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銅鏡是中國起源時間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青銅制品之一,不僅是古代人照面梳妝和整理衣冠不可或缺的用具,同時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新石器時代晚期齊家文化出現銅鏡后,歷經戰漢時期的發展和唐宋時期的鼎盛,進入明清以后,銅鏡鑄造業雖十分興旺,但是無論其制作工藝水平還是題材的豐富性與藝術性都呈下降趨勢。隨著玻璃鏡的普遍使用,銅鏡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旅順博物館收藏的明清銅鏡多為傳世品,種類繁多、紋飾華麗、銘文豐富,是研究明清銅鏡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關鍵詞:館藏;明清;銅鏡;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4.007
“清冶銅華以為鏡,瑩光如水照佳人。”銅鏡作為梳妝照面的生活用具,不僅與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銅鏡正面光可鑒人,背面飾有花紋、圖案和銘文,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的審美意趣、民俗信仰和思想觀念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1997年,文物出版社發行的《旅順博物館藏銅鏡》收錄了旅順博物館收藏的考古發掘出土和傳世銅鏡236面,系統地展示了自戰國至明清時期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序列,并對館藏銅鏡的時代風貌、紋飾變化和藝術特色試做描述,以供讀者研究和鑒賞。其中收錄明代銅鏡24面,包括仿漢四乳四禽鏡、仿漢四乳四虺鏡、仿漢神人畫像鏡、仿漢四神規矩鏡、仿漢規矩鏡、仿漢四乳禽獸鏡、海水龍紋鏡、洪武二十二年云龍鏡、馬小山造鏡、人物多寶鏡、湖州鏡、紹興鏡、長命富貴鏡、楊秀甫造八鳳銅鏡、五子登科鏡、百歲團圓鏡、福壽雙全鏡、“狀元及第”鏡、袁美玉秀置用鏡、四鳳鏡等;清代銅鏡5面,包括包君鑄龍鳳鏡、“方正而明”銘文方鏡、“既虛其中”銘文方鏡、“龍鳳呈祥”鏡、漆背描金天仙送子鏡。本文主要通過對其中部分精品銅鏡的時代特征、紋飾變化和藝術特色的介紹,探究和揭示其背后所蘊含的史學價值和文化底蘊,以“鏡”為媒,更好地宣傳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將中華文明廣泛傳播。
1 館藏明代銅鏡
1.1 洪武二十二年云龍鏡(圖1)
直徑10.22厘米,厚1.12厘米,重0.275千克。圓形,橋形紐,素平緣,黃銅質地。紐右側高浮雕塑一龍飛騰于云氣之中,身軀盤繞鏡紐回旋,龍首壓于紐下,昂首后仰,全身密布龍鱗,背鰭、腹甲清晰可見,四肢前伸后收,后肢與龍尾相互交纏,龍前有如意狀云霧繚繞。紐左側方框內篆書銘文“洪武二十二年正月 日造”,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該紀年款鏡在明代極為流行,多是私人作坊鑄鏡,銘文書寫比較隨意。
1.2 海水龍紋鏡
