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化是降低檔案紙張壽命的重要原因。近年來,紙質檔案酸化形勢愈發嚴峻,脫酸保護需求日益迫切。等多家檔案館先后對館藏酸化情況進行了大規模摸底調查,并基于調查分析進一步開展檔案酸化特征、酸化現狀、酸化對策等研究。1-2可見,紙質檔案酸情調查(以下簡稱“酸情調查\"是綜合檔案館掌握館藏酸情、科學制定脫酸保護措施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有關酸情調查本身的研究卻較少,綜合檔案館開展酸情調查時應遵循何種原則、采用何種方法尚不明確。另外,現有酸情調查側重于紙張酸度檢測,在館藏特點與保存狀況調查上不夠全面細致,導致綜合檔案館在進行分級分類脫酸保護時缺少科學依據。論文結合筆者在綜合檔案館開展酸情調查的實踐經驗,對酸情調查的原則、方法進行探析,并提出幾點建議,以期為其他檔案部門推進酸情調查提供參考。
一、紙質檔案酸情調查原則
綜合檔案館館藏具有數量大、類型多、時間跨度大、保管全宗多等特點,酸情調查范圍廣、任務重、工作量大,為保證調查科學、準確,可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一)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一方面是指調查樣本應涵蓋館藏所有紙張種類、字跡類型、形成年代,另一方面是指調查內容除常規的紙張pH、紙張種類、字跡類型、形成年代外,還應包括檔案記錄形式、裝幀、老化破損、裝具酸化等方面的情況。
在調查樣本層面,不同紙張、字跡、形成年代的檔案由于原料(或成分)工藝不同,不僅酸化情況各異,其所適用的脫酸工藝也有所區別,所以調查全面才能精準掌握各類檔案的特點以進行針對性的脫酸保護。例如,民國初期至20世紀70年代期間形成的機制紙檔案由于造紙原料含有或造紙工藝中引入了酸性物質(如木質素、亞硫酸鹽、明礬),其酸化比其他時期的機制紙更為嚴重。3又如,一些紙張(如銅版紙)在形成過程中會加入涂料等物質,影響脫酸物質對紙張的滲透,降低脫酸效果,不適合采用部分無水液相脫酸工藝。4字跡同理,紅藍墨水等水溶性字跡不宜采用水性去酸。
在調查內容層面,全面調查有助于解決實際脫酸工作中脫酸對象選擇、檔案篩選分離、脫酸后保存等諸多問題。例如,老化破損調查可明確,嚴重破損的檔案需優先修裱而非脫酸;由記錄形式調查可知,印刷體檔案更適合批量脫酸;裝幀調查可為脫酸過程中拆解和重新裝幀提供便利;裝具酸情調查可明確,要將脫酸后的檔案置于中性裝具內。
(二)重點性原則
綜合檔案館普遍存在人員、時間、設備和經驗有限等現實困難,因此有必要靈活運用抽樣調查、重點調查等方法縮小調查范圍,有重點地開展酸情調查。
以文書檔案為例,一家檔案館內,同時期、不同全宗的檔案紙張種類和字跡類型通常類似,且從以往調查數據看,檔案酸化受形成年代、紙張種類、地域等因素影響較大。因此,按照一定原則重點抽取價值高、具有代表性、形成年代久遠、保存系統的若干全宗調查即可。需要強調的是,有重點地開展酸情調查需建立在堅持全面性原則,兼顧不同紙張種類、形成年代、檔案價值及保證科學抽樣比例的基礎上。
(三)科學性原則
酸情調查內容多,除紙張pH可用儀器測量外,其他只能通過肉眼定性辨察。為獲取準確的數據,調查需在一系列國家、行業標準的指導下進行。在開展酸情調查方法選擇、調查表格設計等工作時,可參照國家標準《紙質檔案搶救與修復規范第2部分:檔案保存狀況的調查方法》(GB/T42468.2—2023)并結合實際予以調整。調查時,可參照以下方法和標準(見表1)來檢測各項內容。
在各種調查中,準確判斷紙張(尤其是機制紙)種類最為困難。目前尚無標準明確區分紙張,實際調查中紙張辨別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觸、摸、看、聽等判別紙張特征,如有光紙普遍較薄,且一面光滑、另一面粗糙。此法經驗性較強,需請紙張專家進行培訓指導。二是用專業設備檢測紙張結構和成分。調查時可將紙張上自然掉落的紙渣收集采樣,借助設備檢測觀察纖維圖像,從纖維的長寬、形態等分析造紙原料等。
