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線木偶戲是我國技藝紛繁、門類眾多的木偶戲中的一種,古稱“懸絲傀儡”,又稱“懸絲木偶”“線戲”。它的起源很早,在唐末五代時已廣泛流行于閩南地區,并且隨著當地商業經濟的繁榮而不斷興盛。到清代時,提線木偶戲已成為閩南地區尤其是泉州地區的標志性民俗活動。清人筆記《晉水常談錄》中就記載:“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2006年,泉州提線木偶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相關項目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近年來,泉州提線木偶戲已成為游客熱衷觀看“打卡”的“網紅”項目之一。
作為一種表演藝術,泉州提線木偶戲展現了精美的木偶制作工藝和高超的操偶技術。其木偶主要由木偶頭與軀干組合而成,軀干外部根據角色的形象性格著戲裝、戴頭盔、安鞋履。偶身上設有至少十六條提線,可表演行踏、跪坐、顛跌等復雜動作。除此之外,泉州提線木偶戲的表演里還涵蓋其他多種藝術門類,例如閩南地區的民間音樂。在我國各類木偶戲中,泉州提線木偶是唯一擁有自己劇種音樂 “傀儡調”的戲種。“傀儡調有著豐富的曲牌唱腔,配樂則以嗩吶為主還保留了“壓腳鼓”等傳統的樂器,整體風格剛健質樸、粗獷高亢,節奏明快活潑,俗稱“嘉禮調”。
木偶戲的起源
中國的木偶戲藝術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有研究者認為,木偶戲在西周時期已經產生。《列子·湯問》中就有一則關于木偶表演的故事。周穆王西巡時,曾遇到一個名叫偃師的工匠。偃師所造“倡者”能歌善舞,表演起來“千變萬化,惟意所適”,與真人一般無二。這個“倡者”雖由皮革、木頭、膠漆、顏料等材料組成,但內部五臟俱全,外面的筋骨、關節、皮毛、牙齒也應有盡有。這則故事雖然帶有一定的奇幻色彩,但似乎也可以作為木偶戲起源的一個側面印證。

更為普遍的觀點是,木偶戲“源于漢,興于唐”。持此觀點者認為,木偶的前身是用于殉葬的“俑”,可以追溯至商代。大約在西漢時期,木偶有了簡單的機關和關節,并且轉變為具有娛樂功能的表演道具。晉人干寶《搜神記》記載:“漢時,京師賓婚嘉會,皆作魁櫑。”到了唐代,木偶戲愈發興盛。唐人杜佑在《通典》中對木偶戲做過一番考證:“窟礧子,亦曰魁礧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樂也,漢末始用之于嘉會。”到宋代,木偶戲已經基本發展成熟,常見的有杖頭傀儡、懸絲傀儡、肉傀儡、藥發傀儡、水傀儡五種。泉州提線木偶戲就是懸絲傀儡的一種。
獨特的工藝與技藝
木偶頭雕刻工藝
“刻木為偶,以偶作戲”,木偶是木偶戲表演的載體。泉州木偶頭雕刻工藝,賦予沒有生命的木偶以生動的面部形象和鮮明的角色特征,成就了其非凡的藝術魅力。2008年,泉州的江加走木偶頭雕刻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泉州木偶頭雕刻大致有以下六道工序。
第一步:選材
選取纖維細膩的香樟木根,鋸成體積略大于木偶頭的長方體。

第二步:開肝、定形
按準備雕刻的造型大小削減木料形成一個粗略的頭部外輪廓。定出眉眼,鼻、口,耳,形成木偶頭的雛形。
第三步:細刻、魔光
抓住不同角色的特征,刻出臉部細節。
細刻完畢后,用砂紙打磨拋光,磨去刀痕鑿垢。

第四步:補隙、裱紙和刷泥
用黏土充塞填平間隙和裂縫,然后裱上一層棉紙或薄綢,防止木偶頭破裂。貼紙陰干后逐次加蓋粉土,重復十余遍。


第五步:粉彩、蓋蠟和橋頭
先進行彩繪和上蠟,再將縫制整齊的真人頭發或其他材料制作的頭發安到木偶頭上提前留出的發孔里,隨后梳好發髻。至此,木偶頭制作完成
傳統基本線位和線規
歷經千年傳承,泉州提線木偶戲形成了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線功夫。泉州提線木偶的線位數量位居全國同類木偶之冠,有基本線位16個,也就是說每個木偶至少由16條懸絲控制,復雜的甚至會達到30條以上。與此相得益彰的是,在布局上,泉州提線木偶的線位照應到了每個重要的關節部位,且格外強調木偶四肢的表現力。這些特點使得泉州提線木偶在表演時能呈現出更加生動傳神的身段造型和活動姿態,令人嘆為觀止。

