。
4結束語
通過對山東省176家國有文博單位收藏紙質文物的全面調研,深入剖析紙質文物的保存現狀,發現存在人才短缺、資源失衡、級別差異明顯、科學評估缺失等問題,并根據問題提出了針對性強、切實可行的保護策略和建議,為加強山東館藏紙質文物的保護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實現紙質文物的長久傳承與有效利用。
參考文獻
[1]國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公報[EB/OL].(2017-04-07)[2025-04-01].http://www.ncha.gov.cn/art/2017/4/7/art_1983_139586.html.
[2]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走進文物保護新時代:山東省可移動文物保護狀況調查研究[M].山東:齊魯書社,2022.
[3]王傳昌.山東省可移動文物保護現狀調查及保護對策研究[J].人類文化遺產保護,2018(00):1-5.
[4]金姍姍,王思濃.紙張與紙質文物脫酸材料近期研究與展望[J].化學學報,2023,81(3):309-318.
[5]陳緒軍.國內民國時期文獻酸化調研與思考:基于國內五家大型公共圖書館調研結果[J].新世紀圖書館,2017(9):32-34,44.
[6]周崇潤,李景仁.談談圖書館紙質文獻的酸化與脫酸[J].圖書館界,2004(4):55-56,62.
[7]常芳明.紙質文物的現況和保護[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23) :83-85.
[8]張曉霞.近現代紙質文物的酸化危害及其防治分析[J].藝術品鑒,2021(11):13-14.
[9]葛懷東.國內外紙質文獻脫酸技術研究[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15,31(3):7-11.
[10]劉家真.國內常用脫酸工藝、特點與脫酸對象的選擇[J].圖書館雜志,2024,43(3):1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