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的新命題,是時代所趨、實踐所需、現實所指。這一理論創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鮮活實踐相結合,在多維矛盾疊加的復雜局面中破解社會主要矛盾難題。推動“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要堅持原則性、把握整體性、注重協調性,使國家治理更好回應人民需求,更好促進社會制度完善,更好助力社會發展。
[關鍵詞] 國家治理;" 社會發展;" 社會矛盾;" 生產關系
[中圖分類號] D61; D630"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5)07-0021-04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在以往“兩對關系”“兩個相適應”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社會發展實踐,創造性提出“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的新論斷。這一新論斷是中國共產黨人深刻洞察、正確掌握、創造性運用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智慧結晶。在理論維度,豐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說的新論域,與時俱進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理論,為黨的理論創新提供了空間;在實踐維度,為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保障,彰顯了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新方略。
“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的時代語境
時代性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鮮明特征,提出“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正是時代所趨、實踐所需、現實所指。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語境。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深刻考驗著各國的治理能力。國際政治局勢波譎云詭、國際安全局勢復雜嚴峻、國際金融變局加速演進、主權國家內部社會矛盾叢生,全球發展局勢存在著種種不確定的潛在風險,對全球治理體系發出時代挑戰。中國在發展過程中不僅面臨著全球發展不確定因素的挑戰,更要面對部分資本主義國家價值觀念上的裹挾、意識形態上的滲透、經濟發展上的阻礙。然而在當今時代不存在與世隔絕的發展“桃花源”,科學認識、準確把握、正確應對世界大勢,成為國家治理的新目標和新要求。中國要以正確的治理方向和智慧的治理能力,實現“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有效將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以應對復雜多變、充滿挑戰的世界局勢。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語境。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創新性發展范式。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國家治理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構成,要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相協調,國家治理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動地反映并引導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使之相互適配。中國式現代化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設計,既釋放市場活力又防范資本無序擴張,實現了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有力治理和有序發展的辯證統一,呈現出國家治理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多維協同的發展樣態。“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同頻共振,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持續動力。有效的國家治理能夠協調各群體間不同的利益關系,為社會發展尋求最大公約數,形成一股強大的現代化建設推動力量。除此之外,還能夠不斷完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形成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制度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保駕護航。
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現實語境。“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是對人民期盼的時代回應。當前,人民需求集中體現為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這種期待是具體的,是普遍性要求和特殊性期待的統一。民族獨立、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是人類對社會生活的共同追求,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民作為具體的、現實的人有其特殊性的追求。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推進,我國人民的需求結構發生質的飛躍,從“有沒有”開始轉向“好不好”“優不優”。人民需要更優質的民生保障、更豐富的文化供給、更美麗的生態環境、更公平的社會環境等。對此,國家勢必要以更卓越的治理能力作出積極回應。是否能夠及時回應人民需求、是否能夠通過治理能力的提升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的獲得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治理實踐的價值準則和判斷依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推動“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的驅動器,服務人民、造福人民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升的根本動力源泉。
“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的治理范式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社會進入轉型期,日益顯現的社會矛盾使發展的不確定性積聚攀升,“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成為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由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導致的,究其根本是社會基本矛盾在當代中國的特殊性體現。
社會矛盾形態多樣。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呈現發展性訴求與結構性制約深度交織、復雜化表征與多元化樣態交錯共生的特征。首先,社會矛盾的形態多樣集中體現在基本民生領域。高校畢業生、城鎮困難人員等群體就業仍面臨壓力;教育規模、教育質量、教育資源的分布等存在短板;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資源分布不均等。其次,社會矛盾的復雜多元使現代化建設面臨挑戰。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有待提升;文化產品供給無法滿足人民高質量的精神文化需求;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等。總體來說,這些矛盾反映出當前我國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還存在不相適應的結構張力。面對多維矛盾疊加,國家治理要立足社會矛盾焦點和社會發展痛點,聚焦人民的現實社會生活提升治理水平。
