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作為全球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生產效率和品質不僅關乎糧食安全的基石,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考量,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增長和消費需求的日益提升,小麥生產的壓力與挑戰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農業科技的持續進步和綠色農業理念的廣泛推廣,為小麥產業的發展注人了新的活力,探索并實施綠色優質高產的小麥栽培技術,已成為當前農業科研與實踐的熱點話題,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小麥的產量與品質,更對推動農業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1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1.1小麥品種選擇及處理
在小麥生產過程中,選擇優良品種是確保高產、優質及增強抗逆性的關鍵步驟,優良小麥品種通常展現出高產潛力、卓越的品質特性以及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品種的選擇需綜合考慮地域氣候條件、土壤類型、病蟲害發生情況以及田間基礎設施的配套狀況,旨在確定最適合當地種植的小麥品種。品種選定后,種子處理成為下一個重要環節,為確保種子質量,應優先選擇當年生產的小麥種子,并確保其發芽率維持在 85% 以上的高水平,種子篩選過程中,需仔細去除霉變、蟲蛀的種子及雜質,以保障種子具備良好的發芽勢頭,在晴朗天氣下進行晾曬,時長控制在2\\~3d為宜,這一步驟能有效破除種子的休眠狀態,提升其活力,為小麥的高產豐收奠定堅實基礎。結合特定區域的種植實踐,如郛城縣的案例,采用化學藥劑拌種是常見的種子處理方式,通常使用30% 戊唑醇懸浮劑與 35% 吡蟲啉懸浮劑的組合,旨在有效預防散黑穗病及蚜蟲的危害。藥劑配制完成后,需均勻包裹在種子表面,形成保護層,根據多年經驗,種子包衣處理應選擇適當時機,一般建議提前15d進行,避免臨近播種期操作,以確保藥劑充分發揮作用,處理后的種子應均勻攤開,放置在避光且通風良好的環境中,靜待播種時機的到來。
1.2小麥科學選地整地
為了確保小麥的高產豐收,必須規避在同一地塊連續種植的情況,以防止土攘養分失衡和病蟲害的累積,選地時,應優先考慮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排水性能良好的地塊,這樣的王壤環境能為小麥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和適宜的生長條件。麥田的整地作業是小麥栽培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要點可以概括為“早、深、松、凈\"四個方面,首先,“早\"意味著整地作業應盡早進行,以便為小麥播種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其次,“深\"和\"松”則強調土壤深耕和松土的重要性,通過深耕作業,可以打破土壤底層,提升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氣性,避免土壤板結,為小麥根系的生長和發育創造有利條件;再次,適當的松土作業也能使土壤更加疏松,有利于小麥根系的擴展和養分的吸收;最后,“凈\"則要求保證土層細碎,做好滅茬工作,確保土壤表面根茬完全去除,以減少病蟲害的滋生,并為小麥生長提供一個整潔的土壤環境。除此之外,整地作業還應注重地面的平整和壟溝的平直,這不僅有利于小麥的均勻播種和生長,還能提高田間管理的便利性,土壤深耕作業不僅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提升其蓄水保肥能力,還能為小麥根系提供一個更加寬松的生長環境,促進其迅速生長,并有助于土壤容納更多的養分和水分,為小麥的高產豐收奠定堅實的基礎。
1.3小麥合理施肥
在綠色高產栽培技術的核心理念指導下,小麥施肥策略應注重有機肥與無機肥的科學配比,以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同時確保底肥的充足施用,有機肥因其富含多種營養元素和有機質,作為基肥施用,不僅能滿足小麥整個生長周期的營養需求,還能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提升土壤肥力,在實際操作中,推薦使用完全腐熟的農家肥作為底肥,施用量控制在 40kg/667m2 左右,為促進農家肥的進一步腐熟和分解,可適量添加尿素以加速這一過程。拔節孕穗期是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此階段需重施拔節孕穗肥,以促進小麥植株的健壯生長和穗部的充分發育,一般而言,施用尿素 10kg/667m2 左右,可為小麥提供必要的氮素營養,支持其高產潛力的發揮。進入生長中后期,小麥對營養的需求轉向更為精細和高效,此時,采用藥肥結合混噴的方式,既能補充營養,又能防病治蟲。建議使用濃度為 0.3%~0.4% 的磷酸二氫鉀溶液,于17:00后無風天氣條件下進行噴施,噴施量約為100g/667m2 ,磷酸二氫鉀的施用,能有效補充小麥生長所需的磷、鉀元素,增強植株的抗逆性和光合作用效率,促進籽粒飽滿和增產。值得注意的是,葉面噴肥雖好,但需嚴格控制噴施時間,以避免對小麥籽粒造成不必要的污染,最佳噴施時間應選擇在小麥收獲前30d左右,這樣既能充分發揮葉面肥的增產作用,又能確保小麥籽粒的清潔與安全。