與數量眾多、布局精巧的線位相對應的是復雜的線規,即操弄木偶的技術手段。泉州提線木偶的全套傳統基本線規共有30多個科目,分為步態、禮儀、心態、打斗四種類型。在此基礎上,還有梳線、勾線、理線、夾線、松線、壓線、挑線、提線等變化多端的手指技巧。眾多懸絲在木偶師精湛的操弄技巧下靈活起舞,使得木偶的動作豐富、生動、靈活,極富表現力。
非遺傳承人手記
洪金雕:“90后”非遺傳承人的“千里走單騎

1991年,洪金雕出生在福建泉州,初中時,他報了一個“南音”(閩南地區的傳統音樂)興趣班,一年后被老師推薦去泉州藝校學習。進入藝校后不久,他被木偶戲吸引,轉入提線木偶班,就此與木偶戲結緣。
在藝校的五年零三個月里,洪金雕日復一日地練習“唱”“念”“線”三門基本功,生活十分枯燥,但在他看來,想把一件事做好,吃苦是必不可少的過程。期間,洪金雕拜入提線木偶表演大師林文榮門下,并成為為數不多堅持下來的學生。
林文榮是國際木偶大師黃奕缺的得意門生,洪金雕跟著林文榮學習傳統劇目的表演,也學木偶裝的制作。此外,他還跟著繡坊的老繡娘學會了木偶戲戲服的刺繡,又自學了木偶頭雕刻。木偶界能做會演的全才并不多見,洪金雕就是其中之一。
那幾年,洪金雕寒暑假都住在師父家,吃穿用度都是林文榮來解決。對洪金雕而言,林文榮既是嚴師,又如慈父。他時常跟著林文榮下鄉演出,幫師父提箱子、端茶倒水。師父表演時,他就在旁邊靜靜地看,默默地學。有時候看著師父在臺上表演,洪金雕發自內心地想上臺,但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能力還不足。洪金雕相信所謂的“天賦”都來自熱愛與汗水,他總是自己一個人琢磨、研究和練習,有時連晚上睡覺,都會夢到哪個木偶該擺在哪個位置,該講什么臺詞,該演什么內容。當師父終于把一個節目完完整整地交到他手上的那一刻,洪金雕心中生出一股強烈的榮譽感。
從藝校畢業后,洪金雕去廈門繼續學習。在此期間,他又接觸到布袋木偶、杖頭木偶等不同種類的木偶戲。后來,他任職于泉州木偶劇團。在參加團里大戲《火焰山》的演出期間,他每天很早就來到劇場,把所有木偶的提線一一拆開來看,記下所有構造后將木偶復位,回去再嘗試復制。幾臺大戲演下來,他前后拆過看過的木偶有將近100個,這讓他對提線木偶的制作有了更深的體悟。
2018年,洪金雕辭去體制內工作,從家鄉泉州出發,騎著自行車,沿著中國的海岸線一路南下,隨身的家當僅有兩萬塊錢和幾尊提線木偶。從福建到廣東,凡是洪金雕所到之處,他都會找一個兒童福利院或孤兒院,給孩子們無償表演木偶戲在他的小觀眾中,有的孩子有狂躁傾向,但看表演時就能夠安靜下來,聚精會神地看完整場,有些孩子患有孤獨癥,卻會在演出結束時與洪金雕手中的木偶靜靜地擁抱。這些場景讓洪金雕難以忘懷。就這樣且行且停地走了一個多月,洪金雕到達了深圳。在南山戲劇節上,他與深圳荔枝青年劇團的負責人劉子源相識,決定與他共同創業。不久,深圳木偶劇團成立,洪金雕成為這個新生劇團的藝術總監。
2023年,洪金雕推出了劇團代表作——木偶獨角話劇《千里走單騎》。該劇以關羽“千里走單騎”的故事為主線,巧妙地融合了洪金雕自己20余年學藝、從藝、傳藝的人生經歷,同時結合了現代話劇的元素。在這出戲中,提線木偶戲的經典劇目《祥獅獻瑞》《小沙彌》《猴趣》《鐘馗醉酒》一一登場,提線木偶、布袋木偶、杖頭木偶等多個種類共二十多尊木偶輪番出場,中國木偶戲的藝術魅力在這方寸舞臺的一個小時之中得到充分展現。《千里走單騎》在北京鼓樓西劇場“獨角短劇競賽單元”摘得桂冠,在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收獲眾多國際嘉賓的贊嘆,又在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上大放光彩。這不僅是關云長的“千里”,也是洪金雕的“千里”,更是木偶戲的“千里” 福
