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研究親生物視域下兒童醫院IP形象設計方法。基于親生物設計理論與兒童醫院IP形象設計框架的關聯性,綜合兒童感知特點與醫院安全規范,構建親生物視域下兒童醫院IP形象的設計要素體系,并從視覺審美、情感聯系、IP形象塑造、兒童醫院環境4個維度切入,分析得出兒童醫院IP形象設計時所遵循的方法。親生物設計的引入能夠有效提升兒童醫院IP形象的自然療愈價值,營造有助于兒童身心康復的醫院環境,為兒童醫院IP形象設計提供新的研究視角與有益啟示。
關鍵詞:親生物設計;兒童醫院;IP形象;自然;療愈
中圖分類號:J0-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5)11-0136-05
引言
兒童醫院作為醫院系統中較為特殊的模塊,旨在為患病兒童提供獨特的生理與心理健康支持[1]。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機構服務理念的轉變以及國家對兒童身心健康的重視,兒童醫院開始進行創新性實踐探索。兒童常以感性、具象、圖畫式的思維模式感知周圍環境,符合其審美認知的IP形象可成為改善就醫體驗的重要媒介。然而,現有兒童醫院IP形象普遍存在療愈價值不足、與兒童聯系薄弱、應用形式僵化等問題。由于年齡與心智的關系,兒童在就醫過程所產生的負面情緒主要分為3種:因陌生環境而產生恐懼心理、因本能自我保護行為產生的反抗心理、因認知有限產生的非自愿心理[2]。諸多研究表明:頻繁積極接觸自然有助于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提高自我控制力及豐富認知經驗[3]。親生物設計理論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以更合理系統的方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聯并發揮健康效益。這一理論憑借其與自然緊密相連的特質,為兒童醫院IP形象設計提供了獨特優勢。基于此,文章以親生物設計理論為支撐,聚焦兒童醫院IP形象設計方法展開研究。
一、親生物設計理論與兒童醫院IP形象概念
(一)親生物性與親生物設計理論
“親生物性”最早由德國社會心理學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Fromm)于1964年提出,并由哈佛大學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EdwardO.Wilson)在1984年所發表的著作《親生物性》(Biophilia)中進一步推廣與闡釋,指人類在進化歷程中形成的對自然的本能依賴,表現為人與生俱來即熱愛生命和有生命力的自然系統[4]。與自然的有效接觸,使得人的親生物性得以滿足,進而引發機體各項資源的休憩與恢復。親生物設計理論以人的親生物性為基礎,不僅關注自然元素的直接引入,更注重將那些能夠激發積極反應的自然特質進行轉化與應用。在兒童醫院這一特殊場景中,親生物設計理論能夠通過構建具象化的自然意象與空間體驗,使健康促進作用持續發揮。
(二)IP形象與兒童醫院
IP形象IP(IntellectualProperty)直譯為“知識產權”,原指權利人對其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包括專利權、著作權以及商標權等[5]。隨著經濟與文化的不斷融合,IP表現形式日趨多樣化,其核心從權利保護逐漸延展為內容生產與品牌傳播,涵蓋影視文學、游戲動漫以及個人商業行為等多個領域。IP形象實質上是IP被賦予視覺化與人格化特征后的一種延伸,通常是由特定的文化內涵與品牌要素結合而成的具象化、擬人化、卡通化的形象。兒童醫院IP形象是依托于醫院文化與兒童心理特點所構建出的角色,既是醫院品牌特質的外在表達,又是人文關懷理念的具體表現。與商業化兒童品牌IP形象的區別在于,兒童醫院IP形象設計的核心目標是為患兒減輕壓力、緩解恐懼及促進療愈。以親生物設計理論為指導,兒童醫院IP形象可借助自然化的視覺符號與互動場景,實現對患兒的心理調節與情感支持,為醫療環境注入更多親和力與趣味性。
二、親生物視域下兒童醫院IP形象設計要素
