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世俯仰已千年。
歲月之洪流,浩浩湯湯,我視文物如繁星,散落于歷史的浩瀚蒼穹。
看見過太多的腥風血雨,見證了太多的歡頌悲歌,經歷了太多的興衰浮沉,獨留文物作為時代的遺產,默默封存著獨屬于那個時代的記憶與溫度。
文物活化是一場浪漫的文化溯源之旅。無論是\"時間守墓人”——商代饕餮紋鼎,還是“失語的翻譯官”— 駱駝俑,抑或是“錯位的畫家” 明代青花瓷瓶,都在向我們娓娓講述著商周血與火的淬煉、沙漠中的悠揚駝鈴和在現代土壤上綻放的墨漬之花。
在漫漫書海里暢游,感受文物活化著墨紙上的魅力。創作者們將天馬行空的思想注于筆下,潑墨繪出文物不一樣的生命色彩。秦代詔版文字化身被格式化的程序員,在歷史指令與現代生活的荒誕對照中,思考“秩序與自由”的永恒命題;漢代帛畫搖身一變,化作漢族的拾荒者,用博物館的燈光串起地鐵里低頭族的碎片記憶,表現“每個時代都在續寫文明”;千年肅立的兵馬俑是拒絕解凍的士兵,用摩爾斯電碼敲擊地面,傳遞出“我們守護的不是皇權,而是文明的延續”的理念。跌宕起伏的故事背景,或是于戰火紛飛之際看淡生死,或是于盛世繁華之時一醉千年。書外的我們,也緊緊跟隨著文物的步履,一點點往故事的深處走去。波瀾起伏的,不只有文物主角的歷程,也有我們體悟之時的情隨境遷。
這是一場又一場文化的視覺盛宴,歷史不再躲藏在那層厚重的幕布之后,而是掀開幕布,在時代奪目的光彩下向世人重現往日的盛景。沉睡了千年的文化符號,終于在這一天找到了寄托靈魂的軀殼,新世紀里的歸屬。然而,這又不僅僅只是一場視覺盛宴。人們從中體會到的,更有浹泱華夏千年文明古國由內而外進發出的文化自信的蓬勃力量。我們生于華夏,自該讓華夏璀璨的文明旭日從華夏的土地上再度冉冉升起。
生活在鋼筋水泥構筑的都市,穿梭于人頭攢動的街道,古老的文物常常被人們束之高閣,與大眾的生活漸行漸遠。可是,文物的最理想歸宿,從來都不只是千年塵土下,也并非博物館的精致玻璃展柜中,更不是在方寸屏幕內。在文物活化的陪伴下,它們跳脫于指掌間奔跑在人群中,舞動在滾動的眼里,總而言之,觸手可及!
魯迅先生曾言:“于浩歌狂熱之際中寒;于天上看見深淵。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于無所希望中得救。”在這場文物活化的狂歡之下,我們應當保持理性的頭腦,冷靜思考狂歡背后所面臨著的問題與挑戰。在追求商業利益與歪曲歷史形象之外,以正確的價值觀和表達形式讓文物獲得新生。
當文物遇見活化,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美麗邂逅。文物活化是考古現場最溫柔的僭越。那些被時間凍住的陶罐、青銅器、絲綢殘片,當我們賦予它們睫毛的顫動與呼吸的起伏,實則是在文明的褶皺里重新栽種心跳。
指導教師:趙 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