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玩具行業的快速發展為家庭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但也導致了大量玩具的閑置。由于兒童興趣變化迅速且玩具耐用性較差,閑置玩具的數量不斷增加,進而引發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嚴重問題。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推動資源循環利用,尤其是消費品領域的回收體系建設,并強調了系統優化與可持續發展路徑的探索。本文基于一般系統理論(GST),分析了兒童玩具回收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并提出了相應的優化設計策略。通過提升用戶的參與度,優化閑置玩具的回收和再利用模式,從而有效解決了當前回收體系中的問題,推動兒童環保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培養,為兒童玩具回收系統的可持續性提供新的視角和解決方案。對兒童玩具回收行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基礎,減少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關鍵詞:一般系統理論;玩具回收;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用戶參與
中圖分類號:TB47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5)11-0012-05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政策的調整,尤其是三孩政策的實施,少兒人口比例逐步回升,家庭對兒童教育及相關消費品的需求不斷增長。20世紀兒童發展專家指出:“游戲被視為兒童的工作,玩具則是他們的工具。”[1]
玩具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工具,不僅能夠促進其認知能力的發展,激發想象力,還能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和創造性思維[2]。然而,隨著消費者觀念的轉變以及家庭收入的提升,玩具的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兒童的興趣變化也非常迅速。這導致了大量閑置玩具的產生,既造成了資源浪費,也給家庭帶來了經濟負擔。
與此同時,循環經濟的理念逐漸被廣泛接受,強調在生產、消費和廢棄過程中減少資源浪費,促進物資再利用和循環使用。尤其在玩具行業,如何解決玩具閑置問題,實現玩具的回收和再利用,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挑戰。兒童玩具回收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玩具的功能單一、管理不善、二手市場發展不足等因素。為了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動可持續發展,有效的玩具回收系統亟須得到重視和發展。基于這一背景,本文旨在探討構建一個符合循環經濟理念的兒童玩具回收系統。通過運用一般系統理論(GST)作為理論框架,分析玩具回收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提出優化回收路徑的策略,提升回收系統的效率和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推動玩具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減少資源浪費并緩解環境污染問題。
一、一般系統理論及兒童玩具回收現狀
(一)一般系統理論應用研究
一般系統理論(GST)自20世紀初提出以來,已被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包括經濟學、組織管理、城市規劃等,成為分析復雜系統的重要工具。EpendiU[3]等基于GST提出可持續城市評估模型,通過結合眾包數據和設計科學方法,優化了城市內環境、交通和經濟等子系統的資源分配,提高了城市管理的靈活性。AprileR[4]則將GST應用于組織管理領域,強調了子系統間的相互依賴性,并通過調整重要性原則優化了組織的長期價值識別與管理。在經濟學領域,KleinerGB[5]探討了GST在經濟系統中的應用,揭示了子系統間互動和動態平衡對理解經濟復雜性的重要性。MaS[6]通過GST的整體性與反饋機制設計智慧園區的自主分配系統,實現了物流調度、無人設備等子系統的協同優化。這些研究表明,GST具有較強的適用性,能夠幫助理解和優化復雜系統的運行機制。盡管GST在多個領域取得了成功應用,并為許多復雜系統的優化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支持,但在玩具回收系統中的應用仍較為有限。現有研究中大多側重于單一子系統的優化,往往忽視了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依賴和協同作用。因此,運用GST的整體性、反饋機制和動態平衡理論,針對玩具回收系統的多維度進行綜合優化,仍是當前研究中的一大空白。
(二)玩具回收與循環經濟研究
