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杯形砂輪平面磨削WC-10Co-4Cr涂層亞表面損傷研究

2025-07-28 00:00:00沈先弟姜晨姜臻禹張逸軒王玲奇普桂元
機械強度 2025年7期
關鍵詞:粗糙度涂層深度

中圖分類號:TH162 DOI:10.16579/j.issn.1001.9669.2025.07.005

0 引言

在制造業領域,磨削作為一種廣泛應用的材料去除加工過程,在提供高精度和優質表面的零件加工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磨削過程中亞表面損傷問題一直是制約加工質量和效率的關鍵因素。亞表面損傷會導致零件強度和耐久性的下降,直接影響著零件的摩擦、潤滑和密封性能。因此,深入研究磨削過程中的亞表面損傷問題,探尋影響因素,尋求優化工藝參數的方法,對于提高磨削加工的效率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碳化鎢(WC)合金屬于典型的硬脆材料,具有高硬度、優越的耐磨性和化學穩定性及較大的斷裂韌性。精密磨削可以獲得較好的表面質量,但依然存在缺陷,嘗試通過控制加工參數來減少缺陷。LI等1改進了壓痕斷裂模型,用于描述材料磨削過程中表面粗糙度與亞表面損傷深度之間的非線性關系。向勇等[2]基于壓痕斷裂力學對微晶玻璃研磨加工的亞表面損傷深度進行了預測,理論值和預測值的相對誤差控制在 5.56% 以內,模型可靠性較高。閆艷燕等[3通過單顆磨粒的切削軌跡及其切削弧長模型,建立了縱扭超聲輔助磨削氮化硅亞表面損傷深度模型并進行試驗驗證,預測結果與試驗結果的最大相對誤差為13.38% 。KLOCKE等4研究了不同Co含量的WC合金的材料性能,結果顯示,從脆性狀態到韌性狀態的過渡點會改變,導致不同的磨削工藝布局。ZHANG等[5使用尖角砂輪進行磨削試驗,發現WC-Co的磨削表面主要呈現出塑性劃痕的特征,表明在磨削過程中表面的Co受到擠壓變形,導致WC顆粒脫落。常樂怡等研究了WC粒度對WC-10Co-4Cr復合粉末表面和內部結構及其涂層的孔隙率、硬度分布和斷裂韌性的影響規律,結果表明隨著WC粒度的減小,涂層顯微硬度提高,斷裂韌性降低。

綜上所述,基于壓痕斷裂力學的研究方法在亞表面損傷的預測方面表現得成熟且準確性較高;不同成分和粒度的碳化鎢材料呈現顯著的性質差異,導致加工條件和結果也會有所不同;Cr元素能提高涂層的硬度和強度,磨削WC-10Co-4Cr涂層亞表面損傷的研究鮮見。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文根據杯形砂輪平面磨削特點,由單顆粒磨削力建立了亞表面損傷深度理論預測模型,設計單因素平面磨削試驗及單點拋光試驗以驗證模型準確性,研究不同磨削參數對WC-10Co-4Cr涂層亞表面損傷深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響,為優化磨削工藝參數提供依據。

1 亞表面損傷模型

為建立杯形砂輪磨削脆性材料過程中亞表面損傷(SubsurfaceDamage,SSD)深度的理論模型,首先必須分析靜態壓痕過程。在杯形砂輪磨削過程(圖1)中,vs 為主軸轉速, vw 為工件進給速度,砂輪上的磨粒可以被視為壓頭。圖2為經典壓痕斷裂試驗示意圖[7]。當壓頭按壓試樣表面,接觸載荷超過臨界值時,形成3個部分: ① 接觸點正下方的永久塑性變形區; ② 源自壓頭正下方塑性區域邊界處的橫向裂紋,該橫向裂紋大致平行于試樣表面傳播; ③ 在塑性區邊界處產生并垂直擴展到試樣底部的中徑裂紋。圖2中, CL 為橫向裂紋長度; Ch 為橫向裂紋深度; Cm 為中徑裂紋深度;α 為壓頭半頂角; hi 為壓頭進人工件的深度; b 為壓頭所屬材料塑性區半徑。

圖1杯形砂輪磨削過程
圖2經典壓痕斷裂試驗示意圖Fig.2Schematicdiagramofclassical indentationfracturetest

LAMBROPOULOS等8基于壓痕斷裂理論和Hill模型,提出了計算中徑裂紋和側向裂紋深度的理論公式,用于描述理想孔洞擴張的過程。其中,中徑裂紋深度的理論計算式為

