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聽到一個故事,一位老婦人將最后一塊玉米餅塞給士兵,顫抖著說:“我餓死了不要緊,你們吃飽了多殺幾個敵人!”
1937年,盧溝橋畔的槍聲劃破華北平原的寧靜時,四萬萬中國人用血肉之軀在破碎的山河間鑄就了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臺兒莊焦土上,士兵揮動卷刃的大刀與日軍拼殺;武漢江岸邊,市民拆下自家門板為守軍搭建工事。這些散落在歷史褶皺里的片段,拼湊出民族危亡時刻最壯闊的精神圖譜:農民放下鋤頭,握緊土槍;學生走出課堂,奔向戰場;商人砸碎算盤,捐獻家產…原本如散沙般的社會,在血與火的淬煉中熔鑄成一塊鐵板。
這種跨越時空的精神共振,源自人們靈魂深處的家國情懷。當西南聯大師生穿越三千里烽煙在昆明復課,物理系學生用汽車發動機改裝成發電機維持實驗、中文系學生在防空洞里研討《楚辭》時,他們或許不曾想到,幾十年后會有一群年輕工程師在貴州深山調試“天眼\"射電望遠鏡,用突破西方封鎖的技術延續著同樣的執著。2012年,“遼寧艦”下水儀式上哽咽的總設計師,與抗戰期間在敵機轟炸間隙搶修機床的重慶兵工廠工人分明流淌著相同的血脈。錢學森歸國途中寫在煙紙上的公式,華為海思團隊在制裁令下達后啟動“備胎計劃”的燈光,都在詮釋著那個永恒的真理:精神傳承的本質,從來不是簡單的記憶復刻,而是將“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擔當植人新時代的基因序列。
歷史長河的浪濤沖刷著精神的形態,卻始終無法磨滅其內核。昔日在冀中平原創造“地道戰”的智慧,如今化作量子實驗室里攻克技術壁壘的鋒芒;八路軍工作隊在根據地發動群眾的熱忱,延續為大涼山扶貧干部丈量懸崖村的腳步。當“AI算法”修復千年壁畫時,現代程序員與古代畫工在數字時空中產生了奇妙共鳴一—前者用代碼重建飛天衣袂的飄逸,后者用礦彩凝固信仰之美的永恒。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揭示著更深層的真相:民族精神的鍛造場域,早已從戰壕與防空洞延伸至科技高地的精密實驗室、鄉村振興的田間地頭,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中完成著鳳凰涅槃般的升華。
當“嫦娥六號\"探測器從月球背面帶回土壤樣本,當“人造太陽\"裝置實現千秒級等離子體運行,這些科技突破的背后矗立著更加恢宏的精神豐碑。在埃塞俄比亞的亞吉鐵路施工現場,中國工程師帶著《孫子兵法》與當地工人探討工程管理;在2025年3月二十國集團(G20)氣候行動峰會的談判桌上,東方“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正在重構全球生態話語體系。這讓人想起抗戰時期飛虎隊飛行員與中國百姓共同修建機場的場景一—不同膚色的雙手搬動同一塊條石,不同語言的呼喊應和著同一種對和平的渴望。今日向宇宙深空進發的“天問”系列探測器,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精神遠征”?它們承載的不僅是科學儀器,更是一個民族將戰火中淬煉的精神品格,轉化為文明對話的星辰信箋。
八十年間,從盧溝橋的石獅到貴州深山的“天眼”,從臺兒莊的殘垣到量子通信的衛星,抗戰精神的火種始終在時代的風雨中燃燒。這團火焰溫暖過西南聯大師生凍僵的雙手,照亮過戈壁灘上“兩彈一星”研制的深夜,如今又點燃著鄉村振興工作隊的篝火,映照著空間站舷窗外璀璨的星河。當新時代青年在實驗室記錄數據、在田間培育新種、在講臺傳授知識時,他們或許不曾意識到,自己正在續寫八十年前那個老婦人遞出玉米餅時開啟的故事一這個關于民族精神永續的故事,終將在人類文明的星空中綻放出永恒的光芒。
指導教師: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