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踐行素質教育的主陣地。秉持“啟智求真,素養筑基”核心理念,持續深化課堂改革,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啟真”課堂課改經驗圖譜。
深耘:“三環五步”范式重構思維進階新路徑
學校基于“先學慎思,啟智求真”理念,構建了以“學問思辨行”為核心的“三環五步”小組合作教學范式,實現教學系統性變革:“三環”彰顯教學真諦,以真問題引發真思考 $$ 以真啟發實現真導學 $$ 以真發現促進真表達。“五步”形成操作閉環,學(自主建構)一問(協同共進)一思(深度探究)一辨(遷移創新)一行(素養落地),打造“目標一過程一評價”一體化系統。
學(自主建構):顛覆傳統預習模式,推行分層導學案與“一讀二找三想四練”四步自學法。一是改革導學案設計,通過集體備課研發包含“基礎達標層、能力提升層、思維拓展層”的三個層次導學案。二是創新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運用“一讀二找三想四練”四步自學法:讀教材建框架 $$ 找重點知識 $$ 想教材設問并記錄疑惑 $$ 練預設題目并標記難點。將課堂重點聚焦于學生自學存疑處。例如,在七年級數學《一次函數》預習中,學生運用四步法:先通讀教材建立概念框架(讀),標記“斜率”“截距”等核心概念(找),思考“k和b如何影響圖像”并記錄疑問(想),完成分層導學案習題時發現“根據圖像求解析式”是普遍難點(練),課堂伊始,教師便精準聚焦于此展開深度教學。
問(協同共進):打破個體孤立學習狀態,創新實施“雙組長制”與“121梯級成長鏈”結構化互助機制。首先,學校改革班級小組架構,實行4\~6人小組“雙組長制”(固定組長管流程,輪值組長擔任學科引領)。其次,學校創新互助模式,建立“121”梯級成長鏈(1名優生導2名中等生 1 名中等生幫1名學困生),針對導學案問題、教師設問及個人疑難,開展深度合作交流、相互答疑與展示準備。最后,學校明確能力導向,強調自主學習是前提(個體思考),合作探究是方法(學會質疑),相互答疑是自的(樂于助人、學會講解),促進學生經歷“觀點表達一認知沖突一共識建構”的思維進階。教師角色轉型為關鍵問題設計者(分層任務驅動)深度學習引導者(追問啟思)學習共同體參與者(平等對話)。以八年級物理《浮力》小組討論為例,輪值學科組長(1名中等生)引導組員圍繞“為何鋼鐵巨輪能浮于水面”展開探究。在“121”鏈中,1名優生指導2名中等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公式推導,其中1名中等生隨即運用類比法幫助學困生理解“排水量”概念。組內經歷了“觀點碰撞一質疑公式適用條件一共同設計驗證實驗”的完整思維進階過程。教師角色則轉變為關鍵問題的設計者(如何定量比較浮力與重力)和深度對話的參與者。

思(深度探究):將質疑權真正還給學生,改革課堂互動模式,強化小組展示、組間互評與深度質疑。一是改革展示與互動,鼓勵各小組在自學的基礎上,就重點、疑難問題進行展示講解,組間相互思考點評。二是強化質疑權利,將質疑間難權還給學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表不同見解、多問“為什么”,營造“七嘴八舌”氛圍,開化思維精神、開發思維品質、開導思維方法、開掘創造性思維潛能。三是教師適時介入,當學生提問深度不足時,教師設計延伸拓展性問題引導學生共同思考。例如七年級語文《背影》課堂中,A組展示對“父親買橘”細節的分析后,B組立即提出疑問:文中父親“瞞跚”“攀爬”的描寫是否僅體現父愛?是否也暗示了當時社會的某種生存狀態?這一追問引發全班熱烈討論,促使學生聯系創作背景進行更深層思考(開發思維品質)。教師適時介入,提供朱自清生平資料,引導學生“開掘創造性思維”,探討文學細節的多重意蘊。
