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弈棋圖是中國古代傳統圖像,通常表現為兩人對弈。漢代道家文化興盛,弈棋圖逐漸被賦予升仙寓意。發展到宋代,弈棋成為文人畫的重要題材,體現文人的修養和歸隱之意。形式上,宋代的弈棋圖體現道家追求“道法自然”的樸素美學觀,以簡約素雅的畫風為主。弈棋圖中遠離喧囂、幽居對弈的場景又是文人所向往的理想境界,體現道家美學中的隱逸和避世思想。文章以弈棋圖的源流為切入點,深入探討宋代繪畫中弈棋圖所蘊含的道家美學思想,揭示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價值。
關鍵詞:弈棋圖;道家思想;樸素美學;隱逸思想
弈棋作為中國古代一種深受民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游戲,其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時期。根據《楚辭·招魂》補注引《古博經》曰:“菎蔽象棋,有六簙些;分曹并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兮。”[1]這段文字不僅描繪象棋的早期形態,還揭示其策略性與競技性并存的本質,弈棋圖便是對這一古老游戲的藝術化再現。藝術史上的弈棋圖,其起源可追溯至漢代,弈棋開始與道家文化密切相關,此時博具常作為祭祀儀式中所用的圣物,以滿足人們的升仙幻想。東漢王粲(177—217)更在《圍棋賦》中闡述其“仙道相通”的思想:“清靈體道,稽謨玄神,圍棋是也。”[2]這句話不僅道出圍棋的哲學意蘊,也揭示當時人們將棋戲視為通往神仙世界橋梁的心理。可見最遲在東漢時期,棋戲的象征性觀念已經與神仙信仰對接。隨著時代的發展,宋代的弈棋圖逐漸從漢代單一的弈棋場景描繪,發展為融合道教神話、歷史故事、文人雅集等多種元素的綜合性藝術作品。
一、弈棋圖的源流與道家思想
類似于圍棋盤狀的裝飾圖案,早在原始社會的陶器、巖畫等藝術載體上便屢見不鮮。真正意義上的弈棋圖出現于漢代,通常表現在畫像石和畫像磚上。此時的弈棋圖帶有明顯的世俗享樂趣味,六博往往與對飲、拜謁、庖廚、樂舞等世俗性娛樂活動并置,共同構成一幅幅生動反映漢代社會風貌的畫卷。隨著時間的推移,弈棋圖的內涵與象征意義也由世俗轉向宗教象征。西漢晚期,隨著道家思想的興起與神仙信仰的普及,弈棋活動逐漸與升仙思想相結合。《漢書·五行志》中有對西漢哀帝在位時西王母祭祀儀式的描述:“哀帝建平四年正月……其夏,京師郡國民聚會里巷阡陌,設張博具,歌舞祠西王母。”[3]此處博具甚至被賦予通神的神秘功能,成為西王母祭祀儀式中的重要道具。這一變化不僅反映西漢社會對神仙世界的向往,也預示弈棋圖從世俗娛樂向宗教象征的轉型。進入東漢時期,蘊含升仙意味的弈棋圖更是蔚然成風,演化出仙人對弈的圖式。如1975年出土于四川成都市金牛區土橋曾家包墓一塊東漢時期的仙人六博畫像磚,畫面描繪西王母仙境中兩組羽人分坐棋盤兩側,聚精會神地執棋博戲。從繪畫史角度來看,出現在畫作上的弈棋圖,最早出自東晉第二位皇帝晉明帝之手。唐代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記載當時存世的畫目,其中晉明帝(司馬紹)《瀛洲神仙圖》和東晉顧愷之《列仙圖》《樗蒲會圖》是最早明確記載弈棋圖的繪畫作品,這幾件作品均反映漢代道家的升仙思想對弈棋圖的影響。新疆阿斯塔納墓葬出土的唐代絹畫《弈棋仕女圖》(圖1)和周昉的《內人雙陸圖》都有弈棋圖的畫面。
弈棋題材早在漢代便與道家思想建立聯系,魏晉到唐代已經普遍流行,并直接影響宋代文人的審美趣味和對繪畫題材的選擇。宋代文人畫家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弈棋圖與山水、人物等元素相結合,反映出道家思想下的樸素與隱逸美學。
二、弈棋圖與道家樸素美學思想
“樸素”表示“質樸、無文飾”。莊子曾言:“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不僅將“樸素”提升至美學之巔,更是道家哲學中對于自然和“無為而治”理念的深刻詮釋。在道家看來,最高的美不在于繁復華麗,而在于那份未經雕琢、返璞歸真的質樸與純粹。這種美學觀念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的藝術創作,尤其是在宋代文人畫領域,使“大象無形”成為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強調藝術創作應如自然一般,不加雕飾,流露本真。對藝術創作者而言,保持初心和本性是達到樸素美學的重要途徑。正如古人所言:“所謂天者,純粹樸素,質直皓白,未始有與雜糅者也。”[4]宋代弈棋圖中的樸素美學,主要表現在形式語言的表達上,文人筆下的弈棋圖多重視純粹的筆墨技法,體現“運墨而五色具”的道家質樸原則。
宋代作為“文治天下”的時代,文人畫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而弈棋圖作為文人畫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記錄當時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更通過其樸素的美學表達,展現了宋代文人的藝術追求與精神風貌。宋代的文人畫家傾向于使用樸素的筆墨技法,通過水墨的濃淡干濕、線條的曲直變化以及淡雅的色彩,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寧靜與淡泊。北宋張先(990—1078)的《十詠圖》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幅山水人物畫以吳興南園為背景,畫面中的樓閣、小亭、樹木、花草皆以水墨為主,淺淡設色,筆墨皴法細膩,既展現北方山水畫派的風骨,又不失文人畫的雅致。尤其是樓閣內,馬太守與二老對坐弈棋的場景,更是通過簡潔的線條與淡雅的色調,傳達出一種寧靜氛圍。無獨有偶,佚名的《群仙高會圖》也是樸素美學的佳作。畫面中的群仙,或弈棋、或閑談、或游戲,皆以輕柔的線條勾勒,筆墨皴法淺淡、色彩素雅。壁畫方面,敦煌莫高窟宋代第454窟《維摩詰經變·對弈圖》(圖2)既不同于魏晉時期莫高窟壁畫的裝飾性人物造型,也有別于唐代莫高窟壁畫鮮艷且濃烈的色彩,這幅作品更加注重線條的簡練與色彩的素雅,用白描表現弈棋人物,線條細勁流暢,個別人物的衣服輔以赭石色,整體色調清新淡雅。這種風格的形成,不僅是對前人藝術的繼承與發展,更是宋代文人畫家對道家樸素美學理念的深刻踐行。