文章以耶魯大學環境心理學家史蒂芬·凱勒特(StephenKellert)提出的親生物設計框架為理論基礎。該框架從有機或自然主義、地方與地域主義兩個維度出發,揭示了親生物設計的6類要素與70項屬性,這些屬性總結概括了已知的能夠對人類健康產生積極效益的自然元素,如圖1。在此基礎上,通過對現有研究的分析,筆者將兒童醫院IP形象設計框架歸納概括為兩個維度、4個特征與4類構成要素,如圖2。
綜合親生物設計與兒童醫院IP形象設計的框架可知,在特征維度層面,有機或自然主義維度反映了人們對自然形狀與形式的內在傾向,地方或地域主義維度聚焦地方歸屬感與安全感的構建。二者與兒童醫院IP形象設計框架中的視覺審美與情感聯系兩個特征維度高度契合。通過提取自然要素與地域文化符號,轉化為獨特的IP形象語言,以激發患兒的愉悅情感與認同感。在構成要素層面,親生物設計要素及屬性與兒童醫院IP形象設計的構成要素之間呈現出內在關聯。例如,親生物設計框架中的自然形式與形狀屬性以及人與自然關系屬性能夠為兒童醫院IP形象的造型選擇提供支撐。
在二者關聯性的基礎上,文章將兒童醫院環境的安全規范與兒童審美感知特點作為影響因一一匹配篩選,得出親生物視域下兒童醫院IP形象設計要素,并重新對其進行維度劃分與定義,形成要素體系,如圖3。
(一)自然特征模擬
親生物視域下兒童醫院IP形象設計的第一要素,即自然特征模擬。這一要素通過對自然色彩、自然圖像、自然材料的模擬與表達來滿足人們的親生物性。色彩是最直觀的感知元素,可通過不同的色調調動情緒反應。圖像是影響人們識別與接收信息的關鍵,通過視覺符號來表達與傳遞語言性的意義。將自然色彩與自然圖像分別作為IP形象顏色搭配與造型提取的來源,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建立患兒與自然的聯系。此外,利用自然材料的質感與視覺效應,與IP形象結合并應用于環境,可有效提升兒童醫院的親生物價值。
(二)自然模式體驗
第二要素為自然模式體驗,這一要素強調將自然的抽象特性轉化為具象的設計表達,包括感官變化、時間變化、信息豐富3個屬性。自然界以感官易達的方式展現自己,對各類自然元素的感知影響著人們的生理與心理狀態[7]。通過IP形象調動視、聽、觸等多種感官,有助于實現自然對個體的積極刺激。同時,時間變化作為自然界的基本規律之一,對人體自我調節能力具有重要影響。通過動態變化的IP形象場景,可為患兒提供正向的心理暗示,幫助其恢復正常的活動節奏與作息。此外,經過長期進化,個體已形成一種習慣性傾向,即在進入不同環境時快速收集信息并評估質量。在人工環境中,信息豐富性的需求與在自然環境中一致[8]。因此,通過IP形象變化的多樣性增強信息的層次性,可激發兒童好奇并分散注意力。
(三)自然空間體驗
第三要素為自然空間體驗,旨在通過關聯內外空間、強化移動尋路、提高秩序控制的方式將IP形象融入兒童醫院環境。凱勒特在其出版的著作中詳細論述了能將人與自然聯系起來的和諧內外環境的益處。通過延展與自然相連的IP形象場景可模糊內外邊界,創建更具療愈價值的醫療空間。同時,醫院環境中缺乏科學的指引會對來訪者的就診體驗和效率造成負面影響。將IP形象作為導視符號,能夠以高辨識度的特征強化空間的可描述性,并借助清晰自然的指引幫助訪客快速識別區域尋找路徑。此外,陌生的醫院環境會給患兒帶來無助感,且院中物品布局的固定性削弱了兒童對外界的控制力。通過設置可供選擇的IP形象裝飾擺件或引入互動裝置,增強患兒行為的自主性和對環境的控制感。
(四)人與自然關系
人與自然關系作為第四要素,強調親生物視域下兒童在心理層面與IP形象的內在聯系,包括情感與依戀、美感與吸引力、地域與文化3個屬性。首先,IP形象通過自然元素的展現幫助兒童感知親和力,緩解冰冷醫院環境帶來的不適感,激發情感依賴。同時,賦予IP形象豐富的表現形式與鮮活的藝術語言以契合兒童的審美偏好與認知特征,對兒童形成天然吸引力,促進其情感參與。此外,結合地域與文化特色,強化IP形象歸屬感,激發患兒以及陪護人員精神層面的共鳴,進一步提升醫院的療愈性。
三、親生物視域下兒童醫院IP形象設計方法
