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書畫文物保護修復實踐為例,在以安全為前提的基礎上,借助科學手段對本體樣本進行基礎分析檢測。遴選適宜的修補材料,并以傳統裝裱修復為依托,通過有效的保護手段,堅持信息留存和操作的最小干預等原則,使書畫裝裱修復技藝更加細致化、科學化,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的真實性與完整性。
關鍵詞:分析檢測;科學保護;書畫修復
一、保存現狀
此次修復的作品為清代張建陽所繪《墨蘭圖》,因原先收藏保管和取用操作不當,造成嚴重損傷(圖1)。這件作品的尺寸約為120×27.5厘米,紙本立軸,無保護修復歷史紀錄。畫心部分的主要病害是破損、折痕、污漬、微生物損害等。畫面遍布撕裂痕跡,支離破碎,顏色暗沉灰黃。紙張質地嚴重老化,變得酥脆、易斷,不堪微力。畫心首部甚重,已無法展卷。觀其背部發現,還貼有多道透明膠帶,致使本體材料酸化加劇。此外,畫心與褙紙膠性漸失,多有空殼并發生在裂口處,導致裂口處進一步起翹、卷曲,甚至掉渣、殘破。
這件作品雖經過裝裱,但原裝整體缺失較多,紙裱材料僅剩兩側和地頭部分,地桿兩端無軸頭,采用錦包頭。從畫意和裝裱推測,原裱應是四條屏形式。綜合實際情況和具體病害種類,對原有的裝裱材料、現狀構造等進行調查,制定科學合理的修復方案。
二、基礎分析檢測
1.紙張基本性能分析
基礎性的紙張分析檢測可以直接反映材料的物理結構和化學性能,特別是從傳統書畫裝裱材料、歷史遺留痕跡等方面進行研究對比,以此了解文物的隱藏信息,為文物修復提供依據和數據支撐,提升現代書畫文物保護實踐的規范性與科學性。首先采用紙張表面pH值測定法,在測點位滴適量的蒸餾水,將酸堿度測試儀置于濕潤點位,待30秒,數值檢測pH值為3.20,呈重度酸化。在畫心上分別選擇三處位置進行厚度測定,厚度平均值為0.295毫米。再用棉簽蘸取適量蒸餾水,分別在印章和墨跡上輕擦,均未發現墨色脫落潤化的情況。
2.紙張纖維成分分析
紙張纖維分析能明確該文物紙張的纖維構成,并判斷紙張類型,確保修復材料與原作用紙纖維層面更好地融合銜接,使修復后的書畫在結構和外觀上更加自然穩定。撿取畫心和褙紙掉落的紙屑進行纖維成分和纖維配比分析,按照《紙、紙板和紙漿纖維組成的分析》(GB/T 4688—2020),使用Graff“C”染色劑制成臨時裝片,在XWY-Ⅷ纖維分析儀下進行觀察。纖維染色后呈棕黃色到藍紫色,韌性纖維染色后偏黃色,纖細挺直,兩端尖細;竹纖維管胞染色后偏藍紫色,整體呈帶狀,細胞壁薄,表面可見縱向條紋。另外可以觀察到薄壁細胞、導管、網壁細胞等,綜合判斷畫心和褙紙為竹紙。
三、修復經過
修復前要仔細審視原裝裱的保存情況及損壞程度,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該文物裱件所用鑲料簡單、殘破嚴重,已無法維持畫心本體原狀結構,不宜再次“還舊”利用。在充分進行檔案記錄之后可直接去除,參照原裱的形式、色澤、質地等作為參考進行染配,重新裝裱。
1.回潮拼接
原作存在多處貫穿性撕裂和殘片,紙張脆化卷曲嚴重,須先進行損傷處回潮拼接。用噴壺對畫心灑水回潮,令潮氣與干燥脆化紙張接觸,慢慢滲透,使紙張纖維逐漸軟化,避免在撿取拼接過程中紙張再次發生斷裂。待脆化紙張恢復一定的柔韌度后,將殘片置于墊襯的聚酯薄膜上,根據畫意逐一進行拼接。拼接過程中要謹慎展平褶皺與疊壓部分,時刻觀察紙張斷裂纖維的斷口形態,避免扭動、錯位。整體拼接后要仔細檢查畫意和書寫筆觸以及紙張前后的層次關系,最終達到原始的拼合狀態。
