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西漢諸侯王的叱咤風云相比,東漢藩王顯得默默無聞,遍觀整個朝代,參與輔政的藩王僅東平王劉蒼一人,而諸王叛亂者也不過劉楊、劉荊等數人,其他藩王大多遠離政事,安享富貴。難道東漢的王爺們真的只會逆來順受,甘守本分?
東漢建立之時,劉秀近宗族人所剩無幾。為了壯大宗室的力量,稱帝后的劉秀先后封叔父劉良,侄子劉章、劉興(劉縯子)等八人為王,但在內心深處,劉秀對這些遠房親戚卻疑慮重重。
劉秀出身于漢景帝第六子長沙定王劉發一系,但卻不是該藩的嫡傳血脈,所以到他這一代已是無官無爵的庶人,頂多算是皇室遠支。當時長沙王一系的嫡傳血脈尚未斷絕,雖說末代長沙王劉舜被王莽廢黜,但其子劉興尚在;且哀、平諸帝雖已絕嗣,但宣、元二帝尚有后人在世。說起來,這些劉氏宗親在法理、血緣上都比劉秀更有資格繼承大統,而且在這些漢室宗親中,一些人在其原封國所在地域頗具影響,并在劉秀起兵后給予他很多支持。
像真定王劉楊,本就是擁兵十數萬、雄踞河北的梟雄。為拉近與劉楊的關系,劉秀不得不暫時放下與結發妻陰麗華的感情,轉而迎娶劉楊的外甥女郭圣通,以政治聯姻的方式爭得河北各路豪強的支持。可在劉秀稱帝后,自認為集團股東之一的劉楊不甘久居人下,蓄意制造“赤九之后,癭楊為主”的讖語,妄圖自立為帝。雖然后來劉秀派耿純等人鏟除了劉楊,但為內部的安定,劉秀不得不讓劉楊之子劉得承襲真定王爵,并冊封郭圣通為皇后,以此來安撫河北派系的情緒。然而這件事卻讓劉秀對這些西漢皇室遺孤產生深深的芥蒂,可彼時天下未定,為爭取更多的支持,劉秀只得選擇隱忍,直到建武十二年(36),劉秀攻滅“白帝”公孫述,實現海內一統,便立即著手解決諸侯王的問題。
劉秀的削藩手腕著實高明,他先是下詔“長沙王興、真定王得、河間王邵、中山王茂,皆襲爵為王,不應經義。其以興為臨湘侯,得為真定侯,邵為樂成侯,茂為單父侯”,一紙詔書明確東漢正統,之后又降“趙王良為趙公,太原王章為齊公,魯王興為魯公”。當時劉秀諸子都還年幼,尚未封爵,將叔父劉良,侄子劉章、劉興這幾個至親降爵是為了堵住眾人的口舌。等到輿論平息后,劉秀又暗中授意心腹功臣竇融、鄧禹等人上書:“今皇子賴天……宜因盛夏吉時,定號位,以廣藩輔,明親親,尊宗廟,重社稷,應古合舊,厭塞眾心。”而他便順水推舟,封自己的幾個兒子為公爵,之后又將所有的公爵晉升為王。這一波操作直接將前漢宗室排斥出權力核心,將東漢王朝