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市中等職業學校的前身是創辦于1975年的浙江龍泉師范學校,經過半個世紀的櫛風沐雨,學校已成為省“汽車空調智能制造”與“青瓷非遺”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學校始終秉持“文化鑄魂、智造強基、多元發展”的育人理念,以努力培養更多“有文化底蘊、有工匠精神、有創新能力的新時代浙派工匠”為目標,將千年龍泉青瓷與寶劍文化的傳承創新與區域現代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職業教育改革之路。
“雙非遺+新工科”專業集群建設。學校立足龍泉“中國青瓷之都”“中國寶劍之邦”的文化底蘊,圍繞區域汽車空調、生物醫藥等支柱產業需求,將非遺文化傳承與現代產業需求有機結合,構建了“雙非遺+新工科”特色專業集群,形成了產教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機制。一方面,以青瓷工藝、寶劍鍛造工藝兩大國家級非遺項目為核心,成立龍泉青瓷非遺產業學院與現代刀劍加工產業學院,建設大師工作室、非遺體驗館等實踐平臺,系統傳承龍泉青瓷“薄如紙、聲如磬”的瓷藝精髓與龍泉寶劍“堅韌鋒利、剛柔并濟”的鍛造技藝;另一方面,對接智能制造產業升級,打造汽車空調零部件加工(數控技術應用)等省級示范專業,形成“傳統工藝守正創新+現代制造智能升級”的雙輪驅動格局。
學校創新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3+3+1工學交替”“現代學徒制”等多元化培養模式,通過與龍泉市匠人青瓷有限公司、三田集團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共建“廠中校”“校中廠”,每年為區域特色產業輸送300余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同時,學校以“仰山·若水”校園文化為載體,將青瓷釉色中的自然哲學、寶劍淬火中的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升學+就業+創業”三通道發展矩陣,助力學生實現從“匠人”到“匠才”的蛻變。
“雙軌六融”課程體系的創新構建。學校創建“雙軌六融”特色課程體系,以“非遺傳承課程”與“智能制造課程”雙軌并行,通過知識、技能、師資、場景、評價、發展六大維度的融合,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深度對話,開發出四大特色課程—
非遺傳承課程:依托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領銜的大師工作室,開設“青瓷拉坯技藝”“寶劍鍛造十八法”等沉浸式課程,采用“師徒結對、項目驅動”模式,讓學生在一錘一琢中領悟匠心真諦;智能制造課程:引入五軸聯動加工中心、工業機器人等先進設備,將企業真實生產案例轉化為“智能產線運維”“產品數字化設計”等實戰課程,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跨界融合課程:打破學科壁壘,創新開發“青瓷+語文”“寶劍歷史與軍事文化”等跨學科課程,推動非遺文化與現代設計的創意碰撞;數字技術課程:運用VR/AR技術構建虛擬仿真實訓系統,開發“青瓷燒制數字孿生”“寶劍熱處理工藝模擬”等數字化課程,實現傳統技藝的可視化傳承與智能化升級。
教學模式創新方面,學校推行“一課多師”團隊教學機制。在“青瓷現代創意設計與營銷”課程中,由學校專業教師、工藝美術大師、電商企業導師組成“三師型”教學團隊,分別負責理論講授、技藝示范與市場運營指導。同時,構建“崗賽課證”融通評價體系,將企業崗位標準、技能大賽要求、課程考核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實現教學與產業需求的無縫銜接。
產教融合生態的深化實踐。學校以“引協駐校、引企入校、引師進校”為路徑,構建“政校行企”四方聯動的產教融合生態圈。與龍泉市青瓷行業協會、寶劍行業協會共建非遺研究院,共同制定《陶瓷工藝品制作師》《民間工藝品制作工》(刀劍制作工)等國家職業標準;引入浙江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等高校資源,成立龍泉青瓷聯合創新中心,開展“青瓷+3D打印”“寶劍+新材料”等前沿技術研發;建設非遺文創直播基地,培育“非遺+電商”新業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