式中, αK 為無量綱數,可由 αK=0.027+0.090(m- 1/3)計算; E 為材料的彈性模量; H 為材料的硬度; m 為無量綱參數,一般取值在 1/3~1/2 ,據分析 m=1/3 更為合適; α 為壓頭半頂角,根據MAHMOUD等9使用掃描激光顯微鏡測量研磨金剛石顆粒的三維形狀的結果分析,取 α=55° 最合適; Fn 為材料承受的單顆粒法向力;t為時刻; Kc 為材料的斷裂韌性。

橫向裂紋深度的理論計算式為

根據試驗研究發現,杯形砂輪每次磨削后,磨損僅局限在砂輪端面外側的一部分,說明磨削過程中的磨削寬度與磨料層的寬度 bs 存在差異。杯形砂輪端面磨粒磨削的過程如圖3所示。其中, R 為磨粒繞砂輪中心的回轉半徑; ? 為砂輪外徑; bw 為工件寬度; dw 為磨粒在切入和切出工件期間的移動距離; 為磨粒的實際切削軌跡。 dw 的計算式為

因此,當 dw?bs 時,杯形砂輪有效磨削寬度 be 可以視作 bs ,此時 bs 上的磨料全部起切削作用;當 dws 時, be 只能視作 dw ,即

圖3單顆粒平面磨削模型Fig.3Single-particle planar grinding model

實際磨削過程中,只有前半部分參與磨削,后半部分只參與摩擦,則砂輪工件之間的有效接觸面積 ,即有效磨削面積為

砂輪加工時,磨削過程中的有效磨粒數量 Nd 可以由磨粒表面密度 C 與有效接觸面積 Sww 的乘積表示, c 的值可以通過XU等\"推導出的幾何關系獲得。在杯形砂輪的磨削過程中, Nd 與磨削深度 ap 密切相關。隨著 ap 的提高, .Nd 也增加;然而當 ap 達到一定值時, Nd 將保持相對穩定。為描述這一關系,引人了一個深度因子 ap1/3 。磨粒表面密度 C 的計算式為

式中, dg 為金剛石顆粒的等效球形直徑,可由 dg= 15.2M-1 計算,其中 M 為分級篩中使用的網目尺寸,在本研究中使用的是230目的砂輪; v 為金剛石在砂輪中的體積分數,本研究中使用的砂輪濃度為100,即 v=0.25 。

根據壓痕斷裂力學以及張承龍等[11-12]的研究,當磨削過程采用脆性斷裂方式去除材料時,由圖2可知,單顆磨粒的材料去除體積V取決于橫向裂紋的長度 CL° 由于 CL 遠小于單顆粒劃過的弧長 L ,因此可以近似看作一個長方體。 CL 可由文獻[13]中的 CL=Cm/7 計算得出。

根據已有文獻[14」,磨屑長度可以表示為動態接觸長度。但杯形砂輪平面磨削與該文獻的外圓加工形式有所不同,因此將磨屑長度計算式修正為

式中, de 為砂輪當量直徑,

根據KALISZER[15]對磨削過程的連續性分析,在整個磨削過程中,材料的去除體積 Vmr 可以被視為所有Nd 的累積效果,則有

Vmr=2CLCh(L1+L2+…+LNd)=2εNdCLChLs (8)式中, ε 為平均路徑系數, ε 與 Nd 成正比; Ls 為最大路徑,此時 θ 為0。

另外,從砂輪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有效時間 Φt 內的材料去除總體積 Vmr 又可以表示為 以及 dw 的乘積:

Vmr=apvwtbw

從磨粒和工件的角度分析所得的材料去除體積,在理論上它們是一種等量關系1,故有以下關系:

apvwtbw=2εNdCLChLs

可以計算出單顆粒法向磨削力 Fn ,如式(11)。由于法向力方向是垂直工件向外,所以所有磨粒產生的力之和就是砂輪磨削時的法向磨削力 Fns L

式中, Kα 為系列常數,由材料本身性質決定,可由式(1)\~式(7)計算得出。

杯形砂輪磨削平面時始終與工件保持相同距離,故無須考慮砂輪旋轉角度與最大未變形厚度的問題。磨削硬脆材料時,中徑裂紋是造成亞表面損傷的主要原因,常用于表征SSD。

BIFANO等指出,磨料滲入深度 hi 大于脆性材料的臨界未變形切屑厚度 hc 時,磨削過程就會出現脆性斷裂。 hc 可以通過材料的彈性模量 E 、硬度 H 和斷裂韌性 Kc 來定量描述,其計算式為