直徑12.35厘米,厚0.93厘米,重0.210千克。圓形,圓紐,紐頂平,素平緣。紐四周淺浮雕手法飾龍紋,龍頭昂起,四肢伸展,龍身壓于紐下,周圍有海水云紋襯托,紐座有一周凸弦紋。龍紋作為歷代銅鏡紋飾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唐宋時期十分流行,尤其是唐代盤龍鏡氣勢雄偉、造型茁壯,明代龍紋造型刻畫更加具體、生動,形態更加矯健流暢。
1.3 人物多寶鏡(圖2)
直徑14厘米,厚1.1厘米,重0.455千克。圓形,銀錠形紐,窄緣。紋飾以鏡紐為中心分層布置,錯落有致。紐上方中間裝飾仙閣,左右各一飛鶴,下飾云紋和雙角紋;中間為手持寶物的四個人物,左右兩邊兩兩相對;下方中間為香爐,周邊飾有寶瓶、雙角、方勝、銀錠、葫蘆、寶珠等多寶紋樣。鏡緣有靈芝、銀錠、寶珠、牛角、花果等紋飾。吉祥紋飾在明代時廣為流傳,多以元寶、送子圖等為題材,寓意吉祥如意。其中以多寶紋最常見,表現手法較固定,但寶物和人物有時不同,多裝飾在圓形或方形銀錠紐鏡上。銀錠形紐因形似銀元寶而得名,出現于元末明初。
1.4 “五子登科”鏡(圖3)
直徑28.2厘米,厚1.1厘米,重2.165千克。圓形,圓紐,寬素緣。紐上下左右有對稱的四個戳記方框,框內楷書“五子登科”。紐頂飾“湖州薛敬溪自造”銘文。“五子登科”源自五代后周時期竇禹鈞的五個兒子相繼及第。《宋史·竇儀傳》記載:“儀學問優博,風度峻整。弟儼、侃、偁、僖,皆相繼登科。”①“五子登科”作為吉語,到明代才開始出現,寄寓著古人期盼通過科舉考試金榜題名、出人頭地的美好愿望。湖州鑄造銅鏡始于北宋晚期。南宋時期,湖州逐漸發展成為全國銅鏡生產中心,不僅有官府作坊鑄造銅鏡,同時還有大量私家作坊鑄造銅鏡。到了明代,湖州鑄造銅鏡工藝在繼承兩宋時期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對銅鏡紋飾進行創新,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并持續影響至清代晚期。湖州鑄鏡背部或紐上常有鑄鏡工匠或作坊的戳記、紀名,不僅有商標性質,也起到廣告的作用,其中以薛家制鏡最為著名。
1.5 “長命富貴”鏡(圖4)
直徑19.25厘米,厚1.6厘米,重1.171千克。圓形,圓紐,紐頂平,雙圈雙層花瓣紋紐座,素窄卷緣。紐外上、下、右、左順序書陽文“長命富貴”四字,間飾花卉紋和盤長、犀角、葫蘆、靈芝圖案,外飾一周弦紋。自古以來,長壽和子孫繁茂福綿是人類永恒不變的期望,漢代銅鏡中就出現“長宜子孫”“家常富貴”等吉語鏡。《舊唐書·姚崇傳》記載:“經云:‘求長命得長命,求富貴得富貴。’”②意思是既長壽又富裕顯貴。明代“長命富貴”鏡的典型特征是“富”字頭上無點,寓意富貴不到頭。
1.6 “百歲團圓”鏡(圖5)
直徑23.5厘米,厚2厘米,重1.970千克。圓形,圓形紐,紐頂平,盤龍紋紐座,窄素緣。紐座外有上下左右對稱的四個凸起方框,框內鑄陽文楷書銘文,對讀合為“百歲團圓”,方框銘文間各飾手持琴棋書畫四個人物圖案。百歲團圓寓意深遠,不僅表達對長壽的追求,更多的是對家庭成員間深厚情感的象征,強調加深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
1.7 “狀元及第”鏡(圖6)
直徑12厘米,厚0.9厘米,重0.252克。圓形,乳突狀圓紐,紐頂平,寬平素緣。內輪對稱四個凸棱方框,框內鑄楷書銘文,對讀合為“狀元及第”。中國古代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官吏,通常分為地方上的鄉試、中央的會試與殿試,以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為狀元。明代是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大明會典》記載,狀元必須由皇帝欽點,“狀元及第”象征功名和高官厚祿。《明史·選舉志》記載:“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③清代承襲明制,光緒三十一年(1905),科舉制度被廢除,“自丙午(1906)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1.8 仿漢四乳四禽鏡
