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Virtual cultural space has become anew force to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of archival culture by virtue of its supertemporality, openness,interactivityand immersion.Onthebasis of differentiating the concepts of the cultural space,digital cultural space and virtual cultural space and explaining the generation logic of the virtual cultural space of the comprehensivearchiv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ultivation strategies,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archives digital narrative resources,optimizing the forms and scenes of archives digital narrative and strengthening technological trust.It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virtual cultural space of comprehensivearchives.
Keywords:Comprehensive archives;Cultural space;Virtual cultural space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等數字技術的發展和個人終端的普及,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呈快速增長趨勢,特別是數字文化消費需求呈現“井噴式\"增長。數字文化重塑文化產業的生產創作和傳播方式,是數字時代下人們獲取文化資源、體驗文化魅力的新方式。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數字文化需求,2022年5月,《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指出,要“集成全息呈現、數字孿生、多語言交互、高逼真、跨時空等新型體驗技術,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鞏固和擴大中華文化數字化創新成果的展示空間\"2;同年8月,《\"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提出,“必須加快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進適用技術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重塑文化生產傳播方式,搶占文化創新發展的制高點\"3,強調了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重要性,為推動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文化體驗場景化營造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引導與支持,也為檔案事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與新方向。
2025年1月30日,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檔案”和“文化空間”為檢索詞,以“篇名”為檢索項,得到檢索結果5篇,其研究內容主要為探究元宇宙技術在紅色檔案展覽中的應用路徑;結合文化空間理論及工業遺產檔案的屬性和特點,從物質、精神、社會三個維度探析工業遺產檔案敘事路徑;紅色檔案虛擬文化空間的建設現狀、不足和策略;從物質、精神、社會三個維度探索紅色檔案文化空間的構筑路徑;結合檔案資源傳統性與元宇宙先進性的優勢,促進檔案資源多元化的開發。現有研究成果偏重虛擬文化空間的技術應用研究,缺少對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基礎理論研究。綜上,本文在深入分析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內涵和生成邏輯的基礎上,探索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培育方略。
一、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內涵闡釋
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由文化空間、數字文化空間和虛擬文化空間發展演變而來,明確文化空間、數字文化空間和虛擬文化空間的概念是理解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內涵與外延的基礎,也是把握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構成要素與價值的關鍵所在。
(一)相關概念闡釋