1.4小麥適播種作業
小麥播種作業是確保小麥高產豐收的關鍵環節,需密切關注天氣變化與土壤情,以科學指導播種時機的選擇,當土壤情適宜播種時,應及時進行播種,以免延誤最佳播期,播種深度對于小麥的生長至關重要,不宜過深,以防止種子在土壤中呼吸困難,同時應避免播種后立即進行蒙頭澆水,以免造成土壤板結,影響小麥出苗。播種密度的控制同樣是小麥播種中的一項重要技術,一般而言,基本苗數量應控制在15萬\\~25萬株 /667m2 之間,以確保小麥群體結構合理,充分利用光能資源,實現高產潛力,具體播種時間的選擇需綜合考慮小麥品種特性和當地氣候條件。在降雨較少或土壤旱情較重的年份,可選擇9月下旬\\~10月中旬進行整體播種;而若播種期間降水較多或土壤保水性較好,則可將播種期適當提前至10月上中旬,但最晚不宜超過10月中旬,以確保小麥在冬前有足夠的生長時間,形成壯苗。對于采用半精量或精量機械播種的情況,建議將播種期定在10月中旬,此時土壤溫度和熵情均較為適宜,播種量應控制在 8~10kg/ 667m2 ,以保證合理的群體密度,若使用半精量或寬幅精量播種機進行播種,播種深度應嚴格控制在 2~3cm ,行距保持在 25cm 以確保種子分布均勻,出苗整齊。播種完成后,應及時進行鎮壓作業,使土壤與種子緊密接觸,為小麥后期的出苗和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在播種前,還應對播種機械進行細致調整,確保播種過程中無漏播和重復播種現象,保持播種深度和寬幅的一致性,為小麥的高產豐收奠定堅實基礎。
2小麥田間管理技術
2.1小麥苗期管理
小麥出苗后,應及時進行苗情觀察,重點關注出苗的均勻度和密度,針對出苗不整齊或密度過大的地塊,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移栽補種,以確保小麥群體的合理分布,補種作業后,應適當開展局部灌溉,為補種的小麥提供必要的水分支持,促進其順利生長。小麥苗期管理應注重土壤環境的優化,對于土壤板結的地塊,可通過開展1\\~2次的劃鋤作業,改善土壤通透性,促進小麥根系的生長和發育,同時,越冬水的灌溉也是苗期管理的重要環節,應結合田間情,合理安排灌溉時間,一般建議在10月中下旬進行,以確保小麥能夠安全越冬。進入春季,小麥開始返青生長,此時應根據苗情和土壤肥力狀況,合理進行追肥和灌溉,對于長勢較弱的地塊,可適當增加尿素的施用量,建議使用 68kg/ 667m2 左右,以提供充足的氮素營養,促進小麥的健壯生長,若麥苗長勢良好,則無需額外追肥或灌溉,以免造成養分浪費和環境污染。小麥進入拔節期后,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此時應在灌溉的同時追加尿素,為小麥提供必要的養分支持,建議每 667m2 使用量為 7.5~10kg ,此外,拔節期小麥容易受到晚霜凍害的影響,因此應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提前做好防凍準備,一旦發生凍害,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補救,如噴灑生長調節劑和磷酸二氫鉀等,以減輕凍害對小麥生長的影響,確保其順利進入下一生長階段2]。
2.2做好小麥苗分類管理
2.2.1小麥弱苗管理
小麥弱苗現象的產生,往往與有機肥的腐熟程度及碳、氮比例的失衡密切相關,當有機肥未完全腐熟或碳、氮比例不當時,易導致小麥脫肥,進而表現出苗勢弱、發黃等癥狀,特別是在越冬前,若小麥已出現此類狀況且未得到及時追肥,開春后其發黃現象往往會持續加劇,因此,針對小麥弱苗問題,春季管理顯得尤為關鍵,此時,應及時施用碳酸氫銨等速效氮肥,為小麥提供必要的氮素營養,施肥后還需緊跟灌溉措施,確保養分能夠被小麥有效吸收利用3。另一方面,播種時間的把握也對小麥苗勢有著重要影響,過晚的播種時間往往會導致小麥生長周期縮短,不利于其充分積累養分和形成健壯植株,從而增加弱苗的風險,針對這一情況,管理上應適當控制水肥的施用,避免過度灌溉和施肥造成小麥生長環境的惡化。同時,可通過中耕作業來改善土壤環境,提高地溫并增強土壤的保能力,為小麥生長創造一個更加適宜的環境條件。在實施灌溉過程中,必須特別留意避免采取大水漫灌的方法,以防對小麥的根系造成不必要的損害,并進一步加劇幼苗的衰弱狀況。
2.2.2小麥旺苗管理
越冬前小麥長勢過旺,往往會導致營養物質的過度消耗,不利于其安全越冬和后續的生長發育,因此,針對旺苗情況,應在越冬前適當控制水肥的施用,避免過度灌溉和施肥造成小麥生長過快。同時,在早春時節,還應采取提保溫措施,為小麥創造一個更加適宜的生長環境,促進其健康生長,對于春季仍然出現的旺苗情況,則應嚴格控制氮肥的追施,防止小麥生長過旺,對于群體盛疏密度較高的地塊,可在小麥起身后適時使用化學藥劑進行調控,如壯豐安乳油等,以控制小麥的生長速度,適當降低株高,從而提升小麥的抗倒伏能力,確保其高產穩產。