直徑7.35厘米,厚0.98厘米,重0.120千克。圓形,圓紐,紐頂平,圓紐座。淺浮雕紋飾,主區飾四個乳釘,圓紐座,間飾同向排列的四禽,一側有“呂”字戳記銘文。外區飾一圈斜線紋。此鏡為明仿漢鏡式,制作較規整,但紋飾趨于簡化。銅鏡仿制始于宋代,多以成書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的《宣和博古圖》為藍本,元、明、清各代皆有仿制。銅鏡仿制途徑通常分三種:第一種是用古鏡直接翻鑄而成,工藝較為粗糙,紋飾較為呆板且模糊不清;第二種是完全按照原鏡的形制、尺寸和花紋制模鑄造,但銅鏡的質地和重量完全不同;第三種則是仿照古鏡重新制模澆鑄,雖然以原鏡為范本,但增添了其他紋飾和銘辭。不少明代仿古鏡在紋飾中刻有制者姓名及制作年份,這也為仿古鏡的斷代鑒定提供了憑據。
1.9 仿漢規矩鏡(圖7)
直徑22厘米,厚1.7厘米,重1.898千克。圓形,圓紐,紐頂平,雙弦紋圓紐座。方形紐區內有十二個乳釘,間飾“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銘文帶。主區飾八乳和TLV組成的紋飾,間飾不規則花紋圖案,邊緣飾炫紋帶和卷草紋。規矩紋鏡主要流行于西漢晚期至東漢中期,通常與TLV紋相配的是四神、禽鳥、辟邪、羽人等紋飾,而該鏡在TLV紋飾間替代以不規則的幾何紋圖案,并且主區內飾“假充李鏡真乃豬狗”銘文,這種詛咒仿造者的銘文在宋代和明代出土仿鏡上都有發現。
1.10 仿漢神人畫像鏡(圖8)
直徑19.7厘米,厚2.2厘米,重1.485千克。圓形,圓紐,連珠紋紐座。主區飾連珠紋座四乳,乳間浮雕手法飾西王母與兩侍神、東王公與兩侍神相對跽坐,左右兩邊對稱飾神獸和長滿圓球狀果實的神樹。主紋區外有銘文圈帶:“袁氏作竟兮真大好,上有東王父西王母,仙人子高赤角子,辟邪居右,長保二親兮利孫子,吉。”銘文上有“任”字戳記,神人腹部有“陳仲山造”戳記。西漢晚期,銅鏡紋飾開始出現以神像與神獸為主紋、以裝飾花紋和銘文為襯托的神人畫像鏡。到了東漢時期,銅鏡四神主題紋飾逐步為西王母、東王公、龍虎、神獸所替代。此鏡描述的是人們幻想中的神仙生活場景,表現仙境無憂無慮、安樂祥和的氣氛,也充分反映出當時人們求仙問道、祈求美好生活的社會心理。該鏡的“任”字戳記,有資料記載為明萬歷年間南城益王府鑄鏡戳記。
2 館藏清代銅鏡
2.1 “龍鳳呈祥”鏡(圖9)
直徑33.3厘米,厚1.95厘米,重4.205千克。圓形,圓紐,紐頂平,花瓣紋紐座,狹緣。紋飾采用描金手法,以圓紐為中心,四端方框內楷書銘文“龍鳳呈祥”,四字之間各飾一只展翅的蝙蝠,環繞成圈,周邊飾八寶紋和花卉紋,鏡緣飾花卉紋。在中國傳統的裝飾藝術中,蝠與福諧音,取福意,蝙蝠的形象也被當作幸福的象征。“龍鳳呈祥”出自漢代孔鮒《孔叢子·記問》:“天子布德,將致太平,則麟鳳龜龍先為之祥。”④該成語通常被視為吉祥如意的象征,也常被用來比喻美好的婚姻,寓意著新婚夫婦幸福美滿、白頭偕老。
2.2 龍鳳鏡
直徑24.1厘米,厚1.15厘米,重1.906千克。圓形,圓柱紐,紐頂平,上銘“包君自鑄造”,狹緣。主紋飾一龍張牙舞爪、四肢伸展,尾呈掃帚狀,回首望紐,一鳳昂首展翅隔紐與其相對,兩側飾卷草紋和龍珠。龍鳳紋是最典型的祥瑞裝飾紋樣,龍為鱗蟲之長,形象威嚴而神秘,象征著吉祥、安康、長壽、福祿;鳳為百鳥之王,象征著和美、安寧和幸福。清代龍鳳紋更為多姿多彩,圖案更加寫實,龍與鳳相互呼應,飛舞于花卉、龍珠之間,寓意吉祥如意,也常常被視為新婚和喜慶的象征。
