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強調在保護中創新、在創新中延續文化基因,廣東醒獅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嶺南文化的精神內核。文章以佛山市祖廟博物館為研究對象,從非遺活態傳承的視角切入,剖析佛山醒獅傳承的困境,談談其實踐探索。研究發現,佛山市祖廟博物館構建起“展演傳播—教育傳承—文創賦能”三位一體的活態傳承體系,形成空間活化、夜間文旅、文創開發等特色實踐,為非遺活態傳承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
關鍵詞:醒獅文化;非遺活態傳承;佛山市祖廟博物館;文化創新
作為嶺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廣東醒獅在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老百姓心目中,醒獅這一文化符號意義非凡。自古以來,它不僅寓意吉祥如意,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品格的生動象征,彰顯出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的民族精神。然而在數字時代的沖擊下,佛山醒獅正經歷著傳承人斷層、表演形式固化、文化認同弱化等困境。如何在新的社會語境中推動其傳承與創新,成為亟待破解的現實課題。近年來,佛山市祖廟博物館不斷探索將非遺生產性保護與博物館展示相結合的創新模式,在醒獅文化傳播、教育、產業等層面進行積極實踐,并取得顯著成效,形成一套具有可復制、可推廣價值的“祖廟模式”。
一、非遺活態傳承的理論內涵與研究語境
(一)非遺活態傳承的核心要素
非遺活態傳承是指非遺在動態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不斷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最終實現其生命力延續的過程。其核心要素可歸納為動態性、主體性、情境性三個方面。
首先,動態性強調文化須跟隨社會變遷而不斷更新和完善。在當代語境下,傳統的非遺展演已不能完全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應根據非遺項目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靈活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展示,讓非遺走進大眾生活,擴大非遺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其次,主體性進一步強調傳承人的重要性,他們是非遺的承載者和傳遞者,但傳承主體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民間藝人、傳承人,更指向傳承人、文化工作者、觀眾等多元主體的協同參與;最后,情境性強調將文化實踐與特定時空場域相融合。博物館不應是單一的藏品倉庫,而要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空間。
(二)佛山醒獅的文化價值
佛山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于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與社會功能。
1.精神象征與民俗信仰
清末佛山人將“瑞獅”改稱“醒獅”,寓意“喚醒國魂,振奮精神”,在近代民族危難時刻成為凝聚社群、激發抗爭意識的文化符號。這一精神至今仍通過醒獅表演傳遞,如高難度梅花樁動作展現的勇敢與智慧。
2.社會功能
佛山醒獅不僅在春節、北帝誕廟會等重大節慶中擔當吉祥納福的角色,更發揮著凝聚社群、構建地方認同的獨特功能。在農業社會,佛山醒獅表演常伴隨“舞龍”“高蹺”等民俗活動組成廟會盛事。村落間的互訪交流、行業協會的巡游慶賀,都以佛山醒獅為媒介,增強群體內部的認同感與向心力。即便在現代都市,這種互動與共享的社區精神依然得以延續。
3.技藝價值
佛山醒獅融合中華武術精髓與嶺南地區的舞蹈、音樂特色,形成獨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在動作設計上,既有凌空飛躍、翻滾騰挪等高難度動作,展現勇武剛健的一面,又有細膩傳神的獅子表情與喜怒哀樂等情緒刻畫,生動再現獅性。同時,獅頭扎作工藝代代相傳,每個獅頭都凝結著工匠的智慧。細致入微的刺繡、裱糊、彩繪,考究的用料如純金箔裝飾,無不彰顯對技藝追求的匠心。