2.2.3小麥中后期田間管理
小麥的揚花期和灌漿期是其生長周期中至關重要的階段,對小麥的品質及產量具有顯著影響,同時,這兩個時期也是多種不利因素多發的時期,因此需要特別關注田間管理。在中后期的小麥管理中,應結合田間情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控,若遇到連續降雨導致田地積水的情況,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將積水排出,以降低田間濕度,避免濕度過大為病蟲害的滋生提供溫床。通過科學的田間管理,可以為小麥生長創造一個更加適宜的環境,確保其品質優良、產量穩定。
3小麥病蟲害防治
3.1小麥病害防治
在小麥種子種植前的處理階段,采取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至關重要,一種常用的方法是將種子拌入 2% 的立體懸浮液或3% 的地微丹懸浮液中,待種子充分吸收并達到干燥狀態后,即可進行正式種植,在我國部分病害較為嚴重的地區,為了進一步提升小麥種子的抗病性,可以選擇使用全蝕凈種衣劑或 2.5% 的懸浮種衣劑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而在小麥的耕種過程中,若面臨孢子傳播性病害的潛在威脅,應依據病害的特定特征,靈活運用清水 30%~40% 濃度的黏土泥水 ,20% 濃度的鹽水或 26% 濃度的硫酸銨水進行種子篩選,以有效排除攜帶病原體的種子,保障小麥的健康生長。
3.2小麥蟲害防治
小麥的蟲害問題通常在其生長周期中多發,給產量和品質帶來嚴重影響。為了有效應對這一問題,技術人員可以采取多種策略進行防治,通過合理的澆水管理來控制蟲害的發生,保持土壤濕度適宜,以減少蟲害滋生的環境,在小麥的生長季節,還可以采用化學物質處理種子,或使用有毒土壤和根系灌溉的方法來預防蟲害。對于地下害蟲如躋螬、鼴鼠、針蟲等,可在小麥播種前進行綜合防治。具體方法包括:將 40% 甲基異柳與水和種子按1:80(即每800\\~1000份水中加入1份藥物)的比例混合,經過23h的堆放后再進行播種,對于躋螬危害特別嚴重的地塊,還可以使用 50% 辛硫磷乳油進行處理,其用量為藥物、水和種衣劑按1:50:100(即每500\\~1000份水中加入1份藥物)的比例進行混合,通過這些有效的蟲害防治措施,可以顯著降低小麥生長過程中的蟲害風險,保障其健康生長和高產高質。
3.3小麥草害防治
小麥生長至返青期時,麥田中雜草的生長也進入旺盛階段,對小麥的生長構成競爭威脅,在此期間,農民需對麥田雜草進行全面防治,以確保小麥的健康生長。針對不同類型的雜草,應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例如,對于以薺菜為主的麥田,可使用 1.0g/ 667m2 苯磺隆有效成分,加水 30kg 進行噴霧處理;而對于以野燕麥、硬草、看麥娘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則可采用 36% 禾草靈乳油 145~160mL/667m2 ,并加入 20% 溴苯腈乳油 100mL ,或者使用 6.9% 驃馬水劑 50mL ,同樣加入 20% 溴苯腈乳油 100mL ,加水后進行噴霧處理,通過這些針對性的草害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麥田雜草的生長,為小麥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4結束語
總之,小麥綠色優質高產栽培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品種選擇到收獲的全過程精細化管理,通過不斷優化栽培技術,加強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可以有效提升小麥的生產潛力和品質,為實現農業的綠色發展和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李洪梅.優質小麥高產栽培及病蟲綠色防控技術研究[J].新農民,2024,(7):100-102.
[2]秦新建.小麥綠色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種子科技,2024,42(1):28-30.
[3]任瑞芹.無公害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種子科技,2024,42(9):56-58.
[4]李奇.優質高產小麥栽培技術的應用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4):208-210.
[5]張建香.淺析小麥增產栽培技術及田間管理措施[J].農村科學實驗,2024,(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