1.文化空間、數字文化空間和虛擬文化空間。文化空間概念最早由法國學者亨利·列斐伏爾于1974年在其著作《空間的生產》中提出。在人類學視角下其最先被定義為“文化場所”,后逐漸發展為人及其文化生存發展的場所,兼具時間屬性與活態傳承性,包含物質、精神和社會空間三個層面。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及其與文化資源的深度融合,數字文化空間應運而生。它被定義為利用數字技術構建的可實現多維互動的虛擬空間,是傳統物理文化空間的延伸,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具有互動性、多樣性、開放性、共享性等特征。數字文化空間包括傳統文化空間數字化與數字空間文化化兩類。傳統文化空間數字化是指傳統物理文化空間將物理形態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數字形式儲存并呈現給社會公眾,其傾向于利用數字技術將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保存與傳播,強調文化資源的完整性、開放性和超越時空限制的可用性;數字空間文化化則是在數字空間中融入文化元素,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數字空間(即虛擬文化空間),其賦予了文化自主創新的能力,強調文化資源的創新性表達和重構,更加注重用戶的參與感,為用戶提供沉浸式文化體驗。傳統文化空間數字化與數字空間文化化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數字時代下文化資源的保存和傳播。
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應用和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理念的興起,促進了虛擬文化空間的產生。虛擬文化空間是基于文化空間、數字空間和數字文化空間發展而來的關于文化生產、交流、傳播和體驗的新場域,學界對其內涵有不同的認識。陳波等認為“虛擬文化空間是一種以數字技術為基礎,重構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空間表達形式\"。宋琪等提出\"虛擬文化空間是指集數據、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于一體,具有聚集性、互動性、開放性、功能多樣性等特征,由智能社會特有的精神價值取向、制度行為規范等內容構成的相對獨立于現實社會,并與現實社會互動影響的一種空間表達形態\"[10。顧正彤等認為\"虛擬文化空間即‘科技 + 文化空間’,是以物質文化資源為基礎、科學技術為支撐、文化空間為場域的一種空間表達形態”1。由此可見,虛擬文化空間強調科學技術、文化資源、社會屬性以及人的參與等特征。
2.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結合檔案事業與文化空間的相關概念,綜合檔案館數字文化空間是指綜合檔案館應用數字技術打造的以檔案文化資源為核心的新型空間,涵蓋傳統文化空間數字化與數字空間文化化兩種類型,如圖1所示。一方面,綜合檔案館傳統文化空間數字化是指綜合檔案館借助科學技術進行數字化改造,即將檔案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保存、呈現和傳播,實現綜合檔案館物理文化空間的數字化轉型,促進檔案文化資源的利用、傳播和傳承,如數字檔案館、微信公眾號等。另一方面,綜合檔案館數字空間文化化(即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是檔案資源借助虛擬文化空間這一空間表達形態進行開發利用和傳播。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是以檔案文化資源為基礎、現代數字技術(尤指虛擬現實技術)為支撐、虛擬空間為場域、檔案文化活動為價值表現形式,強調與用戶交互的一種集數字化、虛擬化、交互性于一體的超越時空限制的數字空間形態,如檔案數字人文平臺、元宇宙、VR展廳等。該空間消除了時空差異,加速了檔案、知識、人才、技術等的流動,具有檔案信息密集性、共享性、功能多樣性等特征,承載了學習、交流、休閑、研究等多重功能,為傳統檔案文化產業與數字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動力與平臺。

(二)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要素構成與特征
1.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要素構成。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構成要素包括檔案文化資源、數字技術、虛擬空間場域和檔案文化活動。其一,檔案文化資源。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內的數字檔案文化資源是經轉化后可分析的細粒度數據資源,可借助知識圖譜和數據挖掘等技術為用戶提供關聯數據。其二,數字技術。區別于傳統的數據庫、多媒體等數字技術,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所運用的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實現檔案資源的動態展示與交互呈現,營造出三維立體的數字環境,為用戶提供高度沉浸的文化體驗環境。其三,虛擬空間場域。在虛擬現實技術和數字技術的加持下,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能夠模擬檔案館的實體空間布局和氛圍,打造出沉浸式的虛擬空間場域。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利用的數字技術使檔案事物的“上手狀態”突破了原本的時空局限,用戶通過虛擬形象的化身實現自身的“在場\"2。其四,檔案文化活動。線上主題展覽等檔案文化活動充分利用虛擬文化空間這一場域,拓寬了檔案文化的傳播范圍,重塑了檔案文化的傳播方式。
