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西安煤礦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煤機公司”)工會干事的引導下,筆者走進機加一分公司,一臺長10米、高3米的落地式數控鏜銑加工中心映入眼簾。三秦工匠、數控鏜銑工栗文岳正站在兩平方米左右的操作間,指尖在操作面板上敲出規律的節奏。
誰能想到,這個玩轉高端設備的“技術大拿”,18年前還只是個連英文操作界面都看不懂的學徒工。從技校生到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栗文岳總說自己是“笨鳥先飛”,可這一飛,就“飛”出了微米級的精度人生。
2007年剛進廠時,栗文岳站在進口機床前直犯怵。編程要用高數,界面全是英文,書本知識到了車間根本“水土不服”。
他白天在車間記錄機床參數,只要遇到困難,就利用午飯時間請教技術員。下班后扎進夜校課堂,對著高數課本推導坐標計算,英文操作手冊被翻得卷邊……5年時間,他用“笨辦法”啃下數控技術專業全部課程。
機會總是留給下苦功夫的人。2008年,公司選拔數控班學員去沈陽培訓,栗文岳憑借車間里攢下的“硬本事”成功入選。
如今,他最早推行使用的“小吃刀、大走刀、輕切快跑”加工策略,在車間里廣泛傳播。更厲害的是,他光聽機床聲音、看鐵屑顏色,就能判斷切削量和刀具磨損程度。
器物有行,匠心無界。對于栗文岳來說,他所在的工作崗位更重實踐,在專業的不斷精進與突破中,他演繹了“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藝,達到精益求精的工藝追求。
“創新并不神秘,就是把遇到的困難解決。”栗文岳說。
數控鏜銑機床找正耗時長,他就天天泡在機床邊“死磕”。查資料、套公式,試了上百次都不行。直到有天偶然翻到一篇數學論文,發現一組數學公式,便把公式套進編程里,硬是琢磨出“快速找正法”,這種方法能使普通四軸數控鏜銑機床在找正方面媲美高端加工中心,找正時間從20分鐘縮短到5分鐘,效率直接翻倍。
在公司自主研發的世界首臺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機大型殼體加工中,有多處深長孔加工需要用到首次接觸的槍鉆,而普通鉆頭最多只能鉆長徑比5~10倍的深長油孔加工。于是他與工藝人員一起分析加工難點,調整槍鉆刃磨角度,優化切削參數,終于啃下這塊“硬骨頭”。
現在說起這事,他還打趣:“那段時間,做夢都在調參數!”
截至目前,栗文岳完成42項技術革新,形成先進操作法7項,獲得國家專利2項,發表論文2篇。他參與的創新項目《一種國產化替代導向滑靴喇叭口的通用加工方法》《螺旋耳朵飛面法》分別榮獲全國機械冶金建材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二等獎和三等獎。
在數控班組成立后,新產品多、老程序不管用,夜班沒技術員時,總有人抱著程序找人幫忙。“來,我試試。”栗文岳說。
就這樣,一次、兩次幫助同事解決問題,栗文岳也在車間里成了“明星”。“教別人就是在提升自己。”他說,“你有一個想法,我有一個想法,兩個想法融合會達到‘1+1>2’的效果。”
在工作中,栗文岳經常把自己研究出的小絕技或者小竅門分享在分公司工作群,與大家一同探討,他將自己掌握的方法傳授給新員工,也使“學生”們不由得豎起大拇指。
“我遇到了好師傅,現在我帶徒弟時,也會想到師傅的言傳身教。”栗文岳說。
“戴上這‘工匠’的帽子,咱就得鉚足勁兒往前沖,機床不停,學習進步的腳步也絕不能停!”栗文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