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的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在朝堂上震怒,下令對刑部主事茹太素施以杖刑。一名飽讀詩書的朝臣,當著眾多同僚的面去衣受杖,著實既傷面子,又傷“里子”。
茹太素因何觸怒“龍顏”?《明太祖文集》記載:茹太素上奏折說5件事,寫了17000字!差不多是一個明代話本的容量。這是奏事,還是寫劇本?
好在朱元璋還算勤政,在第二天晚上,接著聽完奏折后得出結論:提的5條建議有4條可采納,但500字足矣!剩下的16500字,大多是廢話。
明朝初年,官員上書言事繁復冗長,漸成風氣。奏疏常常堆砌辭藻、引經據典,看似厚重,實則空泛無物。朱元璋對此不勝其煩,下詔整飭。但3年之后,茹太素依然我行我素,挨這頓板子,真不算虧。
明明三兩句話能說清楚的事,非要層層套疊、穿靴戴帽;明明不發文不開會就能布置的工作,非要發文開會,甚至發長文開長會。這種只重形式、不重內容,只重痕跡、不重實效的文牘主義,是危害極大的形式主義。
公文的價值不在于篇幅長短,而在于能否精準傳遞信息;會議的作用也不在于領導講多少話,而在于工作安排是否周密可行。克服文牘主義,促進文風、會風向實戒虛,是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必然要求。要立規矩、劃紅線,一旦越界,紀律的板子也要打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