(四)安全性原則
安全性原則是酸情調查需嚴格遵守的基礎原則。一方面,應確保檔案實體安全。檔案多為孤本,對紙張酸化、老化、破損等情況的調查和檢測應在維護檔案實體原貌的前提下進行。例如,測量紙張pH,既可無損測定表面pH,亦可通過水抽提液測定內部pH,后者雖更接近真實pH,但需破壞紙張且操作煩瑣。為確保安全,酸情調查宜采用無損測定法。此外,調查過程中,調查人員應謹慎操作,避免造成字跡化、擴散、紙張裂口擴大、裝幀損壞等。另一方面,應確保檔案信息安全。檔案內容中多涉及秘密信息或敏感事項,調查人員直接接觸檔案原件,存在信息泄露風險,檔案館應從檔案出入庫、人員管理等方面制定相關的安全風險防控措施以杜絕失泄密等隱患。
二、紙質檔案酸情調查方法
組織酸情調查時,選用何種調查方法同樣至關重要。檔案館應根據館藏特點、數量、經費、人員等實際情況,靈活選取可行的調查方法。

(一)調查方法的選擇
《紙質檔案搶救與修復規范第2部分:檔案保存狀況的調查方法》中列舉了普查、抽樣調查、重點調查3種調查方法。普查是指對部分或全部館藏逐卷(件)逐頁進行調查,調查全面,但時間、人力投入大;抽樣調查是指按照檔案主題、形成時間、所在全宗、保管庫房等維度,在對館藏進行分類的基礎上,開展隨機或等距抽樣,工作量可控,適用于館藏量大、形成時間跨度較大、保管場所不一、來源多樣、類型復雜的檔案館;重點調查是指在館藏中選擇部分重點檔案進行調查,時間、人力投入少,適用于有一定調查基礎的檔案館。5在檔案館任務重、人員少、時間緊的情況下,酸情調查宜以抽樣調查為主、重點調查為輔。
筆者依托某課題對3家不同?。ㄊ校┑臋n案館(以下分別用A館、B館、C館代稱)開展酸情調查時,結合不同的館藏實際采取了不同的調查方法。A館館藏分散保管于總館和3個分館,各館均主要保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檔案,總館還珍藏著一部分革命歷史檔案。實際調查中,總館人員少、工作量大。調查組考慮到總館在2022年已開展過相關摸底調查,便選取革命歷史檔案重點調查,縮小了調查范圍,減輕了調查任務。而在B館、C館調查時,由于這兩家檔案館館藏復雜且量大,調查組便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
(二)抽樣調查在酸情調查中的運用
從具體實踐看,抽樣調查更適用于綜合檔案館,故本節將重點探討抽樣調查在酸情調查中的運用。抽樣調查遵循全面性原則,以確保樣本基本涵蓋館藏所有紙張種類、字跡類型、形成年代、記錄形式和裝幀形式,從而客觀反映館藏真實情況。抽樣調查大致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一是梳理館藏,明確抽樣分類。抽樣調查前,要充分研究本館館藏分類、時間跨度、數量等,進而更科學地開展抽樣。
在遵循館藏原有分類維度(如檔案類別、所屬全宗)的基礎上,可進一步進行抽樣分類,以便后續確定抽樣范圍。文書檔案優先按所屬全宗分類,專業檔案則按所屬門類分類。
必要時亦可進行多級分類。如在A館進行酸情調查時,調查組先按保管庫房(總館、二分館、三分館、四分館)劃分大類,再根據各分館館藏實際劃分具體類別。如二分館紙質檔案包括文書檔案和專業檔案,文書檔案便按已有全宗分類,專業檔案則按原所屬門類劃分為干部檔案、會計檔案等數類,部分專業檔案門類下又可按主題、文種等再次細分。
二是確定抽樣范圍。確定分類后,若文書檔案全宗或者專業檔案門類較為簡單,則可直接抽樣。但綜合檔案館文書檔案全宗往往多達上百個,專業檔案門類有十幾種,且一部分全宗或門類在檔案形成時間、制成材料等方面十分相似,無全部調查必要。因此人員、時間有限時,需縮小抽樣范圍,重點抽取部分全宗或門類。