2.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特征。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為用戶提供了一個高度互動、身臨其境的文化體驗環境,具有交互性、沉浸性和共享性的特征。其一,交互性。在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中,用戶由檔案文化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轉變為檔案文化內容和場景構建的主動參與者。用戶能夠自由探索不同的檔案文化資源與場景,并與其他用戶進行互動交流,從而打破傳統線性開發傳播模式,形成多元主體共同打造檔案文化內容與呈現形式的新模式。如徐州市檔案館元宇宙展廳設有“互動模式”,用戶可自由選擇虛擬化身形象,跟隨虛擬講解員了解檔案文化內容,還可以通過動作、語音、聊天、視頻等方式與其他用戶互動。[3其二,沉浸性。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在塑造生動逼真的三維數字場景的基礎上,通過多感官的設計,為用戶營造出強烈的主體“在場”感。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可以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不同類型的虛擬化身形象,用戶可以借助虛擬化身以不同的視角和身份參與虛擬文化空間的活動,增強用戶的客體“在場”感。如河南省檔案館建設的“檔案看河南”固定陳列展的云展廳,通過設有虛擬講解員來增強用戶的沉浸感,讓用戶體會到真實“在場\"的感受。4其三,共享性。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超越了客觀的時空、地域、機構之間的限制,實現了檔案文化資源、檔案文化場景體驗的共享,推動了檔案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如上海市檔案館打造的“跟著檔案觀上海\"數字人文平臺,設有社會公眾參與平臺建設的渠道,促進了檔案文化資源的傳播與共享。[15]
二、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生成邏輯
數字技術和檔案文化加速創新融合既是檔案文化向數字化轉型、檔案文化體驗空間向場景化營造的契機和場域,也是滿足社會公眾數字文化需求的新方式。從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生成邏輯來看,它是政策指導、理論牽引與實踐發展三重邏輯疊加作用的結果。
(一)政策指向的必然生成邏輯
數字文化是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的戰略選擇,引發了相關政策的出臺與變遷,對虛擬文化空間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2019年,科技部等六部門印發的《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推動文化數字化成果走向網絡化、智能化\"1,引導推動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化和開發利用,促進文化高質量發展。在此背景下,豐富的文化數字化成果為構筑虛擬文化空間奠定了數字資源基礎。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引導和支持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在文化領域應用”,“推動現有文化內容向沉浸式內容移植轉化,豐富虛擬體驗內容\"7這意味著文化資源由數字化轉化向數字化應用場景發展,強調發展沉浸式文化業態,使文化元素以更生動、沉浸式的方式呈現給公眾。在此政策框架下,虛擬文化空間這一新興文化表現形式迎來空前發展機遇。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印發的《元宇宙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一2025年)》表明,要“建設文旅元宇宙,圍繞文化場館、旅游景區和街區、節事活動等應用場景,提供數字藏品、數字人講解 、XR 導覽等產品和服務。打造數字演藝、云旅游'等新業態,打造數智文旅沉浸式體驗空間\"[18]。元宇宙是數字文化的新型承載方式,是虛擬文化空間未來發展的實踐路徑與創新思路。在上述國家政策的引領下,《“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提出,要“積極探索知識管理、人工智能、數字人文等技術在檔案信息深層加工和利用中的應用\"[19],提倡以數字技術賦能檔案事業,這為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生成提供了政策引領。
(二)理論牽引的應然生成邏輯
文化空間理論指出了文化空間應具備物理“場”、文化“場\"和人的“在場\"等要素,為建設文化空間指明了方向。空間生產理論突破了傳統文化空間的局限,認為空間應包含物理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三重維度,拓寬了文化空間的建設視野。隨著數字空間、賽博空間的產生,學者開始思考數字空間對文化和文化空間產生的影響和未來發展方向。虛擬文化空間作為文化空間和數字空間融合發展的新型空間樣態,引起了學界的關注。虛擬文化空間理論是在借鑒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情況演繹而生,從空間的虛擬性角度彌補了科技迅速發展下空間生產理論的不足[20,強調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來構筑虛擬文化空間。受文化空間理論、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和虛擬文化空間理論的牽引,并結合數字時代下檔案事業所呈現的數字化、開放性、共享性等特征,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這一概念應運而生。
