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快速發展,盾構法施工因其環境友好、效率高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城市地鐵隧道工程。然而,復雜城市地質條件下的盾構施工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地質條件突變、富水地層、斷層破碎帶等不良地質因素,嚴重威脅施工安全。準確預測盾構掘進面前方地質條件,對于優化施工參數、防范地質災害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某地鐵盾構隧道工程為例,系統研究了HSP法超前地質預報技術的應用原理、參數選取、數據處理方法及工程實踐,旨在建立一套完整的HSP法地質預報技術體系,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
1工程概況
某隧道工程全長 3.8km ,其中盾構區間長度為 2.6km 區間隧道為單洞雙線設計,外徑6.5m,內徑 6.0m 。工程沿線下穿多條市政道路、高層建筑及重要管線,地面建筑物密集,施工環境復雜。根據前期地質勘察資料,隧道所處地層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統填土層(Q4m1)、第四系上更新統沖積層(Q3a1)、白堊系基巖(K)組成。地層巖性從上至下依次為雜填土、黏性土、粉細砂、砂卵石、強風化砂巖和中風化砂巖。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和基巖裂隙水,水位埋深 4.5~8.2m.。
為確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采用HSP超前地質預報技術,對隧道掘進面前方地質條件進行動態探測和預警。施工采用土壓平衡式盾構機,其最大推力12000kN ,最大扭矩 4500kN?m? 考慮到地層變化較大且地下水豐富,盾構機配備了地層改良系統和同步注漿系統,以應對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施工需求。盾構施工期間,進尺速率控制在20\~40mm/min,土倉壓力保持在180\~250kPa,同步注漿壓力控制在250\~300kPa。
2HSP超前地質預報技術應用原理
2.1HSP法基本原理
超前地質預報技術(Horizontal Seismic Profiling,簡稱HSP)是一種基于地震波傳播理論的超前探測方法。在實際應用中,HSP法主要基于3種波型進行分析,即直達P波、反射P波和S波。其中,P波速度一般在砂巖中為 2800~3500m/s ,而在破碎帶中會降至 1800~2200m/s S波速度在完整巖體中約為 1500~2000m/s ,而在破碎帶中降至 800~1200m/s 。通過計算波速比和波形特征參數,可以有效區分地層的完整性和含水性。當波速比( ??Vp/Vs) 0大于2.0時,通常表明地層含水豐富或破碎發育。
2.2預報參數選取
基于工程地質條件和盾構施工特點,主要從波場特征參數、采集參數和處理參數3個方面進行系統選取。
2.2.1 波場特征參數
波場特征參數主要包括P波速度、S波速度、波速比、頻率特征和能量衰減系數等。大量工程實踐和室內試驗表明,不同地質條件下的波場參數具有顯著差異。例如,在完整基巖中P波速度通常高于 2800m/s ,而在斷層破碎帶中可降至 1800m/s 以下;波速比在含水破碎帶中可達2.5以上,而在完整巖體中一般小于1.8。
2.2.2采集參數與處理參數
采集參數的選取需要綜合考慮預報范圍、分辨率要求和現場條件等因素。在本工程中,將檢波器道間距設置為 2.5m ,采樣間隔為 0.25ms ,采樣長度為1024點,觸發電平為0.2V。為提高信噪比,每個測點重復激發4\~6次,采用疊加方式提高有效信號能量。采用低頻地震檢波器,頻帶范圍為 2~200Hz 。
2.2.3 處理參數
數據處理參數的選擇直接影響預報結果的可靠性,預報處理參數選取如表1所示。

2.3數據采集與處理流程
HSP超前地質預報技術的數據采集與處理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包括現場數據采集、數據預處理、信號增強處理和地質解釋等多個環節。HSP技術數據采集與處理流程如圖1所示。

HSP超前地質預報技術的數據采集與處理流程主要包括5個核心環節。一是現場數據采集。通過布設檢波器系統采集地震波信號,采樣率 4000Hz ,記錄長度1024點[2]。二是數據預處理。對原始數據進行質量評估和基礎處理,剔除不合格數據。三是信號增強處理。采用 20~100Hz 帶通濾波和增益補償技術,提高數據信噪比。四是波場特征提取。通過速度分析和頻譜分析等方法,提取反映地質條件的特征參數。五是地質參數反演。將波場特征轉化為地質工程參數,形成預報成果。
3 工程實例應用
3.1 預報方案設計
基于隧道地質條件分析,將全線劃分為4個預報區段,重點關注斷層破碎帶、富水砂層等不良地質段落[3]。預報工作以100m段為基本單元,每隔80m進行一次常規預報,在地質條件復雜區段縮短至40m進行一次預報,確保探測連續性。針對重點區段,采用加密測線方案,以提高預報精度。預報方案主要技術參數設計如表2所示。
3.2現場布置與施工
現場布置主要包括檢波器安裝、數據采集設備布置和信號傳輸系統配置3個方面。
3.2.1 檢波器安裝
檢波器安裝采用管片預埋固定方式,在隧道拱部(12點鐘方向)沿軸向每隔2.5m布設一個測點,共布設12個測點,覆蓋長度為 30m 。每個測點均采用 TC-4.5Hz 型三分量檢波器,靈敏度為 30v/(m/s) ,通過專用底座與預埋件固定連接,確保良好的耦合性。將檢波器安裝傾角偏差控制在 ±2° 以內,采用水準儀進行校準,保證接收方向的一致性[4]。

3.2.2數據采集設備布置及信號傳輸系統配置
數據采集設備布置在距盾尾15m的工作站。采用抗震、防水、防塵設計的專用設備箱,內置24通道數據采集儀、工控機和不間斷電源。將采集儀采樣率設置為4000Hz ,動態范圍設為120dB,使其具備實時數據傳輸和存儲功能。
3.3數據采集過程
基于工程里程 K15+360-K15+390 進行數據采集。數據采集過程中嚴格遵循標準化操作流程,每次采集前進行設備檢查和參數校準。采集時段選擇在夜間23:00至次日凌晨3:00期間。此時段環境噪聲較小,且避開了注漿作業時間。采集過程中,盾構機保持勻速推進狀態,刀盤轉速穩定在 18r/min ,推進速度控制在28mm/min,土倉壓力維持在220kPa。典型預報段數據采集參數記錄如表3所示。

采集系統采用自動觸發方式,觸發電平設置為0.2V,預觸發時間為50ms。每個測點進行6\~8次重復激發,通過疊加處理提高信噪比。數據采集采用24位 A/D 轉換,采樣率 4000Hz ,記錄長度1024點,以保證波形記錄的完整性。
4預報結果分析
4.1 數據處理
針對采集到的原始數據,采用系統化的處理流程進行分析與解釋。數據處理主要包括信號預處理、波場分離、速度分析和地質參數反演4個步驟,通過多種技術手段提取有效信息[5]。
先進行信號預處理。采用 20~100Hz 帶通濾波消除高低頻干擾,并運用自適應去噪算法提高信噪比。對于信號質量較好的記錄(信噪比
進行波形疊加處理,有效提升信號能量。經處理后的數據信噪比平均提高了35% ,為后續分析奠定了良好基礎。典型預報段數據處理結果分析如表4所示。

波場分離采用極化分析方法,將P波和S波分離識別。通過計算各測點的波速值可知,在 K15+375~K15+385 段出現明顯的波速異常,P波速度由正常段的 2800m/s 降至 2100m/s ,S波速度由 1600m/s 降至 1000m/s ,波速比升高到2.1,指示該段可能存在含水破碎帶。
4.2地質異常體識別
4.2.1 識別過程
基于數據處理結果,對預報段內的地質異常體進行系統識別和特征分析。通過波場特征、物性參數和工程地質特征的綜合分析,成功識別出多處地質異常體,并對其性質、規模和工程影響進行評估。在 K15+375~K15+385 段,通過波速異常、能量衰減和頻譜特征分析,識別出一處主要地質異常體。地質異常體特征參數如表5所示。

4.2.2異常體波場特征分析
根據異常體的波場響應特征,結合前期地質勘察資料,判斷該處為一條走向近東西向、傾角約 65° 的斷層破碎帶。破碎帶寬度約 3m ,含水性較強,巖體破碎程度高。通過對波形極化特征分析,推斷該破碎帶內可能充填黏土礦物,由此增大了圍巖的軟化風險。
在 K15+382 處,發現次一級反射異常,表現為波形畸變和能量突變。經分析判斷為小規模節理發育帶,寬度約0.8m ,與主破碎帶呈斜交關系。該處雖規模較小,但由于與主破碎帶連通,可能形成地下水通道,需重點關注。
4.2.3異常體巖性變化分析
采用波形相似性分析方法,對異常體前后巖性變化進行對比研究。結果表明,異常體兩側巖性差異明顯,前段以中風化砂巖為主,波形相似系數0.82;后段過渡為強風化砂巖,相似系數降至0.65,印證了構造活動對巖體的改造作用。
基于地質異常體識別結果,建議采取以下施工措施:優化盾構機推進參數,控制推進速度在25mm/min以下;及時調整土倉壓力,維持在235\~250kPa;加強同步注漿質量控制,注漿壓力提高至280kPa;做好突涌涌水預案。通過上述預報成果的應用,有效指導盾構施工參數優化,確保了該段隧道的安全施工。
5結束語
本研究通過對HSP超前地質預報技術的系統研究和工程實踐,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建立了適用于復雜地質條件的預報參數體系;開發了基于波場特征的地質異常體識別方法;形成了標準化的數據采集與處理流程。工程實踐表明,該技術能夠有效識別斷層破碎帶、富水地層等地質異常體,預報精度滿足工程要求,為盾構施工參數優化和風險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據。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HSP超前地質預報技術將在盾構隧道施工中發揮更大作用。未來研究中,建議重點關注以下方面:發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數據處理方法,提高預報自動化水平;建立地質、物探參數關系的定量化模型,提升預報精度;研究多源信息融合技術,實現對復雜地質條件的精確預報;開發智能預警系統,提高預報結果的實時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盧松,孟露,汪旭,等.HSP法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技術及圖像分析[J].現代隧道技術,2019,56(S1):144-149.
[2]蘇曉堃,高紅兵.基于HSP-GPR 法的隧道三維超前地質預報技術及應用[J].鐵道學報,2024,46(7):150-158.
[3]牟元存,李星,高樹全,等.TSP法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技術研究與應用[J].中國鐵路,2022(1):45-50.
[4]楊玲潔,楊卓文,王冬,等.HSP法超前地質預報技術在大涼山1號TBM施工隧道中的應用[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21,18(5):647-654.
[5]孫志濤,婁國充,滿令聰.地震波法隧道三維超前地質預報技術及應用[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3(3):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