基于抽樣原則,重點抽樣全宗及門類的選取標準主要有以下三種:(1)永久保存價值較高;(2)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重要性;(3)形成時間久遠,保存連續、系統完整。
同樣以A館二分館為例,該分館有文書檔案全宗40個,專業檔案7大類、若干小類。開展酸情調查時,調查組以文書檔案中較重要、檔案形成時間跨度大且連續、保存相對系統完整的辦公廳、組織部、干部部3個全宗,以及來源上具有典型性的某報社、某學院2個全宗作為重點抽樣全宗;以干部檔案、訴訟檔案、會計檔案3大主要專業檔案門類,以及內容上具有典型性的抗美援朝檔案、志愿軍檔案和文種上具有典型性的電報3小類作為重點抽樣門類。
三是確定抽樣比例。酸情調查抽樣比例可參照《紙質檔案搶救與修復規范第2部分:檔案保存狀況的調查方法》所規定的關于檔案保存狀況調查樣本量的抽樣比例確定。
此外,抽樣比例的確定,還要綜合考慮檔案價值、人員及時間安排等因素。珍貴檔案和重點檔案可適當提高比例,一般檔案可適當降低比例;調查人員和時間有限,可適當降低比例;檔案總量大,可適當降低比例;檔案總量小,可適當提高比例。如A館二分館開展酸情調查時,調查人員少、時間緊張,且重點抽樣全宗門類總量不超過5萬件,故調查組在參考標準基礎上調整抽樣基數范圍、降低比例:重點抽樣全宗/門類總件數在5萬以上(不含5萬),抽樣比例為 0.05% 總件數在1萬\~5萬之間,抽樣比例為 0.1% 總件數在 1000~ 9999之間,抽樣比例為 0.2%。
確定抽樣比例后,即可根據總量計算樣本數量,正式開展抽樣調查。調查時可以10年為一個跨度抽取樣本,年代久遠的檔案可多抽,年代較近的檔案可少抽。如A館二分館開展酸情調查時,1990年前每10年抽取樣本1\~10件,1990年及之后每10年抽取樣本1\~5件。
按照上述原則和步驟,A館、B館、C館3家檔案館均開展了酸情抽樣調查,結果表明,抽樣調查既可相對準確反映館藏紙質檔案總體酸化狀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檔案酸化特點。例如,3家檔案館不同時期檔案酸化規律大致相同:2000年前形成的檔案普遍酸化,pH值介于4至6.5之間;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形成的檔案酸化最為嚴重;2000年后形成的檔案呈中性。然而同時期的檔案,A館測得的pH值要略高于其他兩館,B館則略低,產生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各館所在地域、自然氣候、檔案保管條件等有關。
三、綜合檔案館紙質檔案酸情調查推進建議
筆者基于酸情調查實踐,總結出以下幾個關鍵點,供其他綜合檔案館推進酸情調查時參考。
(一)思想層面:重視前端調查
相較于酸情調查,綜合檔案館往往更關注脫酸工藝的選擇及其應用效果。然而,現有脫酸工藝種類多,特點各異,卻沒有哪種適用于全部紙質檔案,且多數脫酸工藝缺少廣泛應用的基礎。于綜合檔案館而言,從諸工藝中選擇合適的工藝進行脫酸保護并非易事。筆者認為,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是要根據館藏選擇最合適的工藝,這就要求同時掌握每種工藝、每類館藏的特點。而酸情調查是了解館藏的重要途徑,唯有充分重視、深入開展酸情調查,才能實現館藏與工藝的最佳適配。
(二)組織層面:統籌調查保護
酸情調查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工作,不僅要定期開展,還應和檔案保存狀況調查、脫酸及其他保護工作一起被納入綜合檔案館檔案保護計劃中。
首先,盡管目的不同,但酸情調查與檔案保存狀況調查內容類似,為避免多次調查損耗檔案,綜合檔案館可同步開展這兩項調查,如檔案保存狀況調查時抽取部分檔案檢測酸情。其次,酸情調查不僅可摸清檔案酸化情況,還能夠了解檔案有無病害破損,為清潔、修裱、加固等其他保護工作提供重要依據。
