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市地處浙江省西南部,面積占全省的1/6,人口占全省的1/25,學校分布較分散,差異較大;2012年,麗水市普通高中僅有23所,師生外流、辦學質量下滑,成為當時普通高中的主要困境。
2022年9月,浙江省教育廳研究制定了《浙江省山區26縣和海島縣“縣中崛起”行動計劃》。作為山區地級市,麗水市針對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在困境中努力破局,初步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齊頭并進的分類辦學格局。
規劃先行,開啟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新格局。實施普通高中“五項行動”計劃。在普通高中發展水平較低的階段,麗水提出深入實施普通高中學校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自主發展、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質量評價“五項行動”計劃,配套實施教育教學質量進步獎勵方案,促進普通高中高質量發展。
探索普通高中集團化發展。當普通高中發展脫離低水平狀態步入中等水平之際,麗水市教育局適時出臺了《關于推進普通高中集團化分類辦學促進創新型后備人才培養的指導意見》,及時組建了普通高中“11?!奔瘓F,集團校共同制定了發展戰略規劃。
推動普通高中分類辦學。麗水市教育局確立了開展分類辦學來推動特色發展的戰略目標,全力打造科技類、人文類、體藝類、綜合類等特色高中。與此同時,規范并整頓了招生秩序,廢除執行多年的市直高中前往各縣招收委培生的相關做法;打通特色高中在全市范圍內招收部分特長生時所存在的政策堵點。
課程改革,提升普通高中多樣特色新內涵。圍繞區域特點構建特色課程群。麗水市教育局秉持市域統籌理念,9個縣(市、區)憑借各自的地域特點與文化,打造出各具特色的課程體系。如縉云中學在省內率先開設了“三生教育”課程,以此引導學生珍愛生命,學會生存和生活;慶元中學則以縣域生態優勢為立足點,建成了“生態教育”課程群。
圍繞學生發展,做優校本課程。我們引導各校做好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規劃,推動國家課程校本化,做優選修課程,形成區域優勢課程。如麗水中學的學術型科技課程、麗水學院附中的體藝課程、麗水二中的美術課程等。
培訓領航,注入普通高中自主發展新動能。實施“雙名工程”,培養全市“領頭雁”。開展省特級、正高級教師領雁行動,實施“雙名工程”,組建由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為核心的導師團隊,重點培養校長課程領導力與教師學科創新能力,形成“頭雁引領一群雁協同”的良性發展格局。
實施“百千萬工程”,形成全市雁陣前行。優化“綠谷名教師”成長階梯,壓實青年教師從“新苗”到“新秀”“帶頭人”“名師”“教育英才”“省特級、正高”的成長路徑,并從師德修養、教育教學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維度提出明確要求,為教師專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踐行“教育家精神”,注重師德師風建設。適時出臺《開展“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鍛造教育共富挺進師”專項行動方案》,將師德考核嵌入職稱評審、評優評先全流程。近年來,教師師德投訴率明顯下降,家長滿意度提升。
教研賦能,助力普通高中育人質量新跨越。構建全市普通高中市校一體大教研格局。因麗水各縣教研室基本沒有配備高中教研員,高中教研工作主要由市教研院高中部承擔。市教研院統籌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課程建設、教師培養、學業評價工作,建立教研員定點聯系校機制,與高中學校形成緊密的協作關系。
培育學科基地突出普通高中優勢學科建設。在培育學科基地的過程中,麗水注重普通高中優勢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圍繞多樣化、特色化的發展目標,學校強化在優勢課程方面的建設。截至目前,麗水已成功創建了4個省級學科基地,實現了市級學科基地在各縣市的全覆蓋。
重視初高中銜接探索創新型人才一體化培養。市教育局搭建基于人才培養的各類素養活動“綠谷系列”展示平臺,涵蓋人文、科技、藝術、勞動教育、體育等領域的展示活動。這些活動有效地促進了初高中階段的順暢銜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創新型人才的綜合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