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的一天,下著蒙蒙細雨,爸爸、媽媽帶著我和妹妹去博物館參觀。博物館里陳列著各種各樣古代的文物,在一個展柜中我看見了一件非常精美的青銅鼎,這讓我聯想到最近讀的一本書一《有溫度的文物》。
在作者的筆下,文物并不是一個個冰冷的沒有生命的物體,而是充滿了溫度和感情。這些傳世珍品的溫度,有的熾熱,有的溫和,有的絢爛,有的奪目,每一件文物都代表著不同時代的文化和工藝,這就意味著把每一件文物連接起來,就組成了悠久的歷史長河。每一件文物都蘊含著匠人們的心血和智慧,凝聚著使用者的情感和記憶。
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文物叫作“耀州窯青瓷飛魚形水盂”,據文獻記載,它是研墨時為硯臺添水的器皿,但是有人認為它是燈盞,也有人認為它屬于茶具或者酒具,只可惜歷史悠久,現在已無從考證了。
為了詳細了解這件文物的情況,我在網上搜索了相關資料。“耀州窯青瓷飛魚汪雨桐形水盂”,瓷器,為白瓷胎,內外施青釉,高9.3厘米,長14厘米,寬7.4厘米,外觀呈鯉魚形,也有認為是摩羯形,或者龍魚形,上顎翻卷,雙翅高振。魚鱗和羽毛采用浮雕,翅膀和魚尾上點綴著水珠
這是多么有特色的造型!這是多么精湛的技藝!在缺乏高科技手段和工具的古代,真不知道匠人們如何制作出這美輪美奐的器皿。文物中的一些精細的工藝,就連當代的匠人也不一定能夠做到,這讓我對古代匠人們的技藝和智慧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是一本讓人深思的書,它讓人們重新審視了文物的價值和意義,讓人們更加珍視和尊重我們的歷史和文化。通過書中介紹的19件文物,我認識到了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偉大,也見識了古代文明的絢麗奪目。生活在當代的我們要珍視古代的文物,要珍視古代人的智慧,最重要的是要保存好古人給我們留下的這筆財富。
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文物的獨特魅力,讓我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也能觸摸歷史的溫度。
(指導老師:孫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