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瓷修復技藝的傳播對于保護和傳承人類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陶瓷修復主題類展覽作為展示與傳播陶瓷修復技藝的重要方式,能夠直觀地向社會傳遞陶瓷修復技藝的重要性和價值,提高公眾對陶瓷修復的認知和理解。“聚英授藝——陶瓷修復技藝傳承與創新藝術人才培養項目成果展覽”對內容設計與展示形式進行創新探索,同時分析展覽中收集到的數據,以探討此次項目的特點及其成效,旨在探索如何以展覽的形式更好地向公眾普及這項傳統技藝。
關鍵詞:文物修復;陶瓷修復;展覽設計;展覽效果
引言
“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是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屆三中全會內容中關于文化遺產表述最豐富、最系統的一次,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高度重視。作為一種不可再生文物,陶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重要基礎。陶瓷修復在中國是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技藝,其傳承是一項持續性、長期性的工作,需要有制度化的經費支持以及人才培養機制。在這樣的背景下,景德鎮陶瓷大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結合資源優勢、地域特色,在江西省文化藝術基金的支持下開展陶瓷修復技藝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項目,旨在培養創新型藝術人才,促進各省市陶瓷修復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作為此次項目成果的主要展示,“聚英授藝——陶瓷修復技藝傳承與創新藝術人才培養項目成果展覽”展出本次項目中學員修復完成的陶瓷文物共191件,通過陶瓷文物修復前后的對比,輔以對陶瓷文物病害、陶瓷保護修復的材料與工具、陶瓷修復具體過程等方面的介紹,展現學員在項目中對文物修復知識學習的豐碩成果。本次展覽結合實際情況,在內容設計與形式設計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創新探究,取得了良好的反響。
一、相關展覽案例與展覽總主題的凝練
1.陶瓷修復主題類展覽的現狀與分類
通過目前對全國范圍內陶瓷修復專題展覽與包含陶瓷修復的文物修復主題類展覽的信息采集,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類為高校主辦的專業課程修復成果展覽、畢業展覽,學校往往通過展覽的形式來彰顯學生的專業課程成果以及本校教學水平。比如“巧繕·薪傳——景德鎮陶瓷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首屆修復成果展”“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畢業成果展”以及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文物鑒賞與修復專業的書畫、陶瓷、古籍修復畢業成果展(圖1)等,此類修復展覽的特點為更多地針對學生本身的修復過程,包括對學生履歷的展示、對修復心得的介紹。此類展覽著重展示學生在修復過程中的成長與經驗,通過展示學生的履歷,觀眾可以了解到修復者的背景和經歷,進而更好地理解文物修復專業背后的故事和意義。
第二類為博物館主辦的館藏陶瓷文物修復展,修復對象多為館藏文物。各地博物館庫房中的文物因受存放環境或材料老化的影響,存在不同程度的各類病害及劣化現象,抑或是隨著考古的深入、科技的發展以及新材料的出現,為文物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修復方案,需要對文物進行二次保護修復。隨著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的日益重視和藏品數量的日漸增多,為了更好地保護館藏文物,滿足展覽及保存的要求,各大博物館對館藏文物的保護力度空前加大,也促進了陶瓷修復成果類展覽的發展。比如“內里乾坤——故宮文物修復展”(圖2)、“手中方寸 執守初心——忠州博物館陶、瓷、青銅器修復成果展”等,此類展覽的展品皆為主辦單位的館藏文物,主要展現的是館藏資源。在資金更為充足的條件下,展覽的表現形式更為多樣化,許多博物館通過使用虛擬現實、線上VR導覽等手段,讓觀眾能更加直觀地了解和體驗修復過程。
第三類為個人修復師成果展,此類展覽的特點多為針對某一類器物采用同一種固定的修復方式,以著重展示修復師的個人修復特點和修復成果。此類陶瓷修復展覽有“以鐵縛物——頑童鋦陶瓷修復展”以及廣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館與廣東千和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青年陶瓷修復師群展”等。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種方式,近年來隨著文物修復工作的備受關注,國家對文物修復技藝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項目與基金致力于培養文物修復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文物修復為主題呈現并體現項目修復成果的展覽形式越來越多,比如慈溪市上林湖越窯青瓷博物館舉辦的“一切皆有可能——古陶瓷修復展”,作為2023年浙江省陶瓷文物修復班的延續,以歷代修復的陶瓷文物以及培訓班學員修復作品為主要展品。另外,“聚英授藝——陶瓷修復技藝傳承與創新藝術人才培養項目成果展覽”(圖3)亦屬此類。