2.水洗去污
水洗去污可有效降低污染對紙張的侵蝕和酸化作用,更能直觀地看清書畫文物原貌。將正面畫心全部拼接后,用排筆蘸常溫蒸餾水將畫心淋濕予以固定,然后繼續用排筆一點一點地淋洗畫面,使畫心在水中浸漬幾分鐘分解污垢,浸潤紙層軟化糨糊。再將干凈毛巾覆蓋在畫面上吸水,推卷慢滾,將臟水充分擠出,如此反復2—3次即可。水洗去污是修復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環節之一,清洗前要對不同類型的書畫及污染物采取相應的清洗方法,辨別畫心質地并對臟污和破損程度等進行分析。清洗過程也要根據書畫的具體情況調節水溫,把握清洗次數,控制好清洗力度,穩定水流,減少對畫面墨色的摩擦和沖擊,不可因過分追求潔凈而對文物造成新的損傷。
3.揭裱
揭裱可分為兩個過程:一是揭取原裝裱的褙紙,二是揭去畫心的托心紙。操作前要充分了解舊裱所用的材料,不可盲目下手。此畫原狀已出現褙紙空殼,經清洗糨糊黏性減弱,從邊緣和接縫處很容易揭取。但揭到托心紙時發現與畫心粘連牢固,不易成片揭起,且手指摩擦紙面后黏度明顯增加。針對這種情況,采用熱毛巾燙、悶的方法,經高溫使漿性逐漸分離。悶置一段時間后可成片揭起,但也要順著一個方向循序漸進,用力要適度,盡量做到揭干凈、揭均勻,不能殘留厚漿,揭傷畫心。同時還要注意手指上是否粘有畫心殘片,如有粘連要及時取下,重新復原。揭完一段隨即加覆一層塑料膜,避免水分蒸發后出現裂縫、破損處起翹的情況。揭裱是一項非常細致復雜的工藝過程,在思想上要對文物具有高度的保護意識,根據書畫文物的具體情況進行仔細斟酌,運用正確的手法謹慎操作。
4.補缺托心
科學化和安全性是選擇修補用紙的前提,也是修復后維持本體結構持久穩固的重要因素。補配材料要與原作用紙盡量相同或接近,使緊度和抗張強度基本保持一致,達到與原件整體性能的平穩過渡,減緩老化。如修補用紙選配不當,不僅會導致與原作紙張纖維間的互相排斥,還會影響局部的平整度,發生變形、斷裂等現象。作品經前期檢測,發現畫心與褙紙均為竹紙,所以在修補過程中用揭取的褙紙作為補料,達到補紙與畫心性能穩定的最大化。采用碎補再整托的方法,將破口邊緣刮薄形成斜坡,按周圍畫心紙張的簾紋方向貼在破洞上,用手指按壓固定,然后將多余的部分去除,使補紙搭接在破損邊緣,且搭接處與畫心厚薄適宜。
托心前要事先根據畫心氣色、陳舊程度用國畫顏料調配色水染配托心紙,選用單宣,并在顏色水中加入適量的膠水固色,染后的顏色要比畫心淺兩到三度為佳。托心時以排筆短距離輕走溻漿,稀漿水可略稠一些,要使紙張受漿均勻。運刷的過程中也要時刻留意是否有補料移位、裂縫開散的情況,如有移動,可往畫心上淋些漿水,浮起后用排筆輕輕復原。然后用事先染配好的宣紙直托畫心,托好后,裁配寬3厘米左右的宣紙條作為軟局條,鑲在畫心托紙的四邊。
5.貼折條
托好的畫心還須在斷折之處進行貼折條處理,避免日后收卷過程中繼續受損。根據畫心厚薄,選擇單宣作為折條,裁成2毫米—3毫米的長條貼合加固。操作時將畫心正面朝下平鋪于拷貝臺上,在折條上刷漿,沿著斷折的走勢一一封貼,務必使斷折之處居于折條中間,隨后襯紙壓實。貼條時要注意糨糊的使用,控制好濃度及水分,不能過稠過濕,避免貼條區域起翹、褶皺不平整。同時也要控制好按壓力度,防止貼時中途斷裂。長度不夠時以毛茬相接,不要疊壓,否則會出現局部發硬,厚度增加,下墻后再經過砑活薄厚落差凸顯,造成二次折痕和磨損的產生。整體貼完后還要在拷貝臺上仔細檢查遺漏,待干透后打磨折條兩側,平緩邊緣棱角。