基于前文親生物設計與兒童醫院IP形象框架在特征維度層面的關聯性分析可知,親生物視域下的兒童醫院IP形象更多以療愈因子的形式出現在人們視線中,其在視覺審美和情感聯系上做了更深層的解讀。因此,挖掘兒童醫院IP形象視覺審美背后的自然療愈價值與情感聯系帶來的安全歸屬感,有助于其介入兒童醫院并發揮獨特價值。基于此,文章從視覺審美、情感聯系、IP形象塑造、兒童醫院環境4個維度對親生物視域下兒童醫院IP形象的設計方法進行解析:1)內涵特色挖掘:結合品牌文化與地域特色,賦予IP形象個性化魅力,為在后續設計中保持獨特性與辨識度奠定堅實基礎;2)視覺語言豐富:將自然形態與特征符號化,為IP形象塑造富有自然療愈屬性的視覺表現,為后續應用提供必要的視覺支撐;3)場景擬合構建:強調IP形象的功能性應用,將其與交互節點及空間界面巧妙結合,為患兒創造集自然氛圍與功能于一體的就醫環境;4)情感聯結深化:通過聯想與感知互動強化IP形象與患兒的情感交流,從心理層面為患兒提供持續支持,增強其在就診體驗中的安全感。由此,形成親生物視域下的兒童醫院IP形象設計的一般性方法,并明確前文提出的設計要素在方法中的具體應用位置,如圖4。以期對今后兒童醫院IP形象設計起到一定的參考意義與啟發作用,并進一步豐富相關領域的研究。
(一)挖掘IP形象的文化內涵與地域特色
1.品牌文化的融入
品牌文化是品牌價值觀、理念及符號體系的集中體現,體現著品牌的精神內核以及用戶的情感認同。IP形象作為品牌的代言人,可通過融入品牌文化展現鮮明個性。首先,圍繞品牌核心價值觀構建IP形象的世界觀,明確其角色定位與存在意義,確保文化底色清晰且連貫。其次,將品牌的發展歷程轉化為IP形象的故事背景,賦予其成長的情節邏輯,以豐富的敘事內容強化IP形象的文化深度與吸引力。同時,基于品牌理念塑造IP形象的性格特質,使其在精神屬性上與品牌形成緊密聯系。通過品牌文化的融入,IP形象可成為品牌價值的象征,實現品牌文化的可視化與情感化表達。
2.地域特色的體現
地域特色指特定空間范圍內,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與生活方式等因素長期作用下形成的獨特屬性,其內涵象征著地域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社會特征,承載著地方居民的集體記憶。地域特色可從行為特征、語言表達及興趣愛好3方面與IP形象結合。首先,以民俗風情與生活習慣為基礎,設定IP形象的日常行為模式,突出其生活化特征。其次,結合地方音韻特征與詞匯表達習慣,設計IP形象的語言風格,使其在溝通交流中展現地域文化屬性,增強親和力。此外,將地方代表性活動或傳統習俗轉化為IP形象的興趣表現,進一步豐富其文化個性。通過上述方法使IP形象與地域特色形成深度關聯,在增強辨識度的同時強化認同感。如圖5,揚州市兒童醫院IP形象果果家族的設計靈感源于院內一棵百年銀杏樹,這一元素蘊含著醫院悠久的發展歷史與持續生長的寓意。圍繞幸福、美滿、健康的價值理念,果果家族以一家5口進行角色設定,賦予家長慈愛的性格以體現醫院的人文關懷與責任擔當,賦予子女陽光的性格以契合醫院對兒童健康成長的美好期許。
家庭和睦的行為互動進一步體現了揚州地方文化中“家和萬事興”的傳統精神。同時,果果家族在語言表達上借鑒揚州方言音韻,將“呱呱叫”“順”等地道表達融入對話當中,增強了語言上的地方特質。通過品牌文化與地方特色的多重結合,果果家族展現了更高的文化識別性與角色獨特性。
(二)豐富IP形象親生物設計的視覺語言
1.自然特征的提煉
自然特征是指自然界中蘊含的形態、色彩、紋理等視覺與結構要素,通過傳遞生命韻律與能量對促進兒童身體自我修復產生正向作用,也為IP形象提供了符號化表達的基礎。對自然特征的提煉是塑造IP形象親生物視覺語言的關鍵。首先,基于兒童認知特點,優先選取具有柔和曲線與動態特質的自然元素,如動物或植物,為IP形象提供具體原型參照。其次,以識別性為原則對自然元素進行形態分析,提取簡潔而具象的特征符號,去除復雜細節,使其既保留了自然的原始特征,又具備視覺的清晰性。同時,以兒童審美偏好為依據適度調整頭身比例與形態結構,強化情感表達的張力。此外,在色彩運用上以自然色調為基礎,通過明亮且生動的顏色搭配來營造溫馨親和的氛圍,進一步調動情緒積極性。這種基于自然特征的提煉幫助IP形象實現了從自然元素到視覺符號的轉化,并為后續延展奠定了生機與活力的基礎。
2.自然形態的延展
