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生態修復技術;河道水環境;綠色環保
中圖分類號:X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500(2025)06-0140-03
DOI:10.3969/j.issn.1008-9500.2025.06.040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ies in River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ZENG Lingxia
Guizhou Deru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Co.,Ltd.,Guiyang 550oO2,China)
Abstract:Tobeterprotect theecologicalenvironment,analyze theapplication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in riverwaterenvironmentmanagement.Analysis suggests thatecologicalrestoration technologyhassignificantadvantages in improving water self purificationcapacity,reducing treatment costs,and minimizing secondary polution.However,it alsofaces challenges intermsof technologicaladaptability,equipment maintenancecosts,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In orderto promote itswidespreadapplication,itisecommendedtochooseappropriaterestorationtechnologiesbasedonthe water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sofdiferentrivers,increase funding investment,andcombineotherrivermanagement technologies fo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to improve the restoration effect.
Keyword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river water environment;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河道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水體富營養化、重金屬污染和有毒有害物質的積累,已成為制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主要因素。近年來,生態修復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綠色的治理方式,逐漸引起廣泛關注。生態修復技術雖然具有可持續、低成本、綠色環保等優勢,但是在應用過程中也面臨很多挑戰。因此,探討生態修復技術在河道水環境治理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河道水環境治理工程中應用生態修復技術的優勢
修復技術更加注重恢復水體的自凈能力和生態平衡,這使得其修復效果能夠持續且長期穩定。例如,上海市在黑臭水體治理中采用水面無土栽培浮床技術,通過種植水生植物來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從而降低水體富營養化水平[1]。這些植物不僅有助于凈化水質,還能通過根系和浮床吸附水中的懸浮物,促進有機污染物的降解,并通過與微生物的合作,形成自我修復的生態系統。這種修復方法能夠在較長時間內保持水質穩定,尤其在面對外界環境干擾時,系統仍能通過自然調節恢復平衡。
1.1 可持續性強
1.2成本相對低廉
與傳統的化學處理和物理治理方法相比,生態與傳統水環境治理方法相比,生態修復技術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生態修復技術的建設和實施通常不需要高額的資金投人。例如,南京共和溝的生態修復項目將納米新材料負載在鵝卵石上進行原位修復,避免了大規模工程設施建設和復雜設備的投入,從而降低了初期的建設成本[2。該技術還依賴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減少了對外部資源的依賴。例如,濕地植物能夠吸收水中的污染物,微生物則通過其代謝作用分解污染物,這些自然過程減少了對化學藥劑和機械設備的需求,進一步降低了維護成本。
1.3綠色環保
生態修復技術能夠在水質凈化過程中有效避免二次污染。傳統水質處理方法往往依賴大量化學藥劑,如絮凝劑和消毒劑,這些化學物質雖然能夠短期內改善水質,但是可能對水體生態系統造成長期負面影響,甚至導致二次污染。生態修復技術則通過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等自然凈化過程,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作用來解決污染問題。以金華浦陽江的生態廊道建設為例,該項目通過構建濕地凈化系統,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營養物質,并為微生物提供棲息場所,促進有機污染物的分解轉化。在此過程中,未使用大量化學藥劑,而是依靠自然生態功能來凈化水質,避免了化學藥劑可能帶來的二次污染[3]。這種技術還能夠有效保護河道周邊的生態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減少人為干預帶來的負面影響。
2河道水環境治理工程中應用生態修復技術面臨的挑戰
2.1技術適應性面臨嚴峻考驗
不同地域的河道水環境千差萬別,給生態修復技術的適配帶來難題。以生物修復技術為例,其核心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污染物。然而,在北方寒冷地區,冬季低溫使微生物活性大幅降低,甚至休眠,導致生物修復效率銳減。比如,我國西北地區的河道,冬季冰封期長,水溫通常低于 0qC ,依賴嗜溫微生物的生物修復技術基本無法發揮作用。而南方一些工業發達地區,河道受重金屬污染嚴重,如珠江三角洲某些河段,其中的鉛、汞等重金屬超標[4。傳統生物修復技術中的微生物難以有效分解此類重金屬,必須篩選或培育特定的耐重金屬微生物菌株,且還需要考慮其在復雜河道環境中的定殖與適應問題。對于植物修復技術,在水流湍急的山區河道,如西南地區的一些河流,水生植物難以扎根生長,即便采用特殊固定措施,也易因水流沖擊受損,影響其對污染物的吸收與凈化能力。同時,不同河道的酸堿度、溶解氧含量等差異,也會影響生態修復技術中生物的生存與代謝,使得技術的適應性面臨嚴峻考驗。