在全球范圍內,玩具回收作為循環經濟的一部分,已成為環保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研究方向。歐洲國家在玩具回收體系的構建上走在前列。德國的“雙積分”系統最初用于包裝材料回收,但逐漸擴展到包括兒童玩具在內的其他消費品。通過強制生產者承擔回收責任,確保玩具生命周期結束后的有效回收與再利用。類似的回收體系在瑞典和荷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推動了玩具回收技術的發展。美國和加拿大的部分州通過立法,要求玩具制造商對其產品進行回收處理,這在提高回收率的同時,也促進了環保意識的普及。此外,一些創新型機制的恢復也在多個國家得到探索。WCMunonye[7]提出的生產者責任模式從傳統的延伸生產者責任(EPR)轉向預市場生產者責任(PMPR),通過在產品進入市場前就對環境產生的負擔責任,推動了循環經濟的發展。張文新和陳光輝[8]通過系統理論的視角,探討了個體發展與社會環境間的相互作用,提出社會、家庭與學校等不同層級系統對個體發展的協同影響,進一步推動了系統理論在社會領域的應用。劉焱[9]借助一般系統理論探討了彼得·埃森曼形式理論的演變,提出了建筑設計中的形式表達和深層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強調了建筑設計中符號、結構和語法等多維系統的協同效應。
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玩具回收不僅僅局限于單一國家或地區,而是逐漸形成了跨國合作與交流的趨勢。許多國家在玩具回收體系中采用了不同的政策工具與市場機制,而這些方法和經驗的互通互鑒,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解決方案。
(三)兒童玩具回收現狀以及現存問題
兒童玩具回收作為環保與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部分國家已建立較為完善的回收體系,并在模塊化設計、生命周期管理、激勵機制和數字化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有效提高了玩具回收率和資源再利用效率[10]。然而,在我國兒童玩具回收體系尚處于發展階段,仍面臨回收渠道不完善、激勵機制不足、消費者參與度低、電子玩具難以拆解以及玩具設計缺乏“友好回收”等諸多挑戰。為深入分析我國玩具回收的現狀及其面臨的問題,本研究通過田野調查和文獻分析等方法,對當前的回收服務模式進行系統梳理,歸納現存問題(如圖1)。
二、玩具回收系統優化與可持續發展路徑
玩具產業作為全球消費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快速擴張帶來了大量廢棄玩具的產生,隨之而來的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問題愈加突出[11]。現有玩具回收體系在設計端、渠道端和公眾參與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制約了其可持續發展能力。當前,玩具產品缺乏循環經濟理念的融入,未能充分考慮可拆解性、易回收性及材料的循環利用價值。同時,玩具設計中缺乏系統性的“回收友好”標識,進一步增加了分類回收與處理的難度。在回收渠道上,現有體系的覆蓋面與便捷性不足,無法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環保訴求,且缺乏與之配套的標準化操作流程。公眾層面的參與度則因環保意識不足、回收激勵機制缺失而整體偏低,未能形成有效的消費端循環體系。如表1,借鑒LegoReplay項目中對二手玩具的捐贈機制、MattelPlayBack計劃中對廢棄玩具的材料拆解與再利用方法,以及日本“玩具診所”通過維修延長玩具使用壽命的實踐經驗,可以為建立更高效、更具包容性的回收體系提供啟示。在設計層面,應從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視角出發,倡導模塊化設計、環保材料選擇與設計流程中嵌入“回收友好”原則,以延長玩具使用壽命并提升資源的回收效率。在技術層面,物聯網、大數據及智能化設備的應用可以顯著提升回收系統的運作效率。在公眾參與方面,通過教育宣傳提高消費者對玩具回收價值的認知,通過積分獎勵、折扣兌換及以舊換新等激勵機制強化消費者主動性,形成全民參與的回收氛圍。
三、一般系統理論融入兒童玩具回收的價值分析
(一)系統整體性:促進子系統協同作用
兒童玩具回收系統是個復雜的多維度系統,由多個相互聯系的子系統共同構成,這些子系統在系統運作中扮演著各自獨特的角色,包括回收點的設置、消費者的參與、激勵機制的設計、物流與處理系統的協調等[12]。這些子系統相互依賴、緊密聯系,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其中每個子系統都在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和最大化效益方面起到關鍵作用。一般系統理論(GST)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即系統的整體功能無法通過簡單地分析其組成部分來理解。為了實現兒童玩具回收系統的有效運行,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依賴與互動必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確保資源的最大化循環利用和持續發展(如圖2)。
(二)反饋機制:動態調整與優化回收系統
GST中的反饋機制分為正反饋和負反饋。正反饋機制可以加速系統的變化,而負反饋機制則有助于維持系統的穩定性。在玩具回收系統中,正反饋機制可以通過激勵機制(如積分、折扣)促進消費者參與回收,形成良性循環;負反饋機制則可以通過數據監控和調整回收點布局,優化系統的運行效率。
