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時代,行業評論員需聚焦三大核心能力:專業縱深,深耕行業政策,彌補AI認知盲區;人機協同,用AI處理數據與初稿,專注價值判斷與創意;情感表達,強化感染力,通過獨有的洞察力、倫理判斷和共情能力,在“專業深度 + 技術效率 + 情感共鳴”的三角模型中構建不可替代性。
信息化時代,大數據、互聯網、AI等新興技術蓬勃發展,改變著新聞生產方式和媒體傳播方式。2025年1月,DeepSeek以黑馬之姿橫空出世,震撼了AI領域,加快了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技術在各行各業的部署應用。在新聞領域,媒體人也掀起了關于人工智能的廣泛討論,并逐漸從模式化的文字、圖片、視頻生產逐步轉向新聞評論、理論等更具深度和思想的新聞內容生產。
在日趨多樣化、移動化、智能化的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態勢下,作為輿論引導重要“利器”的新聞評論,正面臨一場創作生產的變革。本文結合近年來自然資源行業新聞評論的探索實踐進行了探討。
AI能代替行業領域評論員嗎?
評論,一直被視為媒體的旗幟和靈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評論員的筆力與腦力。但隨著AI在新聞領域的逐步應用,特別是隨著DeepSeek等開源型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評論員與AI,到底誰才是筆桿子”的討論不斷出現。
有觀點認為,生成式AI具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已經可以超過人的平均水平。尤瓦爾·赫拉利曾在《未來簡史》中寫道:“如果認為人類永遠都能有自己獨特的能力,無意識的算法永遠無法趕上,這只能說是一廂情愿。”特別是在人機交互模式下,當人類不斷給AI“投喂”高質量信息、數據或文字,AI就有可能彌補此前存在的偏差,快速成長為寫作“高手”。不僅如此,AI還可以幫助生產漫畫評論、海報評論等新型的融媒體評論。
不過,AI對此問題的回答給了評論員一絲安慰。當把“AI能代替新聞評論員特別是對專業性、邏輯性具有較高要求的行業新聞評論員嗎?”這一問題輸入,DeepSeek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并從價值判斷的倫理困境始終存在、復雜系統的解構能力構成關鍵壁壘、創造性思維的鴻溝難以逾越三個方面對人類評論員的不可替代性進行了論證。
筆者結合日常AI應用發現,對討論度高、專業性弱、共識性強的話題,如,國土綠化、保護海洋等,AI基本能夠寫出格式工整的新聞評論。有研究指出,這已經成為AI擅長生產的內容之一。但對于專業性強、討論度低、共識性弱的話題,AI在撰寫評論時就會存在一定認識缺陷,會“一本正經地張冠李戴”,需要專業評論員進行糾偏。
總的來說,AI的優勢在于處理標準化、程序化、格式化信息,而人類的優勢是挖掘需要創造力、洞察力和感知力的那占比很小的核心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一個行業不斷創新發展,那么AI就很難完全取代行業評論員。但前提是,評論員要比AI學在前、跑在前,能夠第一時間精準掌握行業動向。特別是像自然資源這樣的專業領域,政策專業性強,對信息安全要求高,很多一手資料是互聯網無法掌握的。這無疑給行業評論員增添了不被AI取代的砝碼。
數字人VS真人出鏡評論員
誰更勝一籌?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評論員”的全媒體時代,能寫、能說、能拍、能剪的“超級個體”日益涌現,并成為不少媒體人的追求目標。在新聞評論領域,評論員出鏡也成為新聞評論欄目融媒化的標配。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主播說聯播》、人民日報社推出的《俠客島》等融評欄目,在抖音、B站、微信、微博等平臺廣受歡迎。截至2025年6月3日,#主播說聯播#微博話題參與量達146.4億次,《俠客島》微博賬號粉絲達1015.8萬。地方省級媒體單位也紛紛推出視頻化時政評論欄目,像《極目銳評》《街談巷議》等。
綜觀這類時政融評欄目,評論員普遍塑造親民形象,多用平民化的語言評說熱點事件,既傳播大政方針,又拉近與公眾的距離。
作為行業媒體,中國自然資源報社也于2022年7月創新推出了以“捕萬千事象,說自然之理”為宗旨的《捕輿者說》以及《小薛說話》《老王漫聊》《兩會視評會》等融評欄目,通過評論員真人出鏡點評或出聲點評,推動傳統紙媒評論走向視頻評論,以提升新聞評論的輿論引導力。
過去,評論員更多要打磨、沉淀的是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立場。如今,評論員還要用語言、肢體去展現個人和媒體的形象氣質。這對評論員的評論技巧、語言魅力、綜合素養、鏡頭感覺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實踐,筆者發現,在媒體融合語境下,“內容為王”依然是傳播王道,但“會說”則是擴大流量的重要砝碼。評論是有聲的思想,而“會說”就能更好地傳遞評論員的思想與智慧。
正如很多人說的那樣,沒有質量的流量,不是真正的流量;沒有流量的質量,不是最好的質量。融媒體時代,流量已經成為新聞評論的一個重要指標。把正能量變成大流量,就可以使新聞評論起到更好的輿論引導作用。同樣,衡量一名評論員,既要看是否“寫得好”,也要看能否“說得好”能否打動人。這需要培養評論員“會說”的能力,包括聲、臺、形、表等。
今年全國兩會,筆者帶領團隊將《兩會視評會》改版升級,為每位評論員量身定制數字人,嘗試由數字人出鏡發聲,讓很多觀眾耳目一新。在以“快”和“忙”為主旋律的全國兩會時期,數字人代替真人,大大節省了真人反復多次的錄制時間,給評論員擠出了更多的寫作時間。但數字人的缺點也顯而易見,盡管如今的數字人已越來越逼真,但其機械感仍然無法完全消除。如,克隆音色缺少抑揚頓挫,克隆形象的動作相對簡單機械,無法準確地傳遞評論員的情緒,等等。這也進一步印證:數字人可以應急救場,但真實可感的真人出鏡評論員更具競爭力。
行業評論員如何不被AI“搶飯碗”?
