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鳥的天堂》中,巴金以細膩的觀察和飽蘸情感的筆調,為同學們勾勒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感人畫面。課文中那棵獨木成林、千鳥棲息依存的“大榕樹”,既是特定的自然景觀,又承載了深刻的自然觀照。對《鳥的天堂》自然觀的深度闡釋,不僅有利于同學們深入理解課文,也是播種生態意識、涵養生命情懷的寶貴機會。
一、靜觀生態和諧:生命網絡的共生之美
《鳥的天堂》在敘述了作者和朋友登上小船后,寫道:“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逼近”一詞,揭示了觀察者由遠及近的視角。當那株枝干“不可計數”“臥在水面上”的榕樹最終完整呈現于眼前時,同學們仿佛也隨巴金一同屏息靜觀。
這株榕樹并非孤立的植物標本,而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微型生態系統:“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這鋪天蓋地的綠意,是生命旺盛最直觀的宣言。文中反復強調“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其“美麗”不僅在于形態的奇特,更在于它作為“天堂”所承載的生命重量。
在生態學視野中,這棵榕樹恰似“生命之網”中一個鮮活形象。在生態學家看來,自然界的每一個物種就像一個大網的結點,互相連接,互相依賴。正如非洲草原的金合歡樹和長頸鹿一樣,金合歡樹供給長頸鹿食物,而長頸鹿一邊進食一邊幫著金合歡樹播撒種子;也像森林里的蜜蜂和花一樣,蜜蜂采蜜而存活,花依靠蜜蜂傳粉而繁殖。《鳥的天堂》里榕樹和鳥類之間,也同樣存在著這種關系。
榕樹那“像一株大樹臥在水面上”的形態,宛如大地母親溫柔伸出的臂膀,其繁茂的枝葉形成天然的庇護所,為鳥類阻擋風雨;盤錯的樹枝之間充滿可供筑巢的縫隙,是鳥兒繁衍生息的安全港灣;充沛的生命力使得榕樹生生不息,新的葉子和果實等給鳥類帶來了大量食物。
巴金禮贊榕樹的生命力,其實是指向了深層的生態整體意識。在傍晚的靜謐中,巴金雖未見飛鳥,卻敏銳感知到榕樹作為生命搖籃的存在:“我仿佛聽見幾只鳥撲翅的聲音。”這里的“仿佛聽見”是一種超越視覺、建立在生態關聯性之上的直覺確認。這種對生態系統的內在聯系感知,如同同學們在校園里看到大樹時,雖不一定能立刻看到樹上的昆蟲或鳥類,但知道大樹為它們提供了生存的環境。
樹與鳥之間并非簡單的棲居關系,而“鳥的天堂”這一整體概念使樹鳥關系成為不可分割的依存關系。同學們沉浸于榕樹的“綠”與“大”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著生命共同體的壯麗圖景,就像看到一幅完整的拼圖,每一塊拼圖都不可或缺,共同構成了美麗的畫面。
二、動悟生命律動:生命共同體的平等交響
如果說黃昏靜觀,重在揭示生態系統結構和基礎,那么第二天凌晨所見的群鳥紛飛,就是生命律動中的宏大交響。后者把巴金自然觀提升到更富有哲思和感情的境界。
當陽光撕破晨霧,“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同學們讀到這段話時是不是也會有心跳加快的感覺?巴金以令人近乎目眩的筆調描繪這生命盛宴:“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這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多樣性和自由姿態,正是生命本真的生機噴薄而出。深層生態學提倡“生命平等”思想,主張每個生命個體有其內在價值,都值得人們尊重與關懷。
巴金在《鳥的天堂》里,并沒有著意去分辨鳥兒的貴與賤,造型的美與丑,只用平等乃至歡欣的眼光,去欣賞每種生物所表現出來的姿態和聲音。那“一只畫眉鳥飛了出來那歌聲真好聽”的特寫,宛如樂章中最靈動的音符,賦予整個“天堂”以天籟般的韻律。
更值得同學們思考的是巴金觀察視角的轉變。當作者感慨“看清楚了這只,又錯過了那只,看見了那只,另一只又飛起來了”時,這種“應接不暇”的體驗,恰恰超越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凝視”與“掌控”欲望。人類中心主義往往認為人是自然的主宰,可以隨意支配和控制自然。