綜合檔案館具有空間性、實踐性和文化性等特征,是一個天然的文化空間。在技術融合背景下,綜合檔案館物理文化空間向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轉化,兼具交互性、虛擬性、跨時空等特征。目前檔案學界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元宇宙技術賦能檔案資源開發利用和基于空間生產理論的紅色檔案文化空間的構筑等方面,為打造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提供了理論指導。
(三)實踐發展的實然生成邏輯
科技進步打破了文化空間在物理空間下運行的藩籬,數字空間、賽博空間應科技潮流而生,并不斷發展演變,形成虛擬文化空間,重塑了文化空間的發展格局。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文化產業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重塑文化內容生產和傳播模式,將傳統的文化產業提升改造為沉浸式、交互式的全新文化業態,推動單向式文化空間向互動式雙向文化空間轉型。21虛擬文化空間是數字科技作用下形成的新型關系空間和文化活動空間,強調虛擬空間的社會屬性。這種精神活動空間最大限度地模擬人們熟悉的物理空間下的文化空間關系,個體空間記憶和偏好被喚醒。由于需要支付的(參與)成本較低(簡單、便捷等),對個體有強烈的吸引力[22,虛擬文化空間的作用場域蔓延到檔案館,傳統的物理文化空間被復刻到虛擬文化空間,也產生了諸如VR虛擬展廳、AR全景展廳、數字人文平臺、數字孿生館、元宇宙等形態各異的虛擬文化空間表達形態。虛擬文化空間突破了原有檔案館實體空間的限制,融合了科學技術、文化資源、社會屬性以及人的參與等特征,是數字時代人們參與檔案館文化活動、進行文化交流的新場域。
三、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培育方略
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建設依托于法規的指導、檔案資源的保障、數字技術的加持和交互環境的支撐。未來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構筑可以選擇從加強頂層設計和法規建設、豐富檔案數字敘事資源內容、優化檔案數字敘事形式與場景、強化技術信任等路徑進行優化。
(一)加強頂層設計和法規建設,營造良好的虛擬文化空間生態
從虛擬展廳到數字孿生館,再到最新提出的元宇宙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形態、內容呈現與互動形式逐漸多樣化、敘事化與豐富化。然而,當前虛擬文化空間并未形成規模溢出效應,究其原因是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頂層設計與法規建設尚未完備。構筑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需要相應的法律保障和規制,以營造良好的虛擬文化空間生態,從而引領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建立頂層設計框架,健全法規制度體系。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容易存在“知識產權風險、技術安全風險、意識形態風險\"23等多種風險,為了維護良好的空間秩序,國家與行業應做好頂層設計。國家層面,應當根據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虛擬文化空間構筑的現實情況,不斷完善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已出臺的法律法規,同時也應積極制定更符合實際需要的新的法律法規;檔案部門層面,應當健全相關制度標準,“加強頂層建設標準、信息系統使用規范標準、數據保密管理制度、技術人員管理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完善與監管,從規范機制層面完備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的安全防范體系\"[24]
另一方面,建立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知識產權制度。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構建主體具有多元化特征,虛擬文化空間的構筑需要明確空間建構主體的開發權和所有權的產權歸屬。國家檔案主管部門亟須出臺檔案利用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從涉及對象、權利歸屬、合理利用范圍、許可利用手續、利用者的義務等方面予以統籌規劃,加強政策導引\"[25]。如敦煌研究院逐步建立基于數字資源的“知識產權確權 + 授權應用 + 保護維權”的知識產權授權轉化體系,同時探索建立區塊鏈確權、數字水印等多維度知識產權保護維權體系。[26]
(二)豐富檔案數字敘事資源內容,驅動虛擬文化空間內容深化
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構筑質量直接關系檔案文化資源利用與傳播的成效。在這一建設過程中,檔案資源是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質量基礎,夯實檔案資源基礎是建設高質量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關鍵所在。
第一,檔案部門需要“廣泛整合關聯不同資源形態的檔案,同時集成其他文化機構中與檔案密切相關的資源形態,提高檔案資源建設的兼容性與延展性\"2,收集更豐富、更全面的檔案資料。同時,檔案部門應積極推動檔案的數據化進程,通過格式轉換、模式整合等,建立檔案數據化描述框架與標準。
