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美成功開展海基末段高超聲速防御模擬試驗,模擬發射“標準”-6 IB導彈與高超聲速靶彈交戰;4月,美英兩國宣布完成為期六周的高超聲速推進系統試驗,為聯合開發遠程高超聲速巡航導彈奠定技術基礎。近年來,美國不斷加大高超聲速攻防領域的資金投入和技術研究力度,全力推進能力建設進程,旨在按計劃于2030年實現打擊能力、2035年達成防御能力。
戰略定位上,美國將發展高超聲速武器作為國防部現代化優先事項之一。2019年2月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后,便著手調整力量與資源分配,加速推進高超聲速武器的發展進程。在項目布局方面,采取型號研制與預研工作同步開展的模式,先讓在役導彈與成熟的彈頭設計進行對接,以實現最快速度的定型;與此同時,加大科技攻關力度,致力于攻克先進的更高超聲速技術。在型號研制上,強調體系化推進,優先部署高超聲速助推滑翔導彈,隨后再發展吸氣式高超聲速巡航導彈。為了盡快縮小與俄羅斯在高超聲速武器領域的差距,美國陸海空三軍均已全面展開高超聲速武器項目的研究工作。
作戰運用上,先期發展區域快速打擊作戰能力,后期形成高超聲速全球打擊能力。美國重點發展非洲際常規高超聲速武器,區域快速打擊類武器將有望先期形成作戰能力。美陸軍計劃在2025年10月之前開始在日本部署陸基遠程高超聲速武器,并計劃2026年在德國部署該型導彈,該型導彈的部署將使美國具備區域高超聲速精確打擊能力。未來,不排除美國使用“核+高超”全球打擊系統,結合彈道導彈防御系統,謀求壟斷性戰略優勢。
建設模式上,美國陸海空三軍協調推進高超聲速武器研制,預計2028年高超聲速導彈總體規模為百枚量級。空射快速響應武器(AGM-183A)、遠程高超聲速武器(LRHW)、常規快速打擊武器(IR-CPS)分別為美空軍、陸軍和海軍第一代空基、陸基、海基高超聲速導彈。美空軍目前在研的高超聲速攻擊巡航導彈(HACM)計劃于2024年10月至2027年3月進行13次飛行試驗;陸軍2024年7月進行遠程高超聲速武器完整全程端到端飛行測試,計劃2025年7~9月形成初始作戰能力;美海軍目前在研的高超聲速空射進攻型反水面艦艇導彈(HALO)于2024年1月前完成原型技術審查,計劃在2029財年之前形成初始作戰能力,美海軍還計劃在“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與“弗吉尼亞級”潛艇部署常規快速打擊武器。當前,美陸海空三軍已共同發力,并采取模擬訓練裝備先行交付、作戰部隊與武器裝備同步提升等非常規方式加速實戰能力生成,以利用高超聲速武器進一步提升在西太平洋作戰打擊能力。
戰略定位上,美國將應對高超聲速武器作為導彈防御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2022年10月,美國防部發布《導彈防御評估》報告,強調美國將繼續發展針對高超聲速導彈威脅的主被動防御能力,開發持久、彈性的傳感器網絡。隨著美俄兩國高超聲速武器發展進程加速,以及在俄烏沖突中的實戰運用,高超聲速武器防御已在美國導彈防御體系中占據愈加重要的地位。
作戰運用上,美國加速構建高超聲速分層防御體系。美導彈防御局經過前期探索,確定以動能攔截為主、以定向能等殺傷手段為輔的高超聲速分層防御策略,當前采取傳感器和攔截武器協同發展的思路,重點發展天基傳感器和助推滑翔攔截武器。美軍分步擴展滑翔段/巡航段攔截作戰能力,加速滑翔段攔截彈(GPI)等裝備研發,以宙斯盾艦為搭載平臺,強化在滑翔段/巡航段對高超聲速目標的殺傷,謀求構建“海基滑翔段攔截+末段攔截”的高超聲速分層防御體系,實現對高超聲速武器的分層多次攔截。
