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赫勒拿島距非洲西海岸約2000公里,由于位置偏僻,直到1502年5月21日才被一位葡萄牙航家卡斯特利亞發現。因為在天主教的宗教日歷中,那天剛好是“圣赫勒拿日”,便將這個島稱為圣赫勒拿島。1588年英國航海家加文迪希船長的環球航行返回英國時到達該島,之后它便成為歐洲與東印度群島海上航線的停靠港。1659年,圣島歸英國東印度公司所有。
離開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后,又是連續5天的海上航行,我在船上繼續觀鳥、處理圖片和聽講座。氣溫越來越高,漸漸地,白尾熱帶鳥、雪燕鷗、烏燕鷗等熱帶海鳥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視野中。5天后,前方露出一片島嶼——大名鼎鼎的圣赫勒拿島(St.Helena)到了。圣島的歡迎儀式是一群不斷躍出海面的熱帶點斑原海豚,還有圍著船上下飛舞的藍臉鰹鳥。后來才知道,原來這些海豚就生活在島嶼周邊,每天都可以見到。
從地質學角度看,圣赫勒拿島其實是一座露出海面的巨大火山錐,4000多米的山嶺從海底拔地而起,屹立在大西洋之上。島上的最高點是海拔823米的戴安娜峰(Diana's Peak),島的東、西、北三面都是垂直的峭壁,諸山在沙灣(Sandy Bay)北部形成一個半圓形邊緣,兩山之間是一條長2.4公里的沖刷而成的狹窄河谷,圣赫勒拿島的首府詹姆斯港便坐落于此。

這座大西洋上的孤島原本默默無聞,直到1815年拿破侖被流放至此,成為他最后的歸宿地。1815年6月,叱咤風云的拿破侖因滑鐵盧的慘敗而被迫退位,獲勝的反法聯盟為防止其東山再起,將他流放到遙遠而荒涼的圣赫勒拿島上。拿破侖在島上住過的朗伍德(Longwood)別墅如今已經被改成了故居博物館,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后來島上建起了機場,來到這里就更方便了。
拿破侖故居被漂亮的花園環繞,穿過草坪進入室內,修葺一新的房間看起來整潔明亮,家具基本上都是當年的。前廳擺著一張長桌,那是拿破侖口述回憶錄時用來鋪地圖用的,墻上掛著他和家人的畫像。拿破侖于1821年5月逝去,他臨終時住的房間里只有一張行軍床是舊物,旁邊擺放著一個他去世時的臉部模型。拜訪拿破侖的終老之地,一窺影響歷史走向的傳奇人物的真實面貌,我不免感嘆,那段孤苦的流放歲月對于這樣一個偉人,該是何等煎熬!

拿破侖的墓地隱藏在茂密森林里,雖然僅僅是個衣冠冢——在拿破侖去世19年后,他的棺槨就被運回了巴黎,隆重地安放于塞納河畔的巴黎榮軍院。拿破侖衣冠冢位于山谷中,風景很美,據說這里是他生前最喜歡的享用野餐的地方。然而,墓地旁原有的幾棵柳樹被作為紀念物移走了,重新栽種了高大的南洋杉,一旁飄揚著法蘭西國旗。拿破侖故居和墓地,這兩處歷史遺產都被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贈送給了法國。
圣赫勒拿島還有一段中國游客格外感興趣的內容——島上的華人遺址。
19世紀初(1810—1818年),約600名廣東人作為東印度公司的勞工,陸續抵達圣赫勒拿島。他們在這里從事種田、栽花、放牧及港口建筑等工作,甚至拿破侖都有幾個華人侍從。1836年大部分華工回國,最后留在島上成家立業定居下來的大約30人。
島上有一條“China Lane”(中國巷),還保留著當年華工修的引水渠遺址。我走進巷子,看見在一處老宅的墻上寫著“協天公”,過去應該是關帝廟,不過200年后,僅留下了這幾個漢字。當我敲開房門,屋子里的老婦人告訴我,當初她搬進去的時候,里面早已經空無一物。華人的血統在百年間因種族通婚融合,已經很難追溯了,傳奇之島又多了一段讓人唏噓的歷史。
郵輪在圣赫勒拿停留了3天,除了領略當地的人文歷史和風光,還有我感興趣的鳥類。圣赫勒拿島的旗幟上面除了英國米字旗,右側的島徽上方立著一只鳥,下方是山脈、海洋和帆船。那只鳥便是圣島的特有鳥種——圣島沙鸻。與其他品種鸻相比,最大區別是它的腿特別長,因此被人們昵稱為“Wirebird”(金屬絲鳥)。雖然它們在島上固定的活動區域比較容易見到,但卻屬于極危物種,被當地人嚴格保護。第一天下午我便在朗伍德小鎮的衛星站附近發現了它們的身影,那里是圣島沙鸻的繁殖地,后來兩天我又拍到了包括幼鳥在內的幾只鳥。

船方特別照顧觀鳥愛好者,專門抽出一天下午安排大家乘坐沖鋒舟,在島附近海面拍攝斑腰叉尾海燕。這是一種飛行速度極快,體型很小的海鳥,在大船上很難拍攝。幸運的是駕駛我們這艘沖鋒舟的探險隊員麗茲擁有帆船駕照,駕駛小艇易如反掌,可以按照攝影師的要求不斷調整船的方向,拍攝最佳光影下的斑腰叉尾海燕。其間,我們還拍到正在海中交配的海龜,返回大船的途中,又出現了一群糙齒海豚,圍著我們的船游弋,多虧了它們的出現,我終于拍到了此行最滿意的攝影作品—一群落日余暉下的逆光海豚。

島上還有坐游船看海鳥和海豚的活動,我興致勃勃地報了名。然而到了鳥巖附近,才發現巖壁上只留下眾多空空的鳥巢,是的,繁殖季結束了,我不禁有些失望。好在熱帶點斑原海豚真的很多,它們喜歡追逐船只嬉戲,成群結隊地躍出水面。這片海域還有鯨鯊,鯨鯊是一種性情溫順、體型巨大的鯊魚,通常體長為10米左右,最長可達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別看它是個大塊頭兒,卻多以各種浮游生物、藻類和小型游泳動物為食,不過現在是季末了,看到鯨鯊的概率不高。然而參加第三天船游的客人很幸運,鯨鯊游到了船邊,他們帶著浮潛裝備直接跳了下去和它一起在大海中游了起來。當天傍晚,鯨鯊還在大船旁邊短暫地出現了,似乎在代表圣赫勒拿島跟我們告別。" " " " " " " " " "(責編: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