盡管AI不可能完全取代行業評論員,但對評論員的話語地位、社會評價、創作沖動乃至生產積極性都有現實影響。特別是在撰寫那些不具有很強創造性的評論上,AI是具有一定優勢的。面對具有“仿真”天性的AI,行業評論員要想不被“搶飯碗”,就必須學會與AI共處、向AI借力,創作出更有競爭力的評論產品。
要做垂類專家型評論員,提升專業性、增強思想力、培養獨立品格,積攢不被AI替代的“功力”。對新聞評論來說,“內容為王”更多意味著專業見解。作為一名行業領域新聞評論員,“懂行”是最大的王牌,必須擁有深厚的行業專業知識,并能以高度敏銳性分析研判預見行業發展。但是不能只注重行業知識儲備,還需要多積累哲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等方面的知識,能夠從多個維度對新聞事件進行專業評析。有研究發現,具有哲學、歷史學背景的評論員所撰寫的評論文章,往往更受讀者歡迎。
這一點在媒體界近年來“頂流”—“浙江宣傳”的身上特別明顯。其評論文章與傳統的時事評論有所不同,不是單純地就熱點進行千字左右的評析,也不是簡單的說理,而是從不同角度、多個層面對問題進行層層剖析,以豐富的知識、全面的視野、獨到的見解、鮮活的表達,提升評論的悅讀性、引導力。這背后是評論員豐富的知識儲備、廣博的見識閱歷。正是有了這些扎實的基礎支撐,評論員才能游刃有余、化繁為簡地進行思想表達,創作出有深度、有態度、有溫度、接地氣的優秀評論作品。
要做新聞與技術兼備的復合型評論員,以積極的心態去擁抱AI、研究AI、善用AI、鑒別AI。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評論員來說,AI也是“器具”。從目前AI應用來看,其優勢是“跑得快”,可以從成千上萬的信息中快速捕捉、篩選,為評論寫作做好資料收集、數據分析等前期工作,在“快”和“量”上當好“助理”,而評論員就可以站在AI的“肩上”做好“深”和“質”,在人機共創中解放評論生產力。
值得注意的是,面向未來,實現人機共創并不難,難的是如何提高人機共創水平。AI的內容生產與使用者的訓練水平有著很大關系。有研究指出,現有的媒體工作人員學習能力不強、擁有技能過時,是傳統媒體在媒體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這種困境直接影響著人機共創的效果。要突破這種困境,評論員不僅要適應人機共創,了解各類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特點,還要立足自身獨立品格深度訓練AI,與AI共成長。這一點與做垂類專家型評論員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只有擁有深厚專業知識,才能提出兼具深度與精度的問題,從而指揮AI生成更有價值的內容。
要推動媒體融合以實現錯位競爭。在人工智能和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評論員與AI,是人機共創,也是人機競爭。樣樣都拿手的“超級個體”,畢竟是少數。對于一個媒體來說,可以發揮不同評論員特長,生產多種媒介類型的評論產品,以實現各展所長、錯位競爭。而評論員也應積極擴展自身技術,利用新技術改進評論寫作,培養漫畫評論、視頻評論、音頻評論等評論發力點,增強評論的吸引力、悅讀性。比如,利用豆包、即夢等AI軟件讓二維的漫畫動起來,讓漫評更生動。(作者單位:中國自然資源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