2.3 “方正而明”銘文方鏡
邊長2.3厘米,緣厚0.2厘米,緣寬0.6厘米,重0.057千克。正方形,無紐,寬素緣。鏡背有楷書四言詩文為飾,從右至左縱讀為“方正而明,萬里無塵,水天一色,犀照群倫”。銘尾圓形印款“湖郡”,方形印款“薛晉侯造”。銘文寓意是為官者正直守法、廉潔奉公,社會就會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百姓自然就能安居樂業。薛惠公,名晉候,號苕溪,乾隆年間浙江吳興人(今湖州)。其所鑄的詩文方鏡、百子鏡、吉語鏡、素鏡、有柄鏡流傳至今,尤以詩文方鏡最為獨特,在方形銅鏡背面鑄上四言韻詩并題款,書體涵蓋楷、行、篆、隸,多為文房陳設用鏡,制作精良,深受喜愛。
2.4 “既虛其中”銘文方鏡(圖10)
邊長8.25厘米,緣厚0.23厘米,緣寬0.9厘米,重0.124千克。正方形,無紐,素寬緣。鏡背有楷書四言詩文為飾,從右至左縱讀為:“既虛其中,亦方其外;一塵不染,萬物皆偹。”落款為“湖城薛晉侯造”。銘文是告誡人們要謙虛、守規矩、拒腐蝕,才能成大事。薛晉侯造銅鏡與曹素功制墨、穆大展刻字等齊名,由于其工藝精湛而名聞朝野,被清廷選為貢品。
2.5 漆背描金天仙送子鏡
直徑18.3厘米,厚0.5厘米,柄長110厘米,柄寬3.5厘米,重0.440千克。圓形,無紐,有柄。鏡背髹紅漆,多處已脫落,紋飾皆描金而成,主紋為騎瑞獸的仙人,左手持如意、右手持長命鎖,一童子尾隨其后,手中持幡,上書“天仙送子”,間飾弦紋、草紋,手柄滿纏藤條。漆背工藝是指在銅鏡背面用黑漆或朱紅漆作地,再在漆地上彩漆繪制圖案,始于戰國時期。中國傳統的銅鏡以圓形具紐為基本造型,而有柄鏡則被認為是來源于西亞北非,流行于宋元時期。鏡柄多為長柄,柄部周圍有凸起的緣,柄端多呈弧形或平直。明清時期,鏡柄端呈尖狀或平直。
3 結語
明清時期雖已是銅鏡鑄造的衰落期,但隨著明代采礦和冶金技術的提高,銅鏡鑄造業也獲得很大發展。銅鏡除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外,還多作為象征吉祥、團圓的信物或禮品出現,兼具饋贈、觀賞、祈福、婚嫁、辟邪等功用。明朝官鑄銅鏡形制規整、紋飾清晰,其在紋飾、銘文等方面均有質的飛躍。多寶紋鏡和楷書吉祥銘文鏡最具特色與創新風格,銅鏡上大量出現帶有商標性質的工匠和作坊名稱。仿古鏡作為明代制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十分流行,其中以仿漢鏡數量最多,通常形體較小、紋飾模糊不清,常鑄有工匠戳記或年款。清乾隆以前,銅鏡也得到有限的發展,其鑄造仍分為官營和私營。其中官營以清宮內府造為主,不僅鑄造了大量仿古鏡和工藝精湛的御用鏡,而且將許多新的工藝應用于鏡背面的裝飾,而私營則以湖州鏡為代表。乾隆以后,隨著歐洲玻璃鏡使用范圍擴大,銅鏡逐漸走向了衰落,并被玻璃鏡取代。
注釋
①脫脫.宋史:卷二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5.
②劉昫.舊唐書:卷四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5.
③張廷玉.明史:卷四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4.
④王鈞林,周海生.孔叢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