豐富的形態是展示IP形象個性特質與促進交流理解的重要手段,賦予了IP形象更高的造型靈活性與視覺表達力。延展形態時,首先,需要遵循IP形象的角色定位與行為風格進行肢體動作設計,明確動作的節奏、時序與力度等,使其在視覺上保持動態感與流暢性。其次,綜合考慮情緒狀態與角色動作,對面部五官進行細致描繪,確保表情能傳遞準確的情感信息。在此基礎上,圍繞不同的故事主題設定背景的構成元素與空間布局,與IP形象形成完整的視覺敘事場景,同時配以適當的道具,在輔助角色的表現的同時豐富畫面層次。這種方法有利于IP形象通過形態語言提升傳情效力與敘事能力,幫助兒童更為直觀地理解故事情境。
如圖6,廣東醫科大學順德兒童醫院IP形象以象征愛憐與純潔的蓮子為原型,通過對自然特征的抽象處理,將蓮子轉化為具有高度親和力的造型。頭頂的個性化元素——蓮芽,猶如跳動的音符,象征自然的生長意象,提升了辨識度與趣味性。整體形象采用頭大身小的比例,貼合兒童審美習慣。在五官構造上進行簡化與卡通化處理,以萌態可掬的神態特征契合兒童內心本能的單純天真。色彩上以清新的綠色為主調,輔以少量暖黃色與粉色,傳達出自然靜謐的感受。此外,IP形象通過揮手跳躍、張開懷抱等肢體動作表現多樣的情緒狀態,進一步強化了其活力與感染力。在場景塑造中,IP形象巧妙地融入蓮池、蓮花等自然意象中,打造了畫面的故事性與沉浸感。
(三)構建IP形象與兒童醫院場景的擬合
1.交互節點的優化
交互節點是醫院內部空間中起到連接與分流作用的重要位置,常作為導視系統的設置點,承擔方向指引與信息傳遞功能。兒童醫院內復雜空間結構所導致的尋路困難,將放大兒童與陪護人員的負面情緒,而IP形象具有較強的親和力與可塑性,可適配院內不同節點對導視的需求。首先,可通過IP形象賦能導視的位置引導功能,結合樓層數字、診區名稱等信息,將IP形象融入其中,使家長患兒快速獲取當前所處位置信息。其次,將IP形象與箭頭或方向文字等指示元素結合,通過動態造型與清晰符號強化方向指示的直觀性,便于家長患兒快速識別目標方位。此外,利用IP形象助力導視的裝飾性,將其與導視結構或輪廓相結合,形成富有自然美感的視覺表達。
同時結合木材、石材等自然材料,使導視具備溫厚觸感與自然屬性,營造具有情感溫度的尋路體驗。IP形象在互動節點中的引入,突破了傳統導視的功能局限,實現了導視功能性指引與情感安撫作用的有效結合。
2.空間界面的應用
兒童醫院的空間界面指內部空間中墻面、地面等物理邊界的視覺承載體,具有過渡、分隔與引導等作用。作為醫院內連接各功能性用房的關鍵區域,走廊通道、候診區、樓梯與轉角區等過渡性空間的界面為IP形象提供了應用場景。在具體應用時需依據不同過渡性空間的需求差異對IP形象的表現形式進行調整。首先,針對走廊通道等區域的線性流動特征,可將IP形象設計為動態姿態或簡潔連續的圖形序列,弱化狹長空間帶來的壓迫感。其次,在候診區這類長時間停留空間中,IP形象需采用靜態柔和的形式呈現,配以自然背景與細節豐富的場景,形成溫馨舒緩的氛圍。同時,樓梯與轉角等區域作為視線轉換節點,可將IP形象結合自然場景進行活躍動態的設計,如跳躍、攀爬等,賦予空間趣味性,激發患兒探索興趣。此外,IP形象及場景的尺度需充分考慮兒童視線高度,確保圖形清晰易識別。通過這些設計手段可將IP形象有效融入空間界面,并借助這些界面將醫院內部空間與室外自然環境在視覺層面實現聯結,產生積極的輔助治療效果。
如圖7,新西蘭惠靈頓兒童醫院的IP形象TeWaoNui家族由9個以本土動植物為原型的守護者組成,并在應用中巧妙地將地域自然意象與醫療空間深度融合。該IP形象家族在醫院樓號標識中與數字進行精準結合,并通過角色眼神的指向進一步強化信息的可達性。同時,IP形象突破了導視牌邊界,與草叢等自然元素結合增添了導視的裝飾性。在服務臺區域,IP形象以靜態坐姿融入導視牌,并與墻面自然場景相呼應,形成連續性的敘事空間。此外,IP形象也廣泛應用于展現森林生態場景的大廳墻面上,采用動態造型、精細場景與低位布局,充分回應了患兒心理需求與視線特點。整體配合木質材料與植物紋理背景等,為患兒創造出功能完善、溫馨自然的就醫空間。
(四)深化IP形象與兒童的深層情感依戀
1.有效聯想的構建
患兒的聯想能力源于外界刺激與自身經驗的結合,通過敘事信息傳遞與多感官協同作用,能夠激發其對IP形象的有效聯想。首先,IP形象的主題應聚焦于風光觀賞、動植物觀察或四季更替等貼近患兒日常生活的自然體驗,以故事化敘事與時間變化的情景設計,喚起患兒對于現實生活的聯想,幫助他們在醫院環境中感受到熟悉感。在此基礎上,可依托數字媒體的動態呈現將故事內容具象化,通過屏幕或投影等互動形式,設置兒童可觸發的IP形象行為反饋。例如,點擊樹叢觸動IP形象探索、參與簡單問答或互動游戲等,實現患兒操作與情景變化的實時聯動,提升其代入感。同時,結合流暢動畫與背景音效,營造多感官沉浸體驗。通過這一路徑,IP形象在實現敘事內容有效傳遞的同時,還通過可操作的動態情境深化了患兒對其聯想的深度,拓展情感聯結的廣度。