但在這一刻,巴金不再試圖去“數清”或“擁有”鳥群,而是讓自己沉浸于這生命的洪流之中,成為這場盛大交響的聆聽者和見證者。這就如同同學們在觀看一場精彩的演出時,不是想著去指揮演員,而是全身心投入演出中去,感受其中的美好。
這種由“看”到“悟”的升華,正是巴金自然觀的精髓人類并非自然的征服者,而是這生命共同體中的平等一員。文中那發自肺腑的感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飽含著對生命自主空間的敬畏與禮贊。這處未經人類打擾、任生命自在繁衍的榕樹水域,成為關于尊重、自由、萬物有靈的永恒隱喻,就像一片寧靜的樂園,讓所有生命都能自由地生長。
巴金筆下眾鳥的鳴唱,高低錯落,各展其美,共同譜寫了鳥的天堂的韻律。同學們再去觀察校園一角的小生態:樹上蟬鳴、草間蚱蜢、奔忙螞蟻,它們各自遵循生命節律,無人指揮卻秩序井然。
生命共同體的和諧,并非源于某個中心意志的強力規劃,而源自對每一種存在方式及其內在價值的深切尊重與包容。巴金在鳥影紛亂中領悟的“應接不暇”,正是放下了人類“管理者”的身份,回歸到謙遜、充滿驚喜的欣賞者位置。
三、心弦共鳴:自然觀的現當代回響
《鳥的天堂》中蘊含的自然觀,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在生態危機日益突出的今天,叩響了同學們的心扉。對《鳥的天堂》的文字解析與情感熏陶啟示我們,自然觀的養成,要植根于生命律動中的真實體驗和深厚共情。
文中多次歌詠的“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和“鳥的天堂”,并不僅僅是對某個風景的簡單迷戀。巴金筆端流淌著對蓬勃生命的感動,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崇敬和觸動。當他寫道“我注意地看著”,那份專注與投入,是心靈向自然敞開的狀態。結尾處那句“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更是情動于中的詠嘆。
這種情感超越了功利計算,是對生命本身奇跡的禮贊。它提醒同學們,在認知自然規律時,需要培養對自然的“溫情與敬意”,這是生態道德的基石。
現實中生態危機正在危及眾多生命“天堂”。例如某些地方樹木遭到大量采伐,鳥兒們也因之喪失棲身之所;一些河流受到污染,水中生物很難存活。當同學們為課文中描寫的生命歡歌感動時,這種情感共鳴恰恰是培養大家尊重生命、關愛環境的內在動力。當大家在朗讀“一只畫眉飛了出來…那歌聲真好聽”時嘴角自然上揚,那份對生靈的親近感便已悄然生根。
那么,同學們該如何將這種自然觀轉化為實際行動呢?首先,同學們要做專注的觀察者。學習巴金“逼近”榕樹、靜心“看清楚”的觀察態度,在校園、公園或家附近,選定一棵樹、一片草地、一個花盆進行持續性觀察,記錄自然筆記。比如,觀察校園里的梧桐樹,記錄它的葉子在不同季節的變化,看看有哪些昆蟲在樹上棲息,有沒有鳥兒來筑巢。通過長期觀察,體會微小生態圈的運行,就像科學家一樣,用心去發現自然的奧秘。
其次,每個人都應該是一個平等的聆聽者。通過“聆聽自然”這一活動,閉眼感受風掠過樹葉時發出的沙沙聲、早晨的鳥鳴聲和雨滴律動,仿照課文中“鳥聲”這一描述,試圖用語言或畫面去捕捉聲音里生命的信息。例如,當你聽著鳥的啼叫時,你可以想象鳥在說些什么,是在找伙伴,還是在歌唱美好的一天。每一個聲音都是生命的宣言,正如人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一樣,自然界的生命也在用它們的方式來敘述自己。
最后,大家都必須成為對生命充滿敬畏之人。針對為什么是“鳥的天堂”,思考“天堂”的安全、豐裕、自由和歡樂這幾個核心要素,然后結合實際,討論如何保衛身邊的“小鳥天堂”。例如,在公園內,進入樹林不要隨便攀爬和破壞;與小鳥相遇,不要隨便攪擾小鳥。把自身情愫變成具體關心的行動,從小處著眼,對保護自然出一份力。
巴金《鳥的天堂》通過刻畫大榕樹的生命力和群鳥紛飛的生命律動,構建了寓意深刻的自然觀。這一自然觀以揭示生命網絡共生本質、肯定萬物平等為內在價值,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同學們深讀文本,沉浸于巴金筆下那“綠”的生機、“鳥影”的靈動與“鳥聲”的歡悅,不僅是在解讀經典美文,更是在心田中播撒生態意識的種子,點燃對一切生命的熱愛與敬畏之火,而通過自然觀啟蒙,讓同學們真正感受到自然之奇、生命之美與和諧之貴,正是《鳥的天堂》帶給我們的深刻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