(三)實施層面:精準評估狀況
出于對檔案分級分類、實施精細化脫酸管理的需要,酸情調查有必要精確評估檔案紙張、字跡、pH值、老化破損等情況。然而,實際調查中,唯有紙張pH值可定量檢測,其他內容只能肉眼定性判斷,易產生誤差。
在精準評估方面,2013年日本國家檔案館館藏劣化狀況調查中書面定義的評估標準、提供的圖示和實物參考及量化分級的做法可資借鑒。具體做法包括:(1)制定調查手冊,以書面形式統一解釋定義檔案劣化、破損類型并明確不同程度的評估標準,同時為調查人員提供各類各級劣化、破損檔案的圖片和實物來加深理解。(2)對檔案劣化、破損程度量化分級和賦分。例如,將檔案依據褪色、變色、污染、蟲害等劣化、破損類型,按程度輕重劃分為3\~4個等級并按級賦分,如無劣化與破損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如此一來檔案劣化與破損情況會更直觀清晰。
(四)人員層面:內外協同調查
綜合檔案館酸情調查開展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綜合檔案館自行檢測,二是將調查外包給第三方公司。考慮到省時省力,綜合檔案館多選擇第二種方式。但是,國內第三方公司的主要業務往往為脫酸工藝、設備研制和推廣應用,而非酸情調查,這無益于綜合檔案館充分掌握館藏特點。另外,相對于脫酸效果測試等專業性較強的實驗,酸情調查操作較簡單,對設備、人員和場地要求不高。綜合檔案館可依托自身力量開展酸情調查,必要時借助外部力量進行培訓,這樣既能保證檔案安全,亦可借助調查契機培養鍛煉檔案保護隊伍,加深檔案人員對館藏的了解與認識,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紙質檔案脫酸保護工作。
四、結語
目前,綜合檔案館在紙質檔案脫酸保護方面呈現出謹慎選擇和使用脫酸工藝的特點。由于缺少對脫酸工藝公正、客觀的第三方評估機制,綜合檔案館難以獲取有關工藝使用效果的真實評價。盡管行業內各種脫酸工藝層出不窮,但綜合檔案館在工藝的選擇和使用上仍較為謹慎,通常以在非檔案原件上的小范圍測試驗證代替工藝的規模化實踐應用,這就導致大量酸化檔案未能及時有效脫酸,脫酸保護工作進展緩慢。在第三方評估機制建立健全前,綜合檔案館唯有充分調研脫酸工藝,做好酸情調查的統籌規劃,摸準館藏酸化、老化、病害及制成材料等各方面的情況,才能針對不同檔案選擇最恰當的脫酸工藝,分級分類科學開展紙質檔案脫酸保護實踐。
注釋及參考文獻:
[1]王稹.民國檔案中道林紙酸化特征分析[].檔案學通訊,2021(1):89-95.
[2]張羽,吳曉紅,李嵋.北京地區16家綜合檔案館紙質檔案酸化情況研究及對策[川].北京檔案,2021(12):40-42.
[3]張美芳,婁文婷.針對檔案紙張酸化與老化機理 的實驗論證[J].檔案學通訊,2019(5):74-78.
[4]趙美明.紙張液相脫酸效果主要影響因素及相應對策[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23,35(4):137-149.
[5]馬.瀕危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策略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8
[6]有限會社東京修復保存它ン夕一.特定歷史公文書等の劣化狀況等に係る調查研究業務報告書平成26年2月[EB/OL].[2024-09-19].https://www.ar-chives.go.jp/about/report/pdf/rekkachousa.pdf.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