美軍將建成高超聲速分層防御體系,填補其高超聲速防御能力空白。2024年5月,美國防部與日本防衛省簽訂協議合作開發滑翔段攔截彈,預計2032年實現完全作戰能力。導彈防御局于2018年開始研發“高超聲速與彈道跟蹤太空傳感器”(HBTSS),該系統可提供探測和跟蹤高超聲速導彈、彈道導彈的能力,為攔截武器交戰提供低延遲的火控級跟蹤數據。2024年6月,導彈防御局首次成功使用“高超聲速與彈道跟蹤太空傳感器”記錄了其高超聲速試驗臺飛行試驗的畫面和數據。“標準”-6 IB導彈計劃在2026財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預計2027年,美將部署30枚“標準”-6 IB導彈。
建設模式上,美國充分立足現有導彈防御體系發展高超聲速防御能力。一是通過改進、整合現有地基雷達,研發和部署新型地基雷達,在目前天基紅外系統基礎上,重點發展下一代過頂持續紅外、擴散型作戰太空架構、高超聲速與彈道導彈跟蹤傳感器等新裝備,用以跟蹤和識別高超聲速目標,并具備提供火控級數據精度能力。二是對現有裝備進行適應性改進以擴展其高超聲速防御能力,包括“標準”-6導彈改進、“愛國者”-3導彈改進、薩德系統改進。三是持續集成導彈防御資源,強化傳感器、攔截器與通信單元互聯互通,強化高超聲速防御指揮控制通信系統建設,同步整合陸軍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系統和海軍宙斯盾指控系統,使傳感器與發射武器保持實時通信,縮短導彈防御指控流程,提升高超聲速防御能力。
美軍正加速搭建天基低軌預警探測體系,為構建更具彈性的高超聲速防御殺傷鏈奠定基礎。天基低軌預警探測體系融入高超聲速防御體系,將彌補美防空反導體系在探測跟蹤高超聲速導彈的能力不足。高軌導彈預警衛星只能提供早期預警信息,預測大致的打擊點,無法為攔截彈提供火控級數據,必須依靠陸/海基雷達;而陸/海基雷達由于受地球曲率遮擋的影響,難以對高超聲速導彈進行遠距離探測跟蹤,有效探測距離受限。天基低軌衛星由于不受部署位置的限制,對來襲導彈威脅可以進行全程跟蹤,并能直接為攔截彈提供火控級數據。采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部署方式,天基低軌衛星的生存能力也優于陸基雷達,未來將是美高超聲速防御預警探測體系主力軍,成為高超聲速防御殺傷鏈不可或缺的部分。
美高超聲速進攻武器的部署將進一步提高美軍的精確打擊能力,使得美國對潛在對手的威懾手段更加多元化。發射平臺上,美軍研發的高超聲速武器包括陸基、潛射/海基和機載。美高超聲速進攻武器的部署將為美軍打擊潛在對手提供更多突防手段和更強的突防能力。遠程高超聲速武器和常規快速打擊高超聲速武器是美國在退出《中導條約》后發展的中遠程高超聲速彈道導彈,將彌補美軍在新一代中遠程彈道導彈領域里的裝備空白,提高美軍中遠程精確打擊能力。AGM-183A高超聲速武器具備尺寸小、成本低的特點,具有成本優勢和大規模運用潛力。高超聲速空射進攻型反水面艦艇導彈采用多發射平臺設計,將提高美海軍在瀕海水域和反介入/區域拒止環境中的作戰能力。
美國的高超聲速武器將充當“先鋒”,率先發起攻擊,隨后常規作戰力量再跟進介入。高超聲速武器具備飛行速度快、突破能力強的優勢,美軍既可以選擇運用空射高超聲速武器對關鍵城市展開攻擊,也可以憑借潛射高超聲速導彈打擊對方境內的關鍵目標,從而對重點城市形成雙重打擊態勢。作為美國攻擊體系的“先頭部隊”,高超聲速武器能夠通過大規模打擊、深度穿透等方式,實施戰略斬首行動、接觸核武裝力量,破壞對手的體系關鍵節點,為常規武器的后續進攻開辟出“通道”。
美國在不斷加強高超聲速武器建設的同時,借助高超聲速技術加強對高超聲速防御裝備及防御體系的建設,已在高超聲速武器防御攔截技術、預警探測技術和網絡化指揮控制技術等方面開展了先期概念研究和技術探索。初步研判,2030年后,美國高超聲速進攻技術以及高超聲速武器防御攔截技術將發展成熟并實戰部署。由于高超聲速武器的速度優勢、難以攔截的特點和強大的打擊能力,未來針對高超聲速武器的防御將對軍事行動、地區安全穩定乃至世界戰略平衡產生重要影響。
責任編輯:張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