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先生遺作投稿說明
尊敬的雜志社編輯:
您好!
我懷著無比崇敬與懇切的心情,向貴刊投稿我父親先生的遺作。
一、作者生平
父親(1930年12月9日-2010年4月10日),人,系孫氏拳第四代傳人。外祖父孫振川、二姥爺孫振岱系孫氏拳創始人孫祿堂先生之高徒。父親自幼受外祖父親授孫氏武學,憑借不俗的天賦與不懈努力,深受外祖父賞識,自此與武術結下不解之緣。
后又受過舅父孫守忠(字盡臣)、二舅父孫澤民(字雨人)大姨孫叔容的傳授,系統掌握了孫氏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太極劍、形意劍、八卦劍,孫氏套環奇槍,孫氏雪片刀等孫門拳械,成為孫氏武學傳承中的中流砥柱。
在教學崗位上,他兢兢業業,幾乎年年榮獲縣級或省級勞動模范稱號,以卓越的教學成果贏得了廣泛贊譽
1993年退休后,父親并未停下傳承武學的腳步,而是積極投身公益,舉辦義務武術班,累計培養學員達180余人,為孫氏拳術的普及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當代武術名家”
除武術外,父親一生也癡迷于書法,將書法視為畢生興趣與愛好,與武術并列為教學之外的兩大追求,自幼勤練不輟,在書法領域同樣取得了非凡成就,獲得了“當代書法家”稱號,父親的書法受到過當代書法家歐陽中石的教授,正楷曾被書法家楊再春稱為書法界的“功夫大師”,足見父親的勤奮。同時父親在孫氏拳術和書法兩大領域均培養了諸多弟子。
二、作品簡介及創作背景
《孫氏套環奇槍》作為孫氏武學中的瑰寶,其理論與形意拳一脈相承,故又名形意轉環奇槍。此槍法講究槍不離身,動作整齊劃一,勁力簡潔純粹,變化多端莫測。套路連貫流暢,槍法突變迅速,真正做到意到氣到力到。演練時,槍身上下翻飛,直來直去,纏拿崩挑、劈掛砸蓋、鉆裹攪扎等技法層出不窮,凌厲非凡。長期勤加練習,可顯著增強習練者的自身功力。
鑒于父親演練的《套環奇槍》技藝精湛,深得大姨兼恩師孫叔容老師的認可與贊賞,孫叔容老師特囑托父親撰寫一篇配有影像資料的理論文章。彼時,相關領域的理論文章尚屬空白,此文的創作對于孫氏武拳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父親欣然領命,于2003年12月21日開始精心撰寫,至2004年2月29日完成初稿,并邀請其師弟鄭軍為其拍攝影像資料。
然而,命運無情,父親于2010年4月因病離世。后經父親弟子提醒,才知此作品已完稿并由孫叔容老師完成作序,我們開始尋找稿件下落。幾經問詢下,得知父親生前將稿件委托給其師弟鄭軍。父親生前已完成三校,未來得及發表,他一直希望將自己的拳術思想通過文字和影像傳遞給更多人。
這部作品凝聚了父親的心血與智慧,承載著他對孫氏武學的深厚情感與殷切期望。作為家屬,我們深感責任重大,決心讓父親的遺作得以問世,讓更多人領略孫氏形意拳的獨特魅力與思想精髓
這些遺作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如今距離此作已經過去20年,早該問世,作為子女,我們有義務幫父親完成遺愿
三、投稿原因與期望
貴刊在武術領域享有盛譽,長期以來致力于推廣中華武術文化,為廣大武術愛好者搭建了一個展示才華、交流學習的優質平臺。我們堅信,貴刊專業的編輯團隊能夠深刻理解父親作品的內涵與價值,通過貴刊的權威平臺,讓這部珍貴的遺作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與認可。
我們衷心希望,通過貴刊的發表,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父親的生平與創作,感受他在武學方面的思想與深厚情感。同時,我們也期待這部作品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為孫氏武學的傳承與發展提供系統、全面的學習資料與指導,助力更多武術愛好者領略孫氏武學的博大精深。
四、授權說明
我們作為趙洪德先生的家屬,擁有這些遺作的版權。在此,我們鄭重聲明,所投稿件均為父親原創作品,不存在抄襲、剽竊等侵權行為。我們愿意授權貴刊在授權范圍內發表此作品,并同意貴刊對作品進行必要的編輯和修改。
如果作品在貴刊發表后,一切按照貴刊規定執行。同時,我們也希望貴刊在作品發表時注明作者姓名和作品創作背景等信息。
(文章署名 趙洪德 著趙欣 供稿圖文由鄭軍攝像整理)
五、結語
再次感謝貴刊編輯在百忙之中閱讀這份投稿說明。我們衷心希望貴刊能夠給予父親遺作一個發表的機會,非常感謝貴刊的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