(三)佛山醒獅文化的活態屬性
醒獅分為南獅和北獅。南獅起源于廣東南海,它的誕生與古代嶺南地區的民俗、武術及宗教文化緊密相連。宋金時期,獅舞隨移民南遷,在與嶺南諸多習俗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南獅。明代,南獅承襲獅舞蘊武傳統,融入南拳功架,至明末呈現鮮明的嶺南地域特色。清末民初,黃飛鴻將武術、舞蹈、雜技運用在獅藝中,使武術、南派醒獅與高樁醒獅相互滲透、相互貫通、相互融合,開拓了舞獅的新境界,將醒獅藝術發展到新的高度。
縱觀醒獅發展史,可以發現其鮮明的活態屬性:一是技藝傳承具有動態延續性。從獅頭扎作到鼓樂配合、從拳法套路到高難度動作,一代代藝人在傳承基本功的基礎上不斷革新,使得獅藝日臻完善;二是儀式功能體現出現代適應性。醒獅最初多用于民間喜慶場合,如新春慶賀、祈福乞巧等,后逐漸融入更廣泛的社會生活,成為開業慶典、節慶活動的吉祥物。在非遺保護實踐中,必須充分尊重和發掘醒獅文化的活態屬性,在延續傳統精華的同時,積極回應時代需求,創新傳播方式,拓展應用場景,最終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
二、佛山醒獅活態傳承的現狀
醒獅作為中國傳統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嶺南地區承載著祛邪納福、凝聚社群的文化功能,然而其活態傳承面臨多重挑戰。
首先,非遺本體性面臨危機。在快速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許多與醒獅相關的傳統儀式遭到簡化甚至廢棄,傳統南獅逐漸向標準化表演轉型,導致其文化內涵日益淡化。比如醒獅起源于民間慶典祈福等場合,但如今更多地被簡化為商業助興表演,導致其精神內核流失。文化符號的空心化,是對非遺生命力的最大威脅。
其次,傳承鏈的脆弱性。隨著傳統社會結構解體,獅藝傳承方式發生深刻變革,家族式傳承、師徒制傳承因年輕人就業觀念轉變而瓦解。加上獅藝學習需要5—8年的漫長積淀,其間經濟回報微薄,難以吸引新生力量加入,傳承人青黃不接的隱憂已經顯現。
再者,創新與傳統的張力依然突出。為了吸引眼球,一些商業表演過度追求視覺刺激,偏離了獅藝的傳統內核。比如“電子醒獅”的推出,觀賞性固然提升,但高度機械化的動作缺乏靈魂,脫離武術基本功的根基,有“削足適履”之嫌。粗制濫造的文創產品泛濫,過度消費傳統符號,也引發過度商業化的爭議。如何平衡創新與傳統,是一個需要審慎對待的問題。這些困境的存在表明,在全面保護和傳承醒獅這一國家級非遺的道路上,仍需社會各界攜手努力,多管齊下,形成合力。
三、佛山市祖廟博物館的活態傳承實踐路徑
(一)情景交融: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喚醒文化記憶
在數字時代語境下,單純靜態的文物陳列已不能完全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佛山市祖廟博物館積極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在黃飛鴻紀念館中運用多媒體體感交互展示技術,設置黃飛鴻武術、醒獅體驗區域,觀眾可以通過虛擬互動,身臨其境地感受一代宗師的武學與南獅精髓。在參與互動中,觀眾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體驗者,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非遺的理解和喜愛。沉浸式體驗空間的塑造,既是對傳統展示模式的革新,更是喚醒文化記憶、重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
(二)展演傳播:多元創新實踐,傳統技藝煥新生
佛山市祖廟博物館在醒獅文化的活態傳承中,通過多元化的展演創新實踐,成功地將傳統技藝與現代需求相結合,探索出一條兼具文化深度與傳播廣度的路徑。
1.常態化展演體系的構建
佛山市祖廟博物館建立系統化的日常展演機制,每天固定安排三場演出(10:00—10:40、14:15—14:55、15:30—16:10),涵蓋傳統盤青、蟹青、天青高桿獅以及梅花樁飛躍等經典套路。該演出特別邀請佛山市南海黃飛鴻中聯電纜武術龍獅協會為觀眾獻藝(圖1),這支團隊曾代表國家獲得超過40項國際賽冠軍以及50多項國家級冠軍,贏得“世界獅王”的稱號。2021—2024年,佛山市祖廟博物館累計舉辦醒獅展演3500場,年均觀眾覆蓋超百萬人次。通過高頻次、標準化的展演,既強化醒獅文化的可見性,也為傳承人提供穩定的實踐平臺。
2.節慶活動中的儀式化展演強化