洪金雕認為,自己的人生之路可以概括為“入格、守格、破格與創格”“入格”是從進入藝校開始,一步步走進木偶戲的世界;“守格”是跟著師父演傳統戲,堅守傳統木偶戲藝術;“破格”是打破傳統木偶戲演員一生只從事一類木偶戲研究和演出的從藝路徑,廣泛學習布袋木偶、杖頭木偶等多個種類的木偶戲;“創格”是在系統掌握傳統木偶戲技藝的基礎上,進行技藝、劇目、表演形式等多方面的創新。
每場表演結束謝幕時,洪金雕總是先對著舞臺上的木偶們深深鞠躬,然后才轉身對觀眾鞠躬。正如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發起人李亭所言:“只有對舞臺懷著敬畏之心的人才能擁有走單騎的膽魄…生命一旦有了認定,最美的風景就是人生舞臺上的這趟跋涉,哪怕千里走單騎!
素材積累
片段寫作
手藝人做守藝人,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在繼承傳統中尋求發展。早在幾十年前,洪金雕的師爺黃奕缺就提出了兩條理念:第一,“要有新戲,藝術要有提高,否則觀眾不會再來”;第二,“木偶戲是綜合的演出形式,應以提線木偶表演為主,綜合其余木偶表演于一臺”。如今,洪金雕在《千里走單騎》中設計出“戲中戲”的創新結構,融合各類木偶戲,又加入現代話劇元素,走出了一條從“守格”到“創格”的道路,讓傳承千年的木偶戲在當代煥發新生。
片段寫作
從黃奕缺到林文榮再到洪金雕,三代匠人的接力讓提線木偶戲的傳承之路在時代浪潮中延續。黃奕缺曾說,木偶藝術是國家的藝術、大家的藝術,“只要你需要,我毫無保留獻給你”;林文榮始終以自己的“三不完”為傲,即演不完的戲、教不完的學生和裝不完的木偶。這是老藝術家的博大胸懷,更是非遺傳人的精神傳承。在洪金雕表演結束謝幕時向木偶鞠躬的那個瞬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年輕傳承人對舞臺的敬畏,更是一個新時代對傳統文化的莊嚴承諾。唯有以敬畏之心守護傳統,才能讓文化的血脈綿延不息。
片段寫作
洪金雕騎行千里,為特殊兒童義演,將木偶的絲線化作連接傳統文化與大眾的情感紐帶,讓木偶戲從方寸舞臺走入人群之中,讓藝術真正成為一種展現社會關懷、療愈大眾心靈的精神力量。在洪金雕的舞臺上,提線牽動的不僅是木偶,更是無數普通人的心弦,觀眾為關羽的忠肝義膽而心情激蕩,也感動于木偶藝人的執著堅守,同時又從戲中照見屬于自己的生命追問。洪金雕讓非遺不再只是默默固守一隅的“文化遺產”,而成為普通人也能夠深度參與的文化體驗,使提線木偶戲邁出了走向大眾的重要一步。
片段寫作
在《千里走單騎》的舞臺上,關公千里歸劉、過五關斬六將的傳奇,與洪金雕的求藝人生交相輝映一學藝時的枯燥、傳承途中的寂寞、創新路上的質疑,是洪金雕必須跨越的一道道關隘,而手中的絲線便是他過關斬將的青龍偃月刀。當洪金雕提著關羽木偶用毛筆一筆一畫寫出“忠”字時,書寫的其實也是他自已鏗鏘有力的宣言。正如戲中關公所言,“人生天地間,無始終者,非君子也”,洪金雕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堅持,詮釋了木偶藝人對藝術的忠誠與堅守。
(編輯:葛杰、鄭習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