社會基本矛盾邏輯演進。探尋形態多樣的社會矛盾的謎底應當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兩對關系”的運動發展中去把握。首先,社會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遵循歷史必然性。馬克思強調:“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生產力作為經濟生活中最根本、最活躍的因素,觸發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運動,帶來全部生產關系總和的經濟基礎的變動,進而引發上層建筑的變革,在新的發展水平上形成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的新一輪動態平衡,進而為生產力的進一步活躍發展開辟空間。“兩對關系”的矛盾運動展開方式遵循社會形態演進的歷史必然性,構成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就在這樣周而復始的運動中不斷發展,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不斷演進。其次,社會基本矛盾呈現動態演化的復雜性。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具有永恒性和階段性,既處在永久的運動中又會階段性出現適應期,兩者不是同時同步的相協調。現階段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的快速躍升和現代化建設的逐步推進,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調整適應正在經歷變革,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的動態適應在“兩對關系”中起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物質生產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但上層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有著作用和反作用的現實過程,并不是單線式的簡單決定和被決定邏輯。”通過推動“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完善制度安排、體制架構,調整上層建筑,從而激發生產關系的變革,刺激經濟發展,最終促進生產力的提升。因此,要在“兩對矛盾”中辯證地看待“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不能機械地理解為“決定和被決定”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動態復雜性,深刻理解“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的邏輯前提。
社會主要矛盾內涵轉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體現在區域間不平衡、城鄉間不平衡、供需間不平衡、產業發展不平衡等;不充分體現在生產力發展不充分、創新驅動不充分、資源利用不充分等。只有結合時代特征精準把握社會基本矛盾,才能對多維復雜的社會矛盾抽絲剝繭。現代社會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有機體,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規定著社會矛盾體系中其他矛盾的演化,決定著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反映了社會發展中的新問題,對于這一問題,必須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從國家治理上、從體制機制上推動解決。因此,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現狀,正確認識并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法治治理框架、強化制度有效供給的多維聯動中,形成“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的發展新范式。
“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的實踐智慧
面對世界格局動蕩、技術革命挑戰、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要在推動“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過程中堅持原則性、把握整體性、注重協調性,以回應社會之需。
堅持原則性。一是堅持黨的領導。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把握歷史發展機遇、取得偉大建設成就、引領新時代發展的最根本原因。中國共產黨必須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協調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集中發展資源、凝聚廣泛共識、匯集建設力量,推動“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國家治理中要將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轉化為制度創新的動力目標,使治理效能的提升始終體現民意需求、表達民心所向、傳遞民生溫度。三是堅持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要呼應人民對公平正義的要求。我們要在不斷夯實共同富裕物質基礎的同時,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決防止兩極分化,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把握整體性。作為內在統一的整體,“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應以系統觀念為引領,使“三對關系”全方位協同聯動、整體性協同推進。一是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調整生產關系有利于解決科技創新中的瓶頸問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產業升級難題等,使先進生產要素突破藩籬,不斷形成先進的生產力,從而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和制度調適空間。二是推動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馬克思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適應描述為“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新時代這種相互促進、相互聯系的關系日益緊密,相適應的協調度越高意味著社會發展的質量越高。我國提出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絕不僅僅是簡單追求生產率的提高,更要求發展方式、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深刻轉變,要將重點聚焦在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上,不斷優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實現國家治理質量和社會發展相互促進、相互助力的良性循環。
注重協調性。國家治理要以協調理念為指引,以治理能力建設為支撐,全面協調重大關系、重點協調關鍵領域。通過全面協調區域發展、統籌推進城鄉發展,合理協調人與自然發展、充分重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及時協調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均衡要素配置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維度,推進治理效能的提升。在系統把握“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做到整體謀劃,系統布局,協同發力。
(本文是202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世界觀研究”〈項目編號:24amp;ZD02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中國式現代化‘六觀’之世界觀研究”〈項目編號:N25ZLL00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3]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簡介:田鵬穎,內蒙古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嘉瑜,內蒙古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 王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