辨(遷移創新):變革評價重心與反饋機制,強調學生自主點評總結,教師精準點撥,聚焦知識應用遷移與規律提煉。首先是深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原理,通過辨析集思廣益展示成果,組織小組進行知識拓展應用與變式演練,最終總結規律形成方法。其次是改革評價與反饋機制,強調學生自主點評總結,教師僅在重點、難點處進行精準補充、啟發、點評和修正,核心在于激發小組展示講解的創造性(提出問題),調動全員參與點評的主動性(師生點評促進),追求科學高效解決問題的目標(修改完善見效)。在完成化學《酸堿鹽》單元學習后,教師設計了變式題:廚房中的白醋、小蘇打、食鹽分別屬于哪類物質?如何利用它們設計一個簡單的滅火小實驗?各小組協作設計方案并展示。學生互評環節重點聚焦方案的可行性與原理闡釋其科學性(遷移創新)。教師僅在關鍵點(如“中和反應放熱的安全性”)進行追問,引導學生優化方案并總結“物質分類一性質一應用”的普遍規律(開導思維方法)。
行(素養落地):革新達標檢測與矯正方式,推行當堂“少而精”的分層檢測,創新實施“兵教兵”互助與“錯因深析”式精準矯正。首先,改革檢測設計,教師緊扣當堂重點,設計兼具基礎性、針對性、層次性、綜合性的當堂達標檢測題,體現知識螺旋上升。其次,推行高效矯正,堅持檢測“少而精”,面向全體。創新矯正方式:個別問題實行“兵教兵”互助(學生互輔或教師個別輔導);集中問題引導討論錯因、說出更正理由,用更優方法落實知識,并鼓勵歸納舉一反三,及時給予肯定鼓勵。英語課《現在完成時》當堂檢測,教師發現“havebeento”與“havegoneto”混淆是普遍問題。教師不急于講解,而是組織小組討論典型錯例,讓學生說出錯誤原因并“用正確句子描述圖片情境”。對于個別仍存疑的學生,則由掌握牢固的小老師進行一對一輔導(兵教兵),確保“素養落地”到每個個體。學生普遍反饋,“自已講清楚錯在哪兒,對知識的印象才最深刻”。
筑基:三維素養厚植啟真育人新樣態
“啟真課堂”以“實、真、活”為核心理念,目標立足學生認知發展的五個維度,緊扣課標與學情;內容注重知識結構的批判性重構,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探究;過程強調主體參與,通過師生互動共同體發展學生“雙基一思維一品格”三維素養。該模式通過系統性變革,實現了三大轉型:學生學習由被動接受轉向自主探究,教師角色由知識傳授轉向學習引導,課堂生態由單向灌輸轉向多維對話。
學生素養全面提升,賦能終身發展。啟真課堂推動我校學生學習能力實現跨越式進步,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顯著增強,90% 以上能獨立完成導學案任務,課堂參與率提升至 95% 形成“敢問、善思、樂辯”的學習氛圍。在小組合作模式下,學生平均提問頻次增長 40% ,語言表達的邏輯性與批判性思維能力明顯增強, 80% 的學生能獨立完成知識框架梳理與問題探究。課堂效率的提升促進了學生學業成績與綜合素質雙突破,學生在科技創新、藝術展演等活動中屢屢獲獎
教師隊伍專業成長,厚植育人根基。啟真課堂引領我校教學模式革新與課堂效率提升。全校教師熟練掌握了“三環五步”教學法,教學設計更加注重思維引導與能力培養。各學科組團隊協作與教研生態進一步優化,形成“老帶新、強帶弱”的互助機制,通過“課例診斷”“微課題研究”等活動,構建“研一教一評”一體化教研模式。教師專業成長周期顯著縮短,從新入職到骨干教師的培養效率大幅提升。
學校品牌影響力擴大,成為引領教育改革的“風向標”。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化課改內涵,探索“啟真 + ”育人模式,為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貢獻更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