依托“三月三北帝誕”等傳統節慶,佛山市祖廟博物館將醒獅表演嵌入大型巡游與儀式。在2025年廟會期間,醒獅方陣與國家級非遺“順德人龍舞”、省級非遺“沙灣飄色”等聯動,形成跨地域文化展演矩陣。此類展演不僅復原佛山醒獅“納福”的原始儀式功能,還擴大其文化輻射力。
3.夜間經濟與文化展演的融合創新
為吸引年輕群體,佛山市祖廟博物館推出夜間限定展演,在2024年暑假夜間開放期間增設每周六晚8時的醒獅表演,結合燈光效果與古建筑氛圍,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2025年春節更通過夜間燈彩與醒獅展演的結合,形成“白天觀技藝、夜間賞氛圍”的全時段傳承模式。
(三)教育傳承:構建“非遺+教育”體系,夯實傳承根基
非遺活態傳承的根本在人,更在于一代代匠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近年來,佛山市祖廟博物館在教育傳承領域精準發力,重點落實館校合作項目、研學體驗課程兩大舉措。
其一,積極推進館校合作模式。與佛山市第六中學、佛山市培立實驗學校、東華里小學等學校達成深度合作,邀請學生到佛山市祖廟博物館參加“5·18國際博物館日”“三月三北帝誕”等活動,共同傳承嶺南文脈。
其二,開展非遺研學體驗課程,將展演轉化為教學場景。自2020年起,佛山市祖廟博物館打造“研祖廟歷史 學傳統文化”研學品牌,開設“獅舞嶺南”“獅頭扎作”等六大非遺課程,邀請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授課。比如在“獅舞嶺南”課程中,學生不僅學習舞獅的握法、步法,還參與分組戴上獅頭練習的實踐環節(圖2)。2021—2024年累計為超過4500名學生提供研學體驗,成功搭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與青少年的互動平臺。
(四)產業賦能:創意驅動文創,激活醒獅IP價值
文創產品是博物館文化價值轉化的重要載體,在非遺活態傳承過程中,應立足傳統精髓,以創意設計為驅動力,開發契合現代審美和消費需求的文創產品。佛山市祖廟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充分挖掘獅舞元素的時尚潛力,先后推出“獅舞嶺南系列”的文創雪糕以及“獅來運轉系列”冰箱貼、蓋章本等300余款文創產品。其中,“獅舞嶺南系列”之“獅王積木”斬獲2023年中國旅游商品大賽金獎,該積木從傳統工藝“醒獅扎”中汲取靈感,融合榫卯結構技術,將傳統醒獅獅頭模塊化成木質拼裝結構,最大程度地保留傳統獅頭的特點,深受年輕消費者的喜愛(圖3)。另外,“獅舞嶺南”文創雪糕已從1.0版本開發至2.0版本,足見其受歡迎程度。文創產品線的不斷豐富,既提升醒獅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為博物館創收千萬元,成為文化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化的成功范例。創意驅動的文創之路,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時尚魅力,是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路徑。
四、結語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張閃亮名片,佛山醒獅正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時代潮頭。站在“南獅之源、醒獅之鄉”的新起點上,佛山市祖廟博物館將繼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以“魂在山河、技在人心、夢在傳承”的文化自信,擦亮佛山醒獅這一流光溢彩的城市文化符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醒獅智慧”,譜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新篇。
參考文獻:
[1]隋志宇,楊波.新時代背景下廣東醒獅運動的文化內涵、時代價值及發展路徑探驪[J].遼寧體育科技,2025,47(01):85-90.
[2]麥菲.廣東地區醒獅文化特點與傳承路徑[J].參花,2025(03):65-67.
[3]張馨尹.以“探索龍獅文化新發展”推動佛山人文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J].南方論刊,2024(12):34-35+39.
作者簡介:
孔曉敏(1994—),女,漢族,廣東佛山人。大學本科,文博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