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扛牢糧食安全責任,延伸現代農業產業鏈條,以城鄉融合發展帶動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共同富裕。要持之以恒加強重點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堅,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2025年5月19日至20日,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強調
動態
全國2000多萬套歷史遺留問題房屋有了“紅本本”
5月15日,自然資源部在北京市召開座談會,介紹全國各地化解歷史遺留問題、為群眾辦理不動產權證書工作取得的階段性成效。
據悉,由于歷史上部分房地產開發項自在審批、建設、竣工等前端環節存在不銜接、不規范等問題,導致部分房屋法定要件缺失,無法辦理不動產權證書,影響群眾落戶、入學、融資等需求。為此,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化解歷史遺留問題。不動產統一登記實施以來,全國累計化解2000多萬套房屋的歷史遺留問題,惠及5000多萬名購房群眾,涉及辦證的各類突出問題得到有效化解。特別是2024年以來,全國共化解340多萬套房屋長期積壓的各類跨部門“硬骨頭”問題,化解工作駛入“快車道”。
近年來,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秉持歷史態度,通過借力重大專項、創新服務模式等舉措,持續推動歷史遺留問題化解,為群眾辦理不動產權證書。2017年,部署不動產登記“中梗阻”問題全面排查整改;2018年,部署不動產登記窗口作風問題專項整治;2019年,將化解歷史遺留問題作為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任務;2021年,將化解工作納入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并專門出臺政策文件,分類施策,打通問題化解路徑。各地結合實際出臺一大批政策文件,推進歷史遺留問題化解。同時,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制定專門工作方案,實行責任到人、掛賬銷號,全力化解歷史遺留問題。此外,各地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創新推出“互聯網 + 不動產登記”、項目建設全生命周期登記服務、“一窗受理、并行辦理”、拓展預告登記覆蓋面等服務模式,提升便民利企效能。
我國首顆地質行業高光譜遙感小衛星“地質一 號”成功發射
5月17日,在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統一部署和指導下,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聯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及相關單位共同研制的“地質一號”衛星,搭載“朱雀二號”改進型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作為我國首顆地質行業高光譜遙感小衛星,“地質一號”將極大提升資源勘查、礦產監測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等領域的自主遙感能力,標志著我國在地質勘查和監測高光譜遙感衛星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發展道路上實現重大突破。
“地質一號”針對地質資源環境要素探測需求,在可見一近紅外和短波紅外波段分別配置16個和10個優化譜段,顯著提升礦物組分、巖性類型、礦山環境等地質信息的精準獲取能力,其光譜配置緊密結合地質要素的光譜響應機制,為礦產資源分類、成礦靶區預測等提供高精度遙感數據支撐。
研究團隊在衛星載荷設計、光學配置及結構集成等關鍵環節實現多項技術創新,成功突破小型衛星平臺在體積、重量、功耗等方面的限制。采用可見光/短波紅外共鏡頭設計、輕量級離軸三反光機系統及像元級鍍膜等高集成技術,解決了傳統高光譜載荷體積大、能效低等問題,實現輕量化、高性能、低成本的衛星載荷系統設計。
“地質一號”采用超窄帶鍍膜技術,針對不同譜段的大氣窗口透過特征和地質應用需求,優化譜寬設置,有效抑制信號串擾,保障傳感器的高信噪比和成像質量,從而有效提升成像質量,對加快地質工作現代化、支撐找礦突破有重要作用。
政策
新版《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發布
5月16日,自然資源部發布新版《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以下簡稱新版《規程》),要求從今年開始,把規劃實施的年度“體檢報告”,逐步與綜合供地計劃編制和自然資源領域的示范創建、改革試點單位的確定等掛鉤,加強城市國土空間績效考核。
新版《規程》將城市安全韌性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近年的重大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中舉一反三,增設“蓄滯洪區和城鎮開發邊界重疊面積”指標,引導城鎮科學布局,減少災害損失;增設“城區范圍及周邊20千米農用地面積”指標,引導在城市近郊加強“米袋子”“菜籃子”等基地建設,提高疫情等極端條件下的糧食自給能力;增設“水源地數量”指標,推動城市實現多水源保障,提升水源污染事故應對能力;增加老舊燃氣管網改造進度及管道安全距離控制、電動自行車停車場所空間保障、建筑垃圾處置場地設施空間保障等方面的監測評估內容,著力從源頭上減少安全隱患。
自然資源部試點開展區域特色自然和人文資源調查
日前,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開展區域特色自然和人文資源調查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在前期部分省份試點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選取天津市河北區“一河兩脈”等50個自然和人文資源較為豐富、空間上聯通的區域開展試點工作,涉及23個省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通知》提出,試點區域要按照“需求牽引、強化應用,全面統籌、系統耦合,特色先行、塑造價值,科學規范、數字賦能”原則,編制實施方案和技術方案,充分收集應用現有數據資料,開展實地補充調查,整合分析各類數據資源,構建特色資源基礎數據庫,開展特色資源專題制圖與空間化表達、評價等工作,充分挖掘特色資源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探索將成果應用到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中,納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與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工作銜接,并與自然資源資產清查、文化旅游等緊密銜接。
自然資源部2025年立法工作計劃發布
日前,自然資源部發布2025年立法工作計劃。2025年,安排立法項目16件,包括出臺類立法項目6件、研究類立法項目10件。
根據工作計劃,出臺類立法項目包括:擬報國務院審查的法律草案1部,即研究起草不動產登記法;擬報國務院審查的行政法規草案2部,分別是研究起草礦產資源法實施條例、研究修改風景名勝區條例;擬由自然資源部發布的部門規章3部,分別是研究修改劃撥用地目錄、研究起草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管理辦法、研究起草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管理辦法。
研究類立法項自包括:研究起草國土空間規劃法、地籍管理暫行辦法、礦業權登記辦法;研究修改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規定、閑置土地處置辦法、建設用地審查報批管理辦法、建設項自用地預審管理辦法、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實施辦法、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以及林木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
數字
229.57億元
近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的《2024年全國非油氣地質勘查統計年報》顯示,2024年,全國非油氣地質勘查投入資金229.57億元,同比增長 14.4% ,連續四年實現正增長。
505.9萬只
5月22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2024年全國水鳥同步監測最新結果顯示,我國越冬水鳥總數量達505.9萬只,是迄今全國范圍內監測數量的最高紀錄。
3917起
日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公安部、農業農村部等10部門開展的“清風行動2025”順利收官,其間,全國共查處野生動植物案件3917起,其中,刑事案件1828起,打掉犯罪團伙265個,依法處理違法犯罪人員4264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