總而言之,宋代弈棋圖中的樸素美學,不僅體現在形式語言的表達上,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審美追求。它既是宋代文人畫家藝術追求的體現,也是中國古代樸素美學思想在繪畫領域的生動展現。
三、弈棋圖中的道家隱逸思想
莊子的隱逸思想作為中國古代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了后世文人墨客的心靈世界與藝術創作。其核心在于“解心釋神”與“倫與物忘”[5],倡導一種超脫世俗、心靈自由的人生態度。與儒家提倡的入世守倫、追求現實功業的價值取向截然不同,莊子提倡的是一種超然物外、順應自然的生活方式。《莊子》中所說的“人能虛己以游世”,這個“游”字就體現出莊子提倡遠離世間紛擾的隱居避世心態,“游”也成為文人雅士望歸隱山林的心靈歸屬。弈棋圖是宋代文人對道家隱逸思想的外化,常常與山水畫搭配,以強化歸隱于世這一主題。從時代背景上看,宋代“右文”政策使文人擁有自得的地位,但與此同時,宦海沉浮、黨派紛爭的政治旋渦又使文人士大夫產生隱遁山林、寄情書畫的愿望。[6]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莊子的隱逸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共鳴與推崇,成為文人士大夫心靈慰藉與精神寄托的重要源泉。弈棋圖作為宋代文人表達隱逸情懷的一種獨特藝術形式,不僅體現他們對道家哲學的理解與追求,也是其內心世界的外化表現。
在宋代文人雅集題材繪畫中,弈棋元素頻繁出現,成為描繪文人理想生活狀態的重要符號。以《會昌九老圖》(又稱《香山九老圖》)為代表,南宋文人畫家李公麟(1049—1106)就曾繪制《會昌九老圖》,此卷繪唐武宗會昌五年(845)白居易居在洛陽香山與友人的“尚齒”之會,再現了以白居易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在洛陽的養老生活。畫中人物或弈棋、或賞畫、或閑談,每一處細節都透露出一種超脫塵世、安享晚年的寧靜與滿足。作為文人士大夫官員的李公麟創作此畫,也間接傳達了他對安然自得的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十八學士圖》系列作品中,弈棋或棋盤的形象也頻繁出現,成為畫家們表達文人修養與歸隱意愿的媒介。趙佶、劉松年等宋代著名畫家繪制的《十八學士圖》,均通過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場景描繪,展現文人雅士在山水間弈棋品茗、談詩論道的場景,這些畫面不僅是對文人高雅生活的藝術再現,更是對隱逸理想的一種視覺詮釋。宋代的弈棋圖也常與山水畫結合,以抒發文人的歸隱情懷。如遼代早期的佚名作品《深山會棋圖》(圖3),通過全景式構圖,巧妙地將云山、樹石、樓閣、流水等自然元素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反映回歸自然的意境。畫面中,兩位高士于幽靜庭院中擺桌對弈,一仆童侍立一旁,另一士人攜杖率童仆攜琴抱酒而來,整個畫面充滿文人雅趣與隱逸情懷。山間的勁松、流水,不僅增添畫面的生機與活力,更象征文人堅韌不拔、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
所以,宋代弈棋圖的興盛,不僅是藝術發展的必然結果,更是當時社會文化背景與文人心態的集中反映。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記錄宋代文人士大夫對隱逸生活的向往與實踐,展現他們超脫世俗、追求心靈自由的理想境界。
綜上所述,弈棋圖作為中國古代藝術的重要題材,歷經2000余年的發展演變,不僅承載娛樂游戲的樂趣,更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審美追求。從漢代的世俗享樂,到魏晉、唐代的普遍流行,再到宋代文人畫的獨特表達,弈棋圖體現了道家文化的深刻影響。在宋代,弈棋圖與道家樸素美學思想相契合,文人畫家們通過筆墨技法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理想境界。他們筆下的弈棋圖,不僅展現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更通過樸素的美學表達傳達宋代文人的藝術追求與精神風貌。同時,弈棋圖也成為宋代文人對道家隱逸思想的外化,常常與山水畫搭配,共同強化歸隱于世的主題。無論是《會昌九老圖》中的白居易與友人弈棋品茗,還是《十八學士圖》中文人雅士在山水間弈棋談詩,都展現了文人墨客對隱逸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弈棋圖不僅本身具備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也是研究古代社會文化與文人心理的重要資料。
參考文獻:
[1][宋]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5:208.
[2]談晟廣.《深山會棋圖》:墓中的仙人對弈[N].新京報書評周刊,2021-07-05.
[3][4][東漢]班固.漢書·五行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1476.
[5]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115.
[6]張廷波.試析影響宋代風俗畫情境創建的三種審美因素[J].中國美術,2021(06):83.
作者簡介:
唐夢星(2002—),女,漢族,四川達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