2.項目簡介與展覽主題凝練
2022年度江西文化藝術基金資助項目“陶瓷修復技藝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面向全國招收30名來自各大文博單位或各地高校文博相關專業的學生。項目旨在建立專業的特色課程體系,創新陶瓷修復技藝傳承人才培養教育方法,邀請全國業內陶瓷修復領域資深專家進行理論授課與現場指導,并向學員們提供元代陶瓷標本進行修復教學。學員們經過系統的陶瓷修復技藝課程學習后,完成的陶瓷修復作品共191件,優秀作品于當年10月參加“聚英授藝——陶瓷修復技藝傳承與創新藝術人才培養項目成果展覽”。作為一種技藝培訓項目,其中的學習成果展示環節是項目中關鍵的一環。
此次展覽屬于前述種類中的文物修復人才培養項目修復成果展覽類,其傳播目的有三:一是強化學員的責任心和集體榮譽感,激勵學員在項目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碰撞出更為有趣的創意靈感,完成更加精美的修復作品;二是直觀展示學員在項目中的學習收獲,顯示項目成果,擴大項目影響力;三是向社會傳遞陶瓷修復技藝的重要性和價值,向公眾普及陶瓷修復技藝的知識,激發更多人對這門古老手藝的興趣和熱愛,對傳承和發展陶瓷修復技藝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根據主要的傳播目的,本次展覽的中心主題可以凝練為展示項目學習成果,推動文物修復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二、展覽內容設計的創新探索
1.展覽敘事結構設計——以修復方式劃分
根據項目中學員提交的作品類型,本次展覽的敘事結構按修復方式分為四個部分——考古修復、無痕修復、金繕修復和鋦瓷修復(圖4)。在此次陶瓷修復技藝培養項目的創作實踐集中學習階段中,課程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指導相結合,實踐訓練陶瓷修復的具體操作以考古修復、無痕修復、金繕修復、鋦瓷修復四種不同的修復方式為導向,對每種不同的修復技術進行分別教學。作為陶瓷修復人才培養項目修復成果展覽,以修復方式劃分的展覽敘事結構設計突出項目教學中修復方式的多樣性,并將展覽劃分為四個清晰的主題,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與邏輯性,使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不同種修復方式的特點和區別。
2.重點展品解讀——突出創新修復理念
此次培訓強調在修復中創新,鼓勵學員進行合理的、遵循修復原則條件下的創新性修復,項目對創新的重視也體現在展覽的內容設計中。比如袁亞婷使用創新材料超輕膠完成配補的元代青白瓷高足杯考古修復(圖5),與普遍使用石膏配補的考古修復相比,呈現不同的質感,且展示效果良好。除了修復技藝的創新,項目中部分修復成果還體現出修復理念的創新。再比如韓祥翠將金繕修復應用到自己的一組作品《再述溫暖》中(圖6),通過將傳統的金繕修復技藝與現代陶藝創作相結合,開辟一條全新的創作路徑,不僅展現了傳統的歷史價值,還展現了現代藝術的創新和個性。韓祥翠在談到對這組作品的理解時說:“陶瓷文物修復與創新之間并不是截然的二元對立,新的技術手段、新的觀念方式也在不斷地拓展文物修復的界限與范疇。將文物修復與現代陶藝創作結合起來,使之呈現新的可能性。修復不再僅僅是目的與手段,而呈現出一種審美語言與觀念方式。現代陶藝突破了傳統陶瓷藝術的器用觀念,并從殘缺、碎片、裂縫等‘缺陷性語言’中發現了美的意義與價值。”
3.實物與圖片對比——突出修復成效
無痕修復是此次展覽中最為重要的板塊,其作為一種修復方式,是指對器物的修復部分進行上色,以達到淡化修復痕跡甚至“天衣無縫”的效果,觀眾用肉眼難以看出修復痕跡。器物修復前與修復后的對比展示是傳遞修復信息、彰顯修復技藝水平的重要方式,尤其對于陶瓷無痕修復這一修復方式而言,其重要性更為突出。在無痕修復板塊內容設計中,展覽采用實物與圖片對比陳列的方式,即將無痕修復前的器物圖片打印后做成立牌,并將其放置在對應的展品前(圖7),使觀眾直觀地對照器物修復前后的差別,體驗器物從破碎殘缺到完整如初的視覺沖擊力。這種設計方式呼應“聚英授藝——陶瓷修復技藝傳承與創新藝術人才培養項目成果展覽”的目標——突出修復成效,展現項目培訓的質量與成果。
三、展覽形式設計的創新探索
1.展品陳列形式創新
展覽中不同的展品或展品的組合決定展覽的格調,并決定展示和解說的方法及條件。此次展覽針對不同的修復方式板塊,選擇不同的展現形式。考古修復直觀性強,且器物種類較為統一,其中大多為青白釉瓷,少量為卵白釉瓷,釉色相似,故陳列形式采用簡單的按器型種類、器物大小劃分,得以實現視覺上的統一協調(圖8)。無痕修復注重前后對比,故在無痕修復板塊設計部分器物修復前立牌,方便觀眾對比修復前后部位(圖9)。金繕修復作為藝術型修復,展品陳列形式注重藝術風格的展現,展品并未按照規律進行布局陳列,而是將同種風格器物雜亂組合、錯落排列,或是將茶壺、茶承、茶杯組成套件陳列(圖10)。通過藝術性展示,使觀眾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修復的藝術價值。
2.“一館雙展”展覽形式
在整體形式設計上,此次展覽采用“一館雙展”的展覽形式,即利用景德鎮陶瓷大學元青花博物館部分場館進行展覽的同時,保留元青花館部分常設展。在元青花博物館內兩處展覽之間即“聚英授藝——陶瓷修復技藝傳承與創新藝術人才培養項目成果展覽”結語處附上告示牌(圖11),引導觀眾向前參觀。本次展覽的展品部分來源于常設展中的器物,“一館雙展”的模式與此次展覽高度適配、互相補充,豐富了展覽內容,同時也使館內的文物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避免館藏資源的閑置。