2.2運營維護費用較高
盡管生態修復技術在理論上具有較低的運行成本,但在實際應用中,由于其對技術設備的依賴,常常面臨較高的設備采購和運營維護費用。生態修復通常涉及一系列設備和設施的建設與運維,如人工濕地、浮動棲息地、植物修復帶等,這些設施在初期建設時需要投人大量資金。設備的選型與建設標準直接影響修復效果,而這些設備大多數需要較為專業的管理和操作,增加了運營成本。特別是對于一些高精度的設備,如水質監測系統、人工調節水流系統等,它們需要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進行定期檢查、維護和更換零部件,這些環節的投入往往是隱性且持續的。
2.3易受環境因素影響且修復周期長
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不僅受到技術本身的影響,還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制約。生態修復過程往往涉及自然過程的調節和生物系統的恢復,修復周期較長,通常需要數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見到顯著效果。尤其在污染較為嚴重的河道中,生態修復需要逐步恢復生態平衡,提升水體自凈能力,改善水質。由于修復過程依賴生物、植物等自然因素的作用,這一過程受環境變化的影響較大。例如,氣候變化可能導致降水量出現波動,會影響水體的流動性、溶解氧濃度等,進而影響生態修復的效果。季節變化也可能影響修復過程,尤其是冬季水溫下降、植物生長減緩等因素,可能使得修復效果暫時停滯。
3生態修復技術在河道水環境治理中的應用策略
3.1依據不同河道水環境情況,合理選擇生態修復技術
面對復雜多樣的河道水環境,合理選擇生態修復技術是關鍵。首先,全面且精準地評估河道的水質狀況。通過專業的水質檢測手段,分析水中污染物的種類、濃度以及分布情況。同時,要考慮水體的酸堿度、溶解氧等指標,為技術選擇提供科學依據[5。其次,深入研究河道的地理環境和生態特征。對于流速較快的山區河道,優先考慮抗水流沖擊能力強的生態修復技術,如采用特殊的生態護坡材料與結構,穩固河岸并減少水土流失。而對于城市內的緩流河道,著重利用水生植物構建生態浮床,強化水體凈化效果[。此外,需要關注周邊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若河道周邊存在珍稀物種棲息地,應避免選擇可能對其產生負面影響的技術,確保生態修復與周邊生態環境相協調。最后,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在寒冷地區,選擇耐寒的水生植物與適應低溫環境的微生物修復技術,保障生態修復在不同季節都能持續推進。
3.2加大生態修復資金投入,定期維護更替老舊設備設施
為了確保生態修復技術在河道水環境治理中的長期有效性,必須加大資金投人,保證技術設備的順利運轉和維護。首先,政府應增加對生態修復項目的財政支持,特別是在生態修復設施建設和設備采購方面。這不僅有助于降低初期投資的資金壓力,還能夠為技術的全面應用提供保障。其次,生態修復系統的長期運行需要定期的設備維護和更新,以確保其穩定性和高效性。很多修復技術涉及復雜的設備和設施,如人工濕地、生態浮床、曝氣系統等,這些設備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難免出現老化、損壞等問題。如果未能及時維修或更替,將直接影響修復效果,甚至可能導致修復過程中斷。因此,制定定期的設備檢查與維護計劃必不可少。最后,相關部門應根據設備使用情況制定科學的維護周期,確保設備設施的良好狀態。此外,技術設備更新迭代的速度較快,政府應制定合理的設備更新計劃,以適應不斷發展的技術需求和更高的治理標準。
3.3科學聯用其他河道治理技術,提高河道水環境修復效果
將生態修復技術與其他河道治理技術科學聯用,能顯著提升修復效果。首先,與傳統的截污納管技術相結合。在生態修復之前,通過截污納管,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進入河道,降低水體污染負荷。這為后續生態修復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使生態修復技術能夠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其次,聯合清淤疏浚技術。定期對河道進行清淤,清除河底積累的污染物,改善河道底質環境[。這不僅可以減少污染物的內源釋放,還能為水生生物提供適宜的棲息空間,增強生態修復效果。此外,與生態補水技術協同運用。根據河道的水量需求,合理引入清潔水源,提高河道的自凈能力。
同時,調節水流速度與水位,為生態修復創造更有利的水動力條件。最后,注重與信息化技術的融合。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實時監測河道水質、生態修復設施運行狀況等信息。通過數據分析,及時調整治理策略與技術參數,實現河道水環境治理的精準化與智能化,全面提升生態修復效果。
4結論
生態修復技術在河道水環境治理中的應用展現出重要的潛力與優勢,但其推廣仍面臨諸多挑戰。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生態修復技術有望在更多河道治理項目中發揮核心作用。通過合理選擇技術、加大資金投入、優化設備維護,并與其他治理手段相結合,生態修復技術能夠更加高效地應對復雜的水環境問題。
參考文獻
1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網.美人蕉水面無土栽培成功修復黑臭河道[EB/OL].(2018-07-24)[2025-02-15].http://www.swcc.org.cn/sbyw/2018-07-24/40831.html.
2 南京市生態環境局.共和溝“蝶變記”:我市創新運用底棲生境原位修復技術提高水體自凈力[EB/OL].(2024-08-16)[2025-02-15].https://sthjj.nanjing.gov.cn/bmdt/202408/t20240816_4741759.html.
3 搜狐網.浦陽江的華麗轉身:浙江“五水共治”從這里開始[EB/OL].(2017-12-26)[2025-02-15].https://www.sohu.com/a/213032901_655781.
4 胡鴻飛.蘇南地區河道水環境生態修復對策與應用研究[J].生態與資源,2024(1):32-34.
5滕云.河道水環境治理中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應用分析[J].黑龍江環境通報,2024(4):166-168.
6 王婕.河道水生態修復技術應用研究與治理成效分析[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24(6):57-60.
7 丁飛躍,趙海濤.城市河道水生態修復治理實踐:以紹興環山河及西小路河為例[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23(3):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