第二,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還應注重檔案資源的特色化挖掘,對檔案資源的內容特征進行分析,利用關聯數據挖掘檔案資源間的隱形關聯,實現同一主題資源的高度融合28,為虛擬文化空間建設提供高質量的數據資源基礎。如“跟著檔案觀上海”數字人文平臺采用文本挖掘技術對檔案數據進行主題分析,并篩選出相關的檔案數據,將檔案數據之間隱藏的關系、規則等進行可視化顯示,有效促進了上海歷史檔案的開放共享。[29]
第三,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建設應積極推進宏觀敘事與微觀敘事協同發展,既要以宏觀敘事展示國家歷史發展脈絡、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也要關注人民群眾對沉浸式體驗和個性化服務的需求,重視貼近人民群眾生活的微觀敘事的發展,使宏觀敘事與微觀敘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對綜合檔案館而言,要立足當地和自身的定位與特色,結合多方面因素對宏觀敘事和微觀敘事進行科學選擇,最大程度發揮虛擬文化空間的價值。30如浙江省檔案館推出的“生死大營救一一浙江民眾救助‘杜立特行動'飛行員\"線上展廳,以浙江人民對飛行員的救助為切入點,通過微觀敘事展現了浙江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實現了宏觀歷史背景與微觀事件的巧妙結合。[31
(三)優化檔案數字敘事形式與場景,促進虛擬文化空間體驗創新
數字時代,虛擬現實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融入各個領域,為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構建帶來了全新機遇。社會公眾期待更具沉浸感、互動性與個性化的文化感受,虛擬現實技術恰好能夠滿足這一時代需求。
在呈現形式上,可以借助先進信息技術與虛擬現實技術,以用戶參與敘事需求為驅動,為用戶提供多維敘事模板,使其以第一視角參與數字敘事。通過設置用戶角色、任務與參觀路線選擇等選項,設計不同角色、任務和路線下的故事走向,引導用戶沉浸式體驗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如在大報恩寺遺址全真互聯元宇宙博物館中,用戶登錄網站后會自動生成虛擬化身,可以與數字人一起漫游大報恩寺,并通過體驗千年對望、琉璃拱門、蓮池海會等10個互動關卡以及畫路線圖、學習名菜“素燒鴨”等小游戲,增進對大報恩寺的認識。[32l
在場景構筑上,可以利用立體影像、VR、AR等技術打造虛擬場景,增強用戶的臨場感與沉浸感。如“數字一大\"元宇宙應用場景串聯了重要歷史建筑,讓用戶在進入“數字一大\"后化身青年形象,通過沉浸式還原線下會議、黨支部活動等體驗,促進紅色文化傳播。33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建設可以參考“數字一大\"元宇宙應用場景的建設思路和技術,將檔案中的歷史場景、人物和事件進行三維重建,并設計多種互動交流方式,構建出一個具有高度沉浸感和互動性的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此外,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還應嘗試構建游戲化的場景。游戲化的場景通常圍繞某一主題或故事展開,涉及任務、用戶間的互動、路線的隨機選擇等元素,能夠激發用戶興趣,增強其參與感和沉浸感。如倫敦博物館聯合著名游戲《我的世界》開發商重現1666年倫敦大火,為這場大火設置了3個特殊游戲場景,玩家能在闖關過程中了解災難前后倫敦的街道和社會狀況。34在構筑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過程中,可與游戲公司進行合作,選取館藏中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或特色主題檔案資源,通過互動游戲引導用戶進行探索,構建既具有文化傳播價值又具有趣味性的游戲化場景。
(四)強化技術信任,保障虛擬文化空間安全穩定
技術支撐是構筑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關鍵條件。在虛擬文化空間的構筑進程中,技術信任至關重要,它是保障空間穩定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因此,強化公眾對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所采用技術的信任,能夠推動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建設進程。
其一,防范數字技術帶來的風險。一方面,應加強控制技術的研究,如反病毒技術、防火墻技術、數據加密技術等,并研發和使用檔案信息安全自主核心技術[35,構建基于算法的技術信任機制3,提升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自身的安全性。此外,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在建設過程中也應注重數字資源的真實性與安全性,以維護歷史文化的原貌。如越南的虛實結合實驗室(PhygitalLabs)推出的文化體驗數字平臺(Galerio),以越南阮氏王朝為起點,通過區塊鏈技術對皇家文物進行數字認證,確保了文物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構建了一個高保真度的虛擬世界。另一方面,要制定檔案信息安全評估和監管體系,檔案機構應成立檔案信息安全評估小組,制定相應的評估標準及指標,構建檔案信息安全評估制度和體系,定期對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中的檔案信息進行安全評估,了解檔案信息安全保存和利用情況,強化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安全建設。
