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沉睡千年的文物披上活化的外衣,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在博物館與網絡空間同時展開。這種文化傳播方式的革新,既是讓文物“活起來”的創新嘗試,也帶來了歷史解構的風險。
文物活化賦予文物新的活力,讓文化走進生活。當博物館的文物變身“棉花娃娃”,文化正以全新姿態展現生命力;當微短劇以文物的第一視角講述故事,文化又帶給觀眾新的感悟。文物活化,使文物不再是躺在展館內的冰冷的物品,而是富有情感和深刻內涵的生命。經過網絡迅速傳播,激發了大眾尤其是年輕人對文物和歷史的興趣,讓傳統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閣的晦澀知識,而是以親切有趣的方式走進人們的生活。經過歲月的洗滌和沖刷,它帶著悠悠五千年歷史從過去走來,向我們講述一個個或悲壯凄美或豪邁激越的故事。隨著當代海量缺乏內涵的信息如潮水般涌來,文物活化的出現恰好為我們撥開層層迷霧,為心靈辟一方寧靜之處。
文物活化的過度商用則會侵蝕文化根基,破壞文化底蘊。短視頻平臺上后母戊鼎跳起熱舞,百萬點贊背后卻是對兒童的不良導向,是祭祀文化被消解為娛樂符號的負面影響。某地文創集市出現的Q版兵馬俑手辦,給秦軍將士畫上動物系五官,嚴重影響到文物自身帶有的莊嚴感。這種異化如同給古雕塑重新上色,雖然鮮艷奪目,卻掩蓋了文物歷經千年的歷史底蘊之美。此外,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部分文物活化產品還存在粗制濫造的問題,只注重表面的形象設計,而忽視了對文物文化精髓的挖掘,使得這些產品淪為缺乏內涵的商品,無法真正實現文化傳承的目的,反而會加深刻板印象和不良影響。
文化創新與敬畏之間,需要找到平衡點。故宮博物院開發《韓熙載夜宴圖》互動游戲,既保留古畫細節,又讓觀眾通過角色扮演體驗南唐貴族生活。蘇州博物館推出秘色瓷盲盒時,上線掃描功能,讓蓮花碗玩偶成為打開宋代制瓷工藝的入口。
文物活化是一把雙刃劍,它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我們應深入研究文物,尊重歷史文化,在創新的同時保持對文物的敬畏之心。各類文化機構也應積極參與,發揮專業優勢,引導文物活化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讓這一創新形式真正成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工具。當我們在創作中守住文化和傳統的底線,那些鐫刻在文物中的“打火石”,自會在與時代的碰撞中進發新的火光。
就讓我們聆聽文物的聲音,以敬畏之心守護傳統,以創新之力促成發展。
指導教師:苗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