3.館內形式設計的風格統一
在展覽形式設計中,主要以元青花館常設展的形式設計風格為參考,兩展在風格上協調一致,以達到整個館內形式設計的風格統一。在展簽形式設計方面,主要以館內原有展簽為基礎(圖12),在此基礎上添加修復人員和項目名稱的信息(圖13),既保留原有的展簽風格,又增加新的展覽元素;在展覽背景板形式設計中,此次展覽選擇與常設展相同的風格,包括顏色、字體、字號等元素,這樣的形式設計使兩個展覽在視覺上形成連貫性,讓觀眾在參觀過程中獲得統一和諧的視覺體驗(圖14、圖15)。
四、展覽最終成效分析與陶瓷修復主題類展覽展望
此次展覽取得良好成效,并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經展覽期間的數據采集,獲得大量的研究數據。展覽為期30天,筆者收集展覽期間的人流量調查數據與193份調查問卷,其中紙質問卷84份、電子問卷109份,并在展覽期間通過實地觀察法、訪談法對觀眾進行研究。通過大量詳細的數據收集工作,深入分析展覽的影響和效果,并為同類型陶瓷修復類展覽的策展提供借鑒。
1.展品質量的重要性
展品作為展覽的主要展示媒介,也是決定展覽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展品形象資料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展覽傳播的質量。修復成果展覽的重點除了修復技能本身,也應兼顧展品本身質量。
此次項目學員在校內培訓中所修復的器物,皆由景德鎮陶瓷大學元青花館提供。該館共展出鮑杰軍校友無償捐贈的陶瓷標本總計955件(套),其中元青花瓷標本300余件(套)。該館既是國內展出元青花標本數量最多的博物館,也是元青花修復器最多的博物館,館內展品的品質極高,絲毫不亞于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及私人機構的收藏品,且展品的器型多樣、品種豐富(圖16、圖17)。
元青花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且現存數量極少,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深遠影響。在此次展覽中,元青花作為主要的展品種類,確保了展覽的較高質量。在展覽問卷調查中,根據觀眾的問卷反饋數據,文物藏品亦為展覽中最讓觀眾感到滿意的部分,占比達42 %(圖18)。此次項目成果展覽充分利用景德鎮陶瓷大學元青花博物館的器物優勢,兼顧對陶瓷修復技法的展示以及對元青花珍貴文物本身的內涵解讀,獲得了觀眾的廣泛好評。
2.社會教育屬性亟待加強
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這一主題重點強調文化機構在提供全面教育體驗方面的關鍵作用。如今博物館的角色和責任不僅是文化和歷史的守護者,更是知識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在“聚英授藝——陶瓷修復技藝傳承與創新藝術人才培養項目成果展覽”的調查問卷統計中,針對“您希望以文物修復為主題的展覽配套推出哪些內容”的問題,有72名觀眾選擇“社教活動”(圖19)。綜上所述,陶瓷修復類展覽可增加專題講座、工作坊、互動體驗等社教活動,讓公眾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陶瓷修復技藝,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和科學知識。
結語
“聚英授藝——陶瓷修復技藝傳承與創新藝術人才培養項目成果展覽”是陶瓷修復主題類展覽策劃創新的一次有力嘗試,策劃團隊在內容與形式設計上進行創新性嘗試,在內容上對敘事結構進行積極探索,在形式上針對不同修復方式大膽運用多種展陳形式,以期更好地傳達陶瓷修復的知識,使觀眾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物修復的內涵。如今,隨著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陶瓷修復類展覽的數量和重要性也在不斷增長。目前,如何在陶瓷修復類展覽及文物修復類展覽中更好地進行社會教育,如何將陶瓷修復的理念更好地傳達給公眾,這些問題仍存在較大的探索空間。因此,尋找更有效的策劃和展示方式,以優化陶瓷修復類展覽的效果,將是我們面臨的長期任務。
(圖2來源于香港特區政府駐粵辦微信公眾號文章,其余圖片皆為筆者拍攝和制作)
參考文獻:
[1]陳紅京.博物館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毛曉滬.古陶瓷修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3]國家文物局.WW/T0088-2018 博物館展覽內容設計規范[S].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4]國家文物局.WW/T0089-2018博物館陳列展覽形式設計與施工規范[S].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5]馬進武,許可,陳鑫權,等.古陶瓷修復技藝的傳承與推廣初探[J].陶瓷研究,2021,36(05):21-23.
[6]張曉宇,吳軍明,李其江.“紅色”陶瓷修復展——陶瓷修復的探索與收獲[J].陶瓷研究,2021,36(05):17-20.
作者簡介:
楊天予(2000—),女,漢族,重慶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展覽設計、陶瓷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