其二,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科學技術為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的構筑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但同時也為其帶來了潛在風險,因此需要強化對科技倫理的治理,促進科技與文化的和諧共生。2022年3月,《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提出,“要以增進人類福祉、尊重生命權利、堅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風險和保持公開透明為原則,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健全多方參與、協同共治的科技倫理治理體制機制\"[38。建設和發展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構建以信任、幸福、可持續為價值基礎的人工智能倫理\"3,這是確保綜合檔案館虛擬文化空間真正為民所用、服務于民的關鍵和前提。
*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項目“檔案文化數據共享動力機制構建及其推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CZH018)河南省檔案局科技項目重大項目“檔案工作主動服務和融入‘十大戰略’探索研究”(項目編號: 2024-ZD-001) 、鄭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優秀青年科研團隊資助項目“政府開放數據隱私風險治理效能評估研究”(項目編號:2023-QNTD-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及參考文獻:
[1]高書生.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站位與定位[J].數字出版研究,2024,3(1):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EB/OL].(2022-05-22)[2025-03-08].https://dsj.hainangov.cn/zcfg/zybs/202303/P020230320547157228048.pdf.
[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EB/OL].(2022-08-16)[2025-03-08].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8/16/content_5705612.htm.
[4]曹晨菲.基于元宇宙技術構建紅色檔案展覽文化空間研究[J].蘭臺世界,2024(11):18-21,54.
[5]王梓萱.文化空間理論視角下工業遺產檔案敘事路徑探析[J].檔案,2024(10):75-80.
[6]馬雙雙,岳冠妤,張靜.紅色檔案虛擬文化空間建設現狀、不足與策略分析[J].北京檔案,2024(7):16-22
[7]馬雙雙,岳冠妤,唐萌萌,等.紅色檔案文化空間構筑路徑探析[].檔案學通訊,2024(1):28-36.
[8]宣澍,郭朗睿,宋芊芊,等.檔案資源開發的元宇宙向度:面向公眾的文化空間[J].檔案學刊,2023(5):56-65.
[9]陳波,向輝.虛擬文化空間用戶參與方式:基于知乎話題用戶的分析[].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38(6):42-51.
[10]宋琪,張冰.虛擬文化空間風險防范對策研究U].新媒體研究,2021,7(21):58-61.
[11]顧正彤,盧章平.虛擬文化空間敘事主題的意義建構與組織秩序[].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0(2):58-68.
[12]陳波,彭心睿.虛擬文化空間場景維度及評價研究:以“云游博物館\"為例[J].江漢論壇,2021(4):134-144.
[13]江蘇檔案.徐州館元宇宙虛擬展廳在鳳凰網上 線[EB/OL].(2024- 05- 17) [2025- 03- 14].https:// www.dajs.gov.cn/art/2024/5/17/art_40_41656.html.
[14]河南檔案信息網.“檔案看河南\"固定陳列展[EB/OL]. (2023-05-31)[2025-03-14].htps://www.4dkankan.com/spg. html?m 1= KJ-d9LgDyifggbamp;lang
zhamp;open
wx_friend.
[15]上海檔案信息網.“跟著檔案觀上海\"數字人文平臺[EB/ OL].(2023-06-09)[2025-03-14].https://dh.archives.sh.cn/.
[1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科技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的通知[EB/OL].(2019-08-27)[2025-03-14].https://www.g0v.cn/xin-wen/2019-08/27/content_5424912.htm.
[17]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EB/OL].(2020-11-18)[2025-03-14].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1/27/content_5565316.htm.