對于杯形砂輪磨削平面的加工方式,磨粒的滲入深度 hi 主要由砂輪磨削深度 ap 決定。因此可以分為3種情況[18],如圖4所示。當 apc 時,材料去除采用韌性方式,此時沒有亞表面損傷;當 ap≈hc 時,材料去除方式為混合模式,既有韌性去除方式又有脆性去除方式;當 ap?hc 時,可忽略韌性去除方式,全部為脆性去除方式。由于亞表面損傷位于已加工表面之下,所以可將其表示為式(13)。在本文中,由式(12)計算為第3種情形,結合式(11)可計算出亞表面損傷深度 Dssp

2 試驗設計

2.1 試驗裝置

在DMC650V型三軸數控加工中心上開展平面磨削試驗,主軸旋轉精度為 0.002mm ,如圖5所示。試驗過程中采用9257B型三向測力儀實時采集磨削力信號,計算機通過數據采集卡輸入接收磨削力,隨后使用Dynoware軟件對其進行過濾、消除零點漂移。在課題組自行研制的磁性復合流體(MagneticCompoundFluid,MCF五軸拋光試驗臺(圖6上開展單點拋光試驗,重復定位精度小于 10μm 。磁流變拋光可以將需要精密成像儀器檢測的裂紋深度轉化為普通金相顯微鏡便可觀察的橫向裂紋,該方法不僅提高了觀察亞表面裂紋的能力,還降低了檢測成本。

圖5平面磨削裝置Fig.5Planargrindingdevice
圖6MCF五軸拋光試驗臺 Fig.6MCFfive-axispolishing testbench

2.2 試驗方案

本文平面工件尺寸為 20mm×30mm×60mm 涂層厚 0.4mm ,涂層材料為 WC-10Co-4Cr ,基體材料為9Cr18。WC-10Co-4Cr材料的基本性能[19]如表1所示。試驗使用 230# 樹脂基金剛石砂輪,具體參數由生產商給出,外徑為 50mm ,內徑為 36mm ,濃度為100% 。工件固定,由杯形砂輪進行橫向磨削,每組磨削前使用金剛石修整筆進行反復修整。

表1WC-10Co-4Cr涂層材料的相關參數Tab.1 RelevantparametersofWC-1oCo-4Crcoatingmaterial

平面磨削試驗的主要磨削參數為砂輪線速度 vs 、磨削深度 ap? 砂輪橫向進給速度 vw 。設計單因素試驗,研究不同磨削參數對亞表面損傷深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響規律。設計試驗參數磨削深度由小到大,進給速度由慢到快,主軸轉速為 1000~3000r/min ,具體平面磨削試驗方案如表2所示。為確保試驗數據的可靠性,每組磨削重復3次并取平均值。由于工件相比砂輪尺寸較小,兩者接觸加工時間過短,每次磨削都會循環10次。

表2平面磨削試驗方案Tab.2Test scheme of the planar grinding

單點拋光試驗中,根據前期實驗室磁性復合流體拋光液的試驗研究成果[20],進行拋光液的配制。考慮到涂層硬度高,故將拋光液中原成分氧化鋁磨粒等量換成 1μm 金剛石磨粒,具體試驗方案如表3所示。為保證試驗數據的可靠性,每個工件在不同位置共拋光3次并取平均值;拋光完成后在超聲波浴中用乙醇清洗研磨樣品 15min ,使用M230-HD228S型金相顯微鏡觀察拋光單點表面形貌,使用TaylorHobson輪廓儀測量該點輪廓并得到亞表面損傷深度數值。

表3單點拋光試驗方案Tab.3Test scheme of the single-point polishing

3試驗結果分析

3.1 SSD深度模型驗證

由于采用的是循環磨削,采集到的磨削力會分為不連續的10段。第一段是全程磨削,故取第一段的磨削力數據進行分析。在 12.5Hz 下進行低通快速傅里葉變換(FastFourierTransformation,FFT)濾波處理,圖7所示為 S1 組的磨削力曲線。選取穩定階段的法向磨削力Fz 作為 Fns ,任取兩組數據,可得出 Nd=-0.00004ε+0.0317。表4所示為預測值與試驗值的對比結果,以相對誤差和絕對誤差來描述磨削力模型的準確性