2.感知互動的提升
作為群居性動物,人們在環境中對同類的感知敏銳性顯著高于其他生物,這種感知能為個體提供情感支持,這對身處陌生醫療環境中的患兒尤為重要。基于患兒感知同類的心理需求,可將IP形象延展為具有生命力與表現力的人形玩偶,塑造為高度親和的伙伴角色。延展時應注重面部表情的細膩、動作姿態的靈活以及材質觸感的柔和,以此建立患兒與IP形象的初步心理連接。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拓展人形玩偶的應用場景,讓其深入參與到醫院的就診流程及日常活動中。一方面,在就診環節中,人形玩偶可通過語言反饋與肢體引導,陪同患兒完成診室轉移、熟悉治療流程與醫療設備等。另一方面,在兒童節、院慶或其他主題活動中,人形玩偶可結合場景布置,通過問候、合影、表演等行為與患兒積極互動。通過上述方法將IP形象人形玩偶作為心理支持與行為互動相結合的綜合載體,充分發揮其人文關懷價值,全面提升患兒的就醫體驗。如圖8,密蘇里大學兒童醫院以IP形象TJ為主角設計了探索自然的動態場景,并將其應用于大廳數字顯示屏中。同時,在服務臺數字顯示屏上,患兒可以通過點擊觸發音效,并為IP形象選擇場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此外,作為擬人化的人形玩偶,該IP形象積極參與到醫院的兒童健康講堂活動中,為家長患兒提供健康知識普及服務。通過趣味問答、表演示范等方式激發患兒對知識的興趣并促進其理解。通過面對面的互動交流有效拉近患兒與醫院之間的情感距離。
結論
親生物設計理論的跨學科交叉發展為兒童醫院IP形象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親生物視域下的兒童醫院IP形象有利于發揮療愈功能,打造溫馨親切的兒童醫療環境,緩解兒童就醫的負面心理,從而提高治療效率。希望通過文章的撰寫對已有的兒童醫院IP形象設計做出理論補充,對未來兒童醫院IP形象的設計起到引導和參考作用,從而形成真正符合兒童審美偏好與情感認知的兒童醫院IP形象,并通過IP形象的應用為兒童醫院環境注入有意義的自然元素,發揮健康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元哲.關于兒童醫院的空間設計研究[J].設計,2017(24):132-133.
[2]盧純福,范莉,吳劍鋒等.應用勸導式設計思維緩解兒童就醫焦慮的醫療空間設計研究[J].建筑與文化,2021(02):222-224.
[3]陳梁.生態倫理視域下的兒童自然教育[J].現代教育科學,2019(12):14-20.
[4]胡振宇,李子秀,彭立華等.基于文獻計量學的親生物設計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23,43(1):462-473.
[5]甘明奇,呂美,楊美琪.0-3歲特色早教中心IP形象設計研究——以BBUNION國際早教中心為例[J].設計,2023,36(22):66-69.
[6]NiranjikaWijesooriya,AriannaBrambilla,LinaMarkauskaite.Biophilicdesignframeworks:Areviewofstructure,developmenttechniquesandtheircompatibilitywithLEEDsustainabledesigncriteria[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9,93(03):262-265.
[7]王宇晴.基于多感官體驗的自然主題個人音響設計[D].江蘇:東南大學.2022:17.
[8]尚慧芳,林麥琪,王傳順.基于親生物理論的醫療空間色彩設計研究[J].工業工程設計,2020(03):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