6.全色
全色的目的是使用墨色來填補缺失部分,以達到畫面整體結構和視覺上的完整性。全色前要根據畫心破損情況,調配濃淡適宜的膠礬水,避免全色出現漏色和色彩不勻等情況。將畫心背面朝上自右向左,上下來回涂刷一遍膠礬水。待畫心干透后上墻掙平,保證畫幅無褶皺,利于下筆全色。全色工序對修復者環境、用料、技法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對作品進行全面的觀察和評估,保證整體色調的準確和顏料的充足。全色時光線明亮,視線要與補色位置保持平齊,選用合適的古墨和國畫顏料,運用點、勾、染等技法,保持力度的連續性和均勻性,做到“先小后大、寧淺勿深”,層層疊染,最后做到補全處與原作色彩相匹配。作品缺失部位采用原褙紙做修補,整體色調已有八成一致,面積較大區域只進行兩次烘染上色,然后對多處細微裂縫調色補全,直至顏色恰當為止,使整體效果和諧統一。
7.裝裱
裝裱古書畫首先要考慮沿用原裝裱的樣式與尺寸,但此件作品原裝裱材料破損嚴重,且材料粗糙,已無法再次利用。因此,依據修復后畫心的內容、繪畫風格重新進行設計和選配。作品整體窄而細長,尺寸不大,選用染制米黃色花綾,一色挖鑲式裝裱。古書畫裝裱后要注意上墻掙平過程中裱件的含水量不能過高,原因是舊畫心紙張性能較弱,新裝裱材料強度遠大于舊畫心,二者材料的伸縮系數與韌性都不相同,在掙平過程中都會發生自然物理縮脹,如無法到達一個平衡狀態極易造成崩裂現象,因此上墻掙平過程中要降低裱件整體的含水量,隨時觀察干濕情況。
四、修復前后效果比較
裝裱前再次對原處位置進行測試,結果發現水洗畫心方式可有效去除部分酸性,畫心pH值為6.90,較保護修復前提高3.7。畫心厚度平均值為0.290毫米,最大限度地契合原作的裝裱厚度。色度整體變化不大,光澤度方面普遍提高(見表)。書畫修復后基本清除病害對本體產生的物理影響,畫面內容清晰完善,裱件素凈淡雅,恢復整體結構,增強保護強度,可正常展卷懸掛,最大程度上還原此件作品的藝術價值(圖2)。最后將具體修復過程及相關信息進行梳理,形成規范性的保護修復檔案。
五、結語
書畫修復裝裱一定要遵循文物修復的基本原則,特別是具有文物價值的書畫更要謹慎對待。要根據作品的類型和現狀開展系統全面的調查,了解本體病害種類和分布情況,實施必要的分析檢測,有針對性地選擇修復材料和裝裱工藝,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科學有序的操作,保證文物安全,達到可持續保存、展示、研究等目的。
參考文獻:
[1]紙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南京博物院.中國書畫文物修復導則[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
[2]馮鵬生.中國書畫裝裱技法[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8.
[3]康建國.中國書畫裝裱技法[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王博(1986—),男,滿族,吉林通化人。碩士研究生,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紙質文物保護與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