圖7磨削力曲線 Fig.7 Grinding force curves
表4法向磨削力預測值與試驗值對比Tab.4Comparison between predicted and test values of the normal grinding force

由表4可知,最大相對誤差為 9.10% ,大多數情況下具有較好的預測性能。可見,模型能有效預測磨削力的變化,有助于提高SSD預測模型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圖8為試件經過MCF單點拋光法在顯微鏡400倍率下的顯微圖。由圖8(a)\~圖8(c)可以看出,隨著拋光深度的增加,損傷面積明顯減小。在圖8(d)中,大面積損傷已經基本去除,說明損傷主要集中在相對較淺的亞表面上。當拋光深度達到圖8(f所示數值時,仍然存在一些微小的缺陷無法被徹底去除。結合材料的組成與制備方法可知,這些微小的缺陷是涂層制造過程中產生的氣孔[2,該氣孔主要由涂層噴涂工藝決定,此時可認為亞表面損傷已經完全去除。

圖9為實測值和SSD深度模型預測值的對比圖。由圖9可知,SSD預測值與實際檢測值的變化趨勢有較好的一致性,模型最大相對誤差為 15.8% 。這說明該亞表面損傷計算方法具有一定的準確性與實用價值。預測值相較于實測值整體偏大,與磨削力預測情況類似,主要原因可能是實際參與磨削的顆粒數量比計算值少。對磨粒密度 c 進行計算修整或采用顯微鏡直接觀測每單位面積的磨粒數,可有效減小模型誤差。試驗環境乳化液的噴射也會影響磨削力的采集,可通過調整噴射角度和壓力或使用更高精度的采集卡來減小模型誤差。

圖8MCF單點拋光亞表面損傷顯微圖Fig.8Micrograph ofMCF single-point polishing subsurface damage"
圖9 亞表面損傷預測值與試驗值對比

3.2工藝參數對表面質量影響

為了對磨削加工的工件表面質量進行評價,在實際加工質量檢測環節中,常將平均算術偏差 Ra 作為衡量工件表面粗糙度的指標。使用TaylorHobson表面粗糙度輪廓儀對磨削加工工件的 Ra 進行檢測,進行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具體結果如表5所示。其中 S0 組所示為初始表面粗糙度。

圖10所示為亞表面損傷深度與表面粗糙度-磨削深度的關系。由圖10可知,隨著磨削深度的增加,亞表面損傷深度與表面粗糙度也逐漸增加。這是因為增大的磨削深度直接引起了材料去除體積的增加,進而使磨粒的法向力增大,最終導致亞表面損傷深度的增加。圖11所示為亞表面損傷深度與表面粗糙度-磨削深度的關系。由圖11可知,隨著進給速度的增加,亞表面損傷深度與表面粗糙度也隨之增加。這可以用式(7)來解釋,因為進給速度的增加導致磨粒切削路徑增長,單位時間內去除的體積也增多,最終導致亞表面損傷深度的增加。圖12所示為亞表面損傷深度與表面粗糙度-砂輪線速度的關系。由圖12可知,隨著主軸轉速的增加,亞表面損傷深度與表面粗糙度減小。這是因為隨著主軸轉速的增加,切削時間減少,材料去除體積減小,從而使材料去除所需的磨削力減小,最終降低了亞表面損傷深度。

表5工件表面粗糙度測量結果Tab.5Measurement resultsofworkpiece surface roughnes:
圖10 亞表面損傷深度與表面粗糙度-磨削深度的關系
圖11 亞表面損傷深度與表面粗糙度-砂輪橫向進給速度的關系
圖12 亞表面損傷深度與表面粗糙度-砂輪線速度的關系

在實際加工過程中,通過模型可以預測涂層在磨削過程中可能遭受的損傷程度。在保證一定加工效率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適當減小磨削深度和進給速度、增大主軸轉速來減少亞表面損傷情況,有助于提高涂層性能和壽命。

4結論

通過對杯形砂輪磨削硬質合金WC-10Co-4Cr平面涂層過程中亞表面損傷深度的研究,由單顆粒磨削材料去除理論和壓痕斷裂力學建立了亞表面損傷預測模型,經過單因素試驗和單點拋光試驗的驗證,得出以下結論:

1)基于材料去除理論的磨削力模型在描述磨削力變化規律方面表現出了較高的準確性,最大相對誤差為 9.10% 。這為理解和控制磨削力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2)亞表面損傷模型能夠較好地預測磨削過程中的亞表面損傷深度,其最大相對誤差為 15.8% 。這為磨削工藝的優化和質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3)不同工藝參數對亞表面損傷深度與表面粗糙度有顯著影響。亞表面損傷深度與表面粗糙度隨磨削深度、進給速度的增加而增大,隨主軸轉速的增加而減小。這為工程實踐中的工藝參數選擇提供一定指導。

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優化亞表面損傷模型,以更準確地預測亞表面損傷的形成機制,在實際加工過程中有助于制定合適的磨削策略,改進磨削工藝,減小涂層損傷,提高涂層的性能,延長涂層的壽命。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LI SY,WANG Z,WU YL.Relationship between subsurface damage and surface roughness of optical materials in grinding and lapping processes [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8,205(1/2/3):34-41.

[2]向勇,任杰,白滿社,等.微晶玻璃研磨加工亞表面損傷深度預測 方法及測量[J].中國激光,2014,41(7):214-221. XIANG Yong,REN Jie,BAI Manshe,et al. Prediction method and measurement of the depth of subsurface damage of glass-ceramic by lapping process[J].Chinese Journal ofLasers,2014,41(7):214- 221.(In Chinese)

[3]閆艷燕,馬千里,張亞飛,等.縱扭超聲輔助磨削氮化硅亞表面損 傷及其試驗研究[J].表面技術,2023,52(2):55-66. YANYanyan,MAQianli,ZHANG Yafei,etal.Experimental subsurface damage and experiment of silicon nitride by longitudinal torsion ultrasonic assisted grinding[J]. Surface Technology,2023, 52(2):55-66.(In Chinese)

[4]KLOCKE F,WIRTZ C,MUELLER S,et al. Analysis of the material behavior of cemented carbides(WC-Co) in grinding by single grain cutting tests[J]. Procedia CIRP,2016,46:209-213.

[5]ZHANG Q L,SUET T,ZHAO Q L,et al. Surface damage mechanism of WC/Co and RB-SiC/Si composites under high spindle speed grinding(HSSG)[J].Materials amp; Design,2016 (92):378-386.

[6]常樂怡,馬竇琴,王文焱,等.WC粒度對WC-10Co-4Cr復合粉末 特性及其涂層性能的影響[J].材料熱處理學報,2022,43(4): 136-145. CHANG Leyi,MA Douqin,WANGWenyan,et al.Effect of WC particle size on properties of WC-10Co-4Cr composite powder and coating properties[J].Transactions ofMaterials and Heat Treatment,2022,43(4):136-145.(In Chinese)

[7]LAWNBR,EVANS A G,MARSHALLD B.Elastic/plastic indentation damage in ceramics:the median/radial crack system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1980,63(9/10): 574-581.

[8]LAMBROPOULOS JC,JACOBS S D,RUCKMAN J. Material removal mechanisms from grinding to polishing[J].Ceramics Transactions,1999,102:113-128.

[9]MAHMOUD T,TAMAKI J,YAN J.Three-dimensional shape modeling of diamond abrasive grains measured by scanning laser micro-scope[J].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2003(238/239): 131-136.

[10]XU H H K,JAHANMIR S,IVES L K. Effect of grinding on strength of tetragonal zirconia and zirconia-toughened alumina [J].Mach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1(1):49-66.

[11]張承龍,馮平法,吳志軍,等.旋轉超聲鉆削的切削力數學模型 及試驗研究[J].機械工程學報,2011,47(15):149-155. ZHANGChenglong,FENGPingfa,WUZhijun,etal.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for cutting force in rotary ultrasonic drilling[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1, 47(15):149-155.(InChinese)

[12]WANG C,CHEN J,FANG Q,et al.Study on brittle material removal inthe grindingprocessutilizing theoretical analysis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16,87(9/10/11/12):2603-2614.

[13]ARIF M,RAHMAN M,WONG Y S.Analytical model to determine the critical feed per edge forductile-brittle transition in milling process of brittle materia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ToolsandManufacture,2011,51(3):170-181.

[14] CHENX,ROWE WB,ALLANSON DR,et al. A grinding power model for selection of dressing and grinding conditions[J]. Journal of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99,121(4): 632-637.

[15]KALISZER H. Grinding technology: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machiningwith abrasi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Machine ToolsandManufature,1991,31(3):435-436.