[18]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國務院國資委辦公廳廣電總局辦公廳關于印發《元宇宙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EB/OL].(2023-08-29)[2025-03-14].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9/content_6903023.htm.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中辦國辦印發《“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EB/OL].(2021-06-09)[2025-03-14].https : //www.saac. gov.cn/daj/toutiao/202106/ec-ca2de5bce44a0eb55c890762868683.shtml.
[20]陳波,宋詩雨.虛擬文化空間生產及其維度設計研究:基于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35-43.
[21]詹福瑞,許建平,魯品越,等.轉型時代文化空間的建構(專題討論)[J].學術月刊,2012,44(11):5-16.
[22]陳波.虛擬文化空間理論與實踐[EB/OL].(2021-05- 26)[2025-03-14].https://mp.weixin.qq.com/s/eurMRxdn-EsSGIsUY1RPpw.
[23]宋琪,張甜甜.虛擬文化空間風險研究綜述:現狀與展望U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112-122.
[24]牛力,黎安潤澤,劉慧琳.融合、延展、重構:物理與數字雙空間業務轉型視角下的檔案信息技術應用思考[J].檔案學通訊,2023(5):19-27.
[25]王改嬌.構建檔案利用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對新修訂檔案法第二十八條第三款的評析[J].浙江檔案,2021(4):18-21.
[26]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數字技術賦能公共文化服務[EB/OL].(2023-04-01)[2025-03-19].https://hct.henan.g0v.cn/2023/04-01/2717679.html.
[27]周林興,黃星.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背景下紅色檔案資源建設:價值、任務與實踐路向[J].北京檔案,2024(1):7-12
[28]張衛東,左娜,陸璐.數字時代的檔案資源整合:路徑與方法[J].檔案學通訊,2018(5):46-50.
[29]李穎,沈保棟.數字人文視域下的歷史檔案開發路徑:以“跟著檔案觀上海”為例[].檔案與建設,2024(3):56-62.
[30]崔孝松.宏觀敘事與微觀敘事:當代史展陳的兩種敘事模式:以《深圳改革開放史》與《香港故事》為例J].中國博物館,2016(4):113-117.
[31]浙江檔案網.生死大營救:浙江民眾救助\"杜立特行 動”飛行員[EB/OL].(2018-12-11)[2025-03-19].https:// town.zjol.com.cn/zthd/201811/t20181115_8754340.shtml.
[32]南京大報恩寺遺址景區.寶塔幻界元啟未來[EB/ OL].(2023-04-10)[2025-03-23].https://h5.xverse.cn/dabaoensi-app/index.html?avatarId
3ed8229dd1c2f0b6amp; userId=1003amp;nickname σ= %E7%8E%89%E9%9D%A2% E8%B4%A1%E7%94%9F.
[33]中共一大紀念館探索元宇宙+文旅新路徑,第四期精彩紛呈,一起回顧![EB/OL].(2023-10-25)[2025-03-23].https://www.zgyd1921.com/about/news/0ce4c96c2f664a0cb65545aa5d9247eb.html.
[34]張寶鈺“漲姿勢”,博物館還能這么玩兒![EB/OL]. (2016-08-03)[2025-03-23].https://qnck.cyol.com/html/ 2016-08/03/nw.D110000qnck_20160803_1-21.htm.
[35]聶云霞,張加欣,甘敏信息生態視域下數字檔案用戶信息安全保障系統構建研究[].檔案學研究,2017(1):66-72.
[36]于英香,張期勇.從制度信任到技術信任:檔案信任機制的變遷與發展[J].浙江檔案,2022(12):30-33.
[37]Galerio.Galerio[EB/OL].(2024-03-29)[2025-03- 23].https://galerio.io/.
[38]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EB/OL].(2022-03-20)[2025-03-2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83838.htm.
[39]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智能時代需要“向善”的技術倫理觀[EB/OL].(2019-08-14)[2025-03-23].https:/www.cac.gov.cn/2019-08/14/c_1124875471.htm.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