1.正反饋機制
消費者的回收行為可以通過激勵機制(如積分、折扣、現金返還等)得到有效促進。當消費者參與回收時,回收系統通過獎勵措施進一步鼓勵更多消費者參與,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正反饋機制有助于加速回收系統的推廣與參與度的提升(如圖3)
2.負反饋機制
如果某些回收點的參與度較低,系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例如,回收點布局、宣傳策略或激勵措施可以依據回收量的變化進行實時優化。負反饋機制能夠識別系統中的潛在問題,并及時調整,從而確保系統始終處于最佳運行狀態(如圖4)。
(三)動態平衡與適應性:確保系統的長期可持續性
基于一般系統理論(GST),兒童玩具回收系統的動態平衡與適應性體現在系統能夠通過反饋機制和外部資源的整合,靈活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如政策調整、技術進步和消費行為的演化。系統通過實時反饋機制,監控各子系統的運行狀態,并根據外部變化進行自我調節。這種能力使得系統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保持長期的穩定性和高效運作,確保資源循環利用的最大化。通過這種方式,回收系統能夠實現自我調節并在復雜的外部環境中持續有效地運行。
1.動態優化回收效率
技術創新是系統適應性的核心驅動力。通過采用再生材料和智能追溯技術,可以提升拆解效率、提高資源回收純度并減少碳排放。透明的數據流和實時反饋機制,使得系統能夠在回收過程中動態優化資源分配,提升整體效率。物聯網(IoT)和人工智能(AI)的應用可以進一步推動“預測性回收”,通過分析用戶行為數據,預判玩具閑置周期,并提前部署回收資源,從而降低運營成本并提高回收效率。
2.EPR與PMPR的聯動機制
預市場生產者責任(PMPR)與延伸生產者責任(EPR)的協同作用是確保系統平衡的關鍵[13]。通過這兩項政策的聯動,能夠形成從設計到回收的完整閉環。PMPR政策在設計階段強制使用可回收材料,而EPR政策則在回收階段落實生產者責任。這種政策聯動有助于提升回收率并優化設計。例如,正向反饋機制能夠推動企業優化產品設計,如模塊化拆解結構,從而降低后期處理成本;而負向反饋機制則通過碳排放監控數據觸發政策調整,如根據環境效益的變化動態調整補貼政策。
3.本土化路徑與開放性資源整合
系統的開放性要求通過整合區域經濟、文化及社會資源來提升整體效能。成功的回收項目往往依賴于本土化策略的實施,結合地方文化、政策和基礎設施進行優化。例如,通過文化適配,可以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如日本的“惜物”文化,推動社區回收服務的發展,設立“玩具診所”來維修玩具并延長其使用壽命,從而增強用戶的情感聯結和回收參與度。與此同時,基礎設施的整合也至關重要,如與“無廢城市”試點政策的結合,利用市政回收網絡進行資源共享,從而降低運營成本并提高系統的效率。此外,數據共享和區域碳排放監測平臺的結合,有助于實時調整回收站點的布局,如在高閑置率區域增設智能回收箱,進一步提高資源回收的覆蓋范圍和效率。
4.系統開放性:促進外部資源整合
系統的開放性通過整合外部技術、政策與社會資源,顯著提升兒童玩具回收系統的動態適應性與可持續性。物聯網(IoT)、區塊鏈與人工智能(AI)的協同應用,優化數據透明化與資源分配效率,支持預測性回收網絡布局,降低物流成本并提升分揀效率,增強全局探索的優化效率[15];延伸生產者責任(EPR)與市場生產者責任(PMPR)的聯動機制,推動設計端可回收材料應用與回收端責任分擔,結合碳交易機制將碳排放減少量轉化為經濟收益,反哺系統運營;消費者激勵機制、社區協作平臺與多方共治模式,強化公眾參與度與回收文化認同。然而,數據共享標準缺失、政策區域差異及技術兼容性不足仍是主要挑戰,需通過技術協議標準化、動態政策工具箱開發及社會共治平臺建設,構建“技術-政策-社會”三位一體的開放性模型,確保長期效能與適應性。
四、一般系統理論視角下回收系統設計策略
(一)設計策略
首先,模塊化設計是實現兒童玩具回收系統優化的基礎[14]。根據GST的整體性原則,系統的各個子系統需要協同工作,從而提高系統的整體效能。在玩具的設計階段,考慮到回收的便利性和效率至關重要。玩具的設計應考慮拆解性,采用環保材料,并將這些要求融入產品的生命周期管理中,確保玩具在使用結束后能夠順利進入回收流程。模塊化設計不僅能夠簡化玩具的拆解過程,還能提高回收過程中的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減少資源浪費。技術創新在玩具回收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物聯網(IoT)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是當前優化回收系統的重要手段。物聯網設備可以實現對回收點的實時監控,確保回收資源的透明度和高效性。通過智能設備,系統能夠動態調整回收點的運營狀態,確保資源的及時回收和處理。同時,區塊鏈技術能夠確保回收過程的透明度和安全性,消費者可以實時追蹤回收的玩具去向,增強信任感并激勵更多用戶參與回收。技術上創新不僅提高了系統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回收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和資源浪費。
此外,反饋機制是玩具回收系統中不可忽視的部分。結合GST中的正反饋和負反饋機制,可以有效調整和優化系統的運作。例如,通過正反饋機制,設計積分獎勵、折扣等激勵措施,鼓勵消費者積極參與回收,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消費者的參與將帶動更多用戶加入回收行列,進一步提升系統的回收效率。而負反饋機制則能夠幫助識別系統中的潛在問題,并對回收點布局和處理流程進行實時優化,確保系統的穩定性和高效運作。這種動態調整和優化是系統長期可持續運行的關鍵。
在消費者激勵機制方面,關注核心用戶群體——兒童家長。通過調查和研究,發現家長對回收體系的參與意愿和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回收系統的效果。因此,設置激勵機制,如積分獎勵、折扣兌換和以舊換新等,來增強家長的參與度。此外,設立用戶教育模塊,通過互動設計和富有吸引力的內容,提高家長和孩子對環保的認知,培養家庭的環保責任感,從而促進更多家庭參與回收。這不僅是提升回收率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動社會環保教育的重要途徑。
(二)設計實踐
首先,通過前期調研,對兒童玩具回收的整體發展現狀及所面臨的問題進行系統分析,重點關注回收體系的運作模式以及用戶參與的現狀。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兒童玩具回收的實際需求和痛點,研究特別關注兒童家長這一核心群體。通過用戶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本研究收集了家長對現有回收渠道、操作流程及激勵機制等方面的反饋意見,共發放了1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4份。通過分析家長參與回收的動機、障礙及改進需求,為優化回收體系提供了現實依據,并探索提升用戶參與度的可行策略。
通過一般系統理論(GST)將兒童玩具回收體系被視為一個多層次、動態互動的整體,構建覆蓋線上智能平臺、技術支持平臺及用戶激勵機制的多維協同框架。明確各子系統之間的功能定位和互動方式,確保這些子系統能夠互相銜接、協同配合,以共同提升資源回收效率并增強用戶的參與積極性。借助模塊化設計的方式對玩具設計本身進行了優化,強調玩具的易拆解性和材料的環保性。系統通過建立技術支持平臺,利用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控回收點的運營狀態,并通過智能調度優化資源分配,確保系統的響應效率和資源利用最大化(如圖5)。
1.用戶界面與交互體驗的系統化設計
在App界面設計上強調交互體驗的優化,采用親和力較強的色彩組合和界面布局,增強了用戶(家長和兒童)的視覺吸引力與互動感。采用柔和的色彩方案,以深紫色、淡黃色(奶油色)為主色調,配以適度的對比色(如圖6),給人以親和力和友好感,使界面看起來溫馨且具有吸引力。色彩搭配營造出溫暖、積極的視覺氛圍,能有效緩解家長和孩子在使用過程中的緊張感,引導其專注于回收活動,不僅提升了界面的親和力與互動趣味性,也增強了整體的視覺引導效果[16]。大圖標和卡片設計展示回收的主要功能,包括捐贈玩具、購買玩具,以及玩具設計功能。功能模塊中清晰的圖標和簡短文字說明,使得用戶能夠快速理解和操作,避免了復雜的操作流程,提高了用戶的參與意愿。界面中的“回收進度”與“積分展示”功能,清晰展示用戶的實時回收狀態和獲得的獎勵,有效激勵用戶進行持續參與。
其中,首頁中展示的最新消息傳達教育宣傳目的。通過富有吸引力的視覺元素和互動化設計,引導用戶深入了解兒童環保教育的理念,激發用戶主動參與并增強環保意識,不僅增強了家長和孩子的環保意識,還可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提高參與玩具回收的積極性。
實時數據的反饋,展示回收對環境產生的正面影響,進一步強化用戶的環保責任感。同時,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使App能夠確保回收過程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家長可以實時追蹤回收的玩具去向以及回收過程中的環境影響,有效提升用戶的信任感,同時避免回收環節中不透明性與資源浪費問題。
2.動態反饋與可持續運營機制本文強調回收系統在實際運營中的動態反饋與自我調節能力,特別是在系統內明確設計了正負反饋機制。正反饋機制通過積分獎勵、折扣兌換、以舊換新等多樣化的激勵策略,持續激發用戶參與積極性;負反饋機制則通過實時監控回收數據,動態調整回收點布局、激勵措施和運營策略,確保回收系統在長期運行中保持最佳狀態和效率。
兒童玩具回收系統的設計不僅解決商業需求,還需融入社會責任[17]上的回收,同時提供豐富的環保知識和互動內容,幫助家長和孩子。通過加強對回收和環保教育的強調,App鼓勵用戶進行物理了解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性,促進家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價值方面也通過公益性活動得到了體現,家長可以通過回收積分捐贈給需要幫助的兒童,既達到了環保目的,又實現了社會責任的承擔(如圖7)。
結語
本文通過一般系統理論(GST)對兒童玩具回收系統進行了系統性分析,提出了優化設計策略,以解決當前玩具回收系統面臨的回收渠道不完善、消費者參與度低以及利用率低下等問題,優化回收系統可以有效緩解對回收效率的影響以及二手閑置玩具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促進玩具的可持續使用,保護兒童的身心健康。將一般系統理論與兒童玩具回收系統相結合,從整體性、層次性和動態平衡等多個維度為系統優化提供了理論框架,構建結構清晰、功能完備、反饋高效的玩具回收系統,能夠顯著提升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同時為可持續發展領域提供普適性的系統性解決方案。同時,采用設計學的系統化方法,并結合多學科交叉創新,為不同地區和文化背景下的系統應用提供了新的參考與借鑒,為優化回收體系、提升資源循環效率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案,從而進一步推動了玩具回收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加里·克羅斯.小玩意:玩具與美國人童年世界的變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2]SaikiaH,BhattacharyyaN,BaruahM.Reviewofeducationaltoydesignelementsandtheirimportanceinchilddevelopmentfromacognitiveperspective[J].PharmaInnovation,2023,12(5):1030-1033.
[3]EpendiU,RochimAF,WibowoA.Anassessmentmodelforsustainablecitiesusingcrowdsourceddatabasedongeneralsystemtheory:adesignsciencemethodologyapproach[J].SmartCities,2023,6(6):3032-3059.
[4]AprileR,AlexanderD,DoniF.EnhancingthematerialityprincipleinintegratedreportingbyadoptingtheGeneralSystemsTheory[J].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23,30(5):2219-2233.
[5]KleinerGB.ThemethodologyofA.Bogdanov'stektologyinthecontextofmodernsystemseconomictheory[J].SystemsResearchandBehavioralScience,2023,40(2):393-406.
[6]MaS,LiuH,PanN,etal.StudyonanautonomousdistributionsystemforsmartparksbasedonparallelsystemtheoryagainstthebackgroundofIndustry5.0[J].JournalofKingSaudUniversity-ComputerandInformationSciences,2023,35(7):101608.
[7]MunonyeWC.IntegratingCircularEconomyPrinciplesinBusinessStrategies:aPolicy-DrivenApproach[J].CircularEconomyandSustainability,2025:1-10.
[8]張文新,陳光輝.發展情境論——一種新的發展系統理論[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04):736-744.
[9]劉焱.從“一般形式”到“深層結構”:彼得·埃森曼形式理論的語言學轉向[J].建筑學報,2022(04):106-112.
[10]HariyaniD,HariyaniP,MishraS,etal.Leveragingdigitaltechnologiesforadvancingcirculareconomypracticesandenhancinglifecycleanalysis:A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J].WasteManagementBulletin,2024.
[11]曾晴.循環設計中的可再生材料探討[J].設計,2023,36(13):120-122
[12]Ni?etiS,?oliP,Gonzalez-DeDLI,etal.InternetofThings(IoT):Opportunities,issuesandchallengestowardsasmartandsustainablefuture[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20,274:122877.
[13]Maitre-EkernE.Re-thinkingproducerresponsibilityforasustainablecirculareconomyfromextendedproducerresponsibilitytopre-marketproducerresponsibility[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21,286:125454.
[14]梁玲琳,孫愷睿,陳俐.博弈思維視角下兒童益智類數字玩具設計策略研究[J].設計,2024,37(15):120-123.
[15]孫民民,張小慶,曾竣哲,等.融合聚集因子和正余弦搜索的阿基米德優化算法[J].儀表技術與傳感器,2024,(11):83-92.
[16]劉建軍,馮佳寧,紀雨晴.基于服務設計的高校健康助手APP設計研究[J].設計,2023,36(16):46-49.
[17]DidemKAN.ToyDesignasSocialResponsibilityProject[J].SocialSciences,2020,10(4):867-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