[16]全俊奎.單顆粒磨削過程磨削力及亞表面損傷的理論與仿真研 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8:10-14. QUAN Junkui. Study on grinding force and subsurface damage in single abrasive particle grinding process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D].Changsha:Hunan University,2018:10-14. (In Chinese)

[17]BIFANO TG,DOWTA,SCATTERGOODR O.Ductile-regime grinding:a new technology for machiningbrittle materials[J].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91,113(2): 184-189.

[18]GU X S,ZHAO QL,WANG H,et al. Fundamental study on damage-freemachiningofsapphire:revealingdamage mechanisms via combining elasticstress fields and crystallographic structure[J].Ceramics International,2019,45(16): 20684-20696.

[19]DEMIDOVANV,WUXJ,LIUR.A fracture toughnessmodel for britle coating on ductile substrate under indentation loading [J].EngineeringFractureMechanics,2012,82:17-28.

[20]高睿,姜晨,嚴廣和,等.光學玻璃亞表面損傷深度預測及實驗 研究[J].光學儀器,2019,41(5):53-58. GAORui,JIANG Chen,YANGuanghe,etal. Prediction mode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subsurface damage of optical glass[J]. Optical Instruments,2019,41(5):53-58.(InChinese)

[21]吳威.機器人輔助氣囊拋光難加工材料的去除特性研究[D].廈 門:廈門理工學院,2023:50-53. WUWei. Study on remov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icult machining materialswith bonnet polishing by robot-assisted[D].Xiamen: Xiamen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23:50-53.(InChinese)

Abstract:Thesubsurface damage depth of grinding WC-10Co-4Crcoating withacup whel was investigated inan efort toadressteisuethatthesubsurfacedamage willcausethecoating'sperformance todeteriorate.Thetheoreticalformulaof single particlegrinding forcewasobtained basedontheprinciplesof indentation fracture mechanicsand grindingmaterial removal theory.Atheoretical subsurfacedamagedepth prediction modelwas developed basedonthecupwheel’s surface grinding properties.The design ofthe singlefactor surface grinding test andthe singlepoint polishing test was toconfirm the model'saccuracy.Analysis was doneon howvarious grinding parametersafectedtheworkpiece’ssurfaceroughnesand depthofsubsurfacedamage.Themaximum relative erroris 15.8% ,andthepredictedsubsurfacedamagedepth agreeswith themeasuredvalue,according to theresults.Surface roughness and subsurfacedamage depth risewith feed speedand grindingdepth,butfallwithspindlespeed.Thestudyhassometheoreticalsignificancefordirecting theprocess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cup wheel grinding ofWC-1oCo-4Cr coatings.

Keywords:Cup wheel; Hardallycoating;Single factor test;Single point polishing test; Subsurfacedamagedepth Corresponding author: JIANG Chen,E-mail: jc_bati@163.com Fund:Yangtze River Delt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munity Joint Research Project 2022(CSJGG130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echanical Systems and Vibration Project (MSV202315) Received: 2023-11-06 Revised: 2023-12-19

猜你喜歡
粗糙度涂層深度
涂層負泊松比紗線的制備及性能表征
桐油-海藻酸鈣自修復涂層的制備及性能研究
納米涂層在建筑外立面防水抗滲中的應用研究
佛山陶瓷(2025年7期)2025-08-15 00:00:00
400℃高周疲勞下TC17超聲沖擊強化表面狀態演化規律研究
添加劑及工藝條件對鋰離子電池用電解銅箔性能的影響研究
太赫茲行波管質量控制要求研究
標準科學(2025年13期)2025-08-03 00:00:00
電火花沉積鐵硼合金涂層的組織與性能研究
尺寸和粗糙度對7085鋁合金疲勞性能影響研究
機械強度(2025年7期)2025-07-28 00:00:00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觀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99re免费视频|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精品福利视频网|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热久久国产|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国内精品免费|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国产男人天堂| 亚洲午夜片| 欧美色99|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a亚洲天堂|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久久久久久久97|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操夜夜爽|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99re精彩视频| 欧美色视频在线|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91青青视频| 色135综合网| 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婷婷综合亚洲|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18|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亚洲人成网18禁|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图区|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在线色综合|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国产拍在线|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青青草欧美|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高清码无在线看|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欧美中文一区|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午夜三级在线|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午夜爽爽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日韩黄色在线|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欧美色图第一页| 国产精品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