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鐵路行業60余載,(以下簡稱“柳鐵職院”)立足西南工業重鎮的區位實際,錨定服務“交通強國”“制造強國”的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的辦學目標,聚焦中國數字鐵路軌道裝備及智能運維產業、廣西“ 10+5+4 ,現代產業體系和柳州市“新能源汽車”重點產業,構建“頂天立地”的新質專業體系,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技術服務,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向新提質。
以鐵路專業為本,賦能區域產業發展
以產定教,構建“一體兩翼多融”專業布局。緊扣新質生產力發展脈搏,學校以鐵路專業為主體,以服務柳州新能源汽車等地方優勢產業和人工智能等未來新興產業為兩翼,推動鐵路專業之間融合、鐵路專業和非鐵路專業融合、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融合,積極打造“一體兩翼多融”專業發展格局。依托高鐵產業學院、智慧城軌產業學院、新能源汽車后市場技術服務產業學院、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等平臺,打造鐵道信號自動控制、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三個自治區高水平專業群,突出鐵路行業特色,增強服務地方能力,并根據未來產業變化,推動專業交叉融合。
優化機構設置,構建“產業鏈+專業群”協同發展格局。為落實新版職業教育專業自錄、優化調整學校專業布局,學校以系統思維推進專業升級與數字化改造,精準對接軌道交通行業和新能源汽車等區域產業發展需求。2024年,學校將原來的八個二級學院調整為七個,其中四個學院的專業全面覆蓋鐵路“車、機、工、電、輛、供”六大系統產業鏈,進一步強化鐵路專業群建設;另外三個學院服務于柳州汽車重點產業及智能終端、機器人等新興產業,通過敏銳捕捉市場需求、快速響應產業變革,有力驅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搭產教平臺,提升供需匹配精準度
集聚資源,提升產教供需匹配度。學校構建“國家級一區域級一項目級”三級嵌套式產教平臺體系,加入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廣西(柳州)汽車產教聯合體;牽頭成立中國一馬來西亞鐵路現代工匠學院和廣西軌道交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集聚中國交通建設集團、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馬中關丹產業園區等單位,共建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技術培訓中心(員工培訓基地)、中國一馬來西亞鐵路現代工匠學院海外社會服務基地、鐵道信號綜合實訓基地等“一院多基地”跨境職教平臺。
通過制度融合、人員組合、任務整合的協同機制,推動多平臺同頻共振,以中泰軌道項目、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項目等企業海外項自群為牽引,創新構建“校企雙向互通、國內外雙循環”的產教融合國際化運行模式,深度推進教育供給側“五金”建設與產業需求側“區域發展、產業升級、人才培養、對外服務、企業生產”的“五五對接”,顯著提升產教供需匹配精準度。
融合發展,提高職業教育新基建“五金”建設精準度??缃缛谕ǎ嘤龑W生復合能力。適應軌道交通智能化、汽車后市場數字化等產業升級需求,學校以“高鐵信號 + 客運組織”“汽車檢修 + 電商直播”等模式重構職業技能,形成“技術基底 + 服務創新”雙核能力體系,助力學生在真實場景中實現技能遷移。
標準轉化,深化課程改革。學校將鐵路調車作業、新能源汽車售后等行業規范轉化為課程標準,基于工作過程開發項目化課程并動態更新教學資源,如“鐵路車站自動控制系統維護”被評為國家級在線精品課程、“列車運行自動控制系統維護”被評為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等。

多元合作,打造“金教材”系列。為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學校開發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數字教材等多樣化教材,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學校編寫的多部教材曾獲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二等獎、入選國家職業教育規劃教材等。
雙向流通,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學校實施校企“雙兼雙聘雙進”及“產教虛擬教研”計劃,建成全國高?!包S大年式教學團隊”、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學校已涌現多位全國模范教師等國家級榮譽獲得者。
聯合培養,構建實踐育人平臺。學校與企業共建“產、學、研、訓、服”五位一體實踐基地,在全國鐵路率先開展‘ 2+1 ;定向培養。2024年,學校與廣西汽車集團共建自治區級“智能制造現場工程師學院”項目,建成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國家級虛擬仿真中心、自治區示范(建設)實訓基地等平臺,促進產教融合。
建新質專業集群,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
在“五金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學校進一步強化專業建設的戰略引領作用,以國家示范專業和自治區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為支點,系統打造數字高鐵、智慧城軌、智聯汽車、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領域新質專業集群。新質專業集群建設上接交通強國、制造強國的國家發展戰略,下則服務地方產業發展,以助推新質生產力釋放創造性力量。
“智慧城軌 .+ 低空經濟”,打造軌道交通專業新質體系。學校動態調整專業布局,停招與產業適配度低的專業,新設無人機應用技術等專業,并與原有城軌類專業深度融合,形成“城軌為基、AI賦能、低空拓展”的軌道交通專業新質體系。順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學校與釘釘(中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實體化運作的人工智能產業學院,開設人工智能、無人機、新媒體數智化制作與運營等微專業;與柳州軌道集團聯合打造“空中柳州”品牌,建設西南低空經濟創新高地,推動軌道交通類專業與產業發展實現精準對接、共生共長。
“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拓寬專業發展格局。學校持續推動新能源汽車技術、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協同發展,新設儲能技術、光伏技術等專業,形成“汽車 + 能源”雙輪驅動的專業發展格局。2024年,學校與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共同培養風電儲能技術、風電設備運維等高技能人才;2025年,與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電網柳州設計院共研風光氫儲能實訓室建設方案,為后續儲能技術專業和光伏技術專業建設奠定基礎;聯合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開發4 AI+ 直播與電商”“ AI+ 動力電池安全運維”等5個微專業,推動新質專業與產業融合發展。
“高端裝備制造 + 智能機器人”,激活傳統專業新動能。2024年,學校與柳州優必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同申報智能機器人技術專業,帶動機電一體化等傳統優勢專業升級,激活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等專業活力,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制造強市”提供堅實的人才與技術支撐。
聚焦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接行業產業發展需求,柳鐵職院已形成“教育賦能產業、產業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環。未來,學校將進一步深化“專業群一產業鏈一創新鏈”協同,建設覆蓋數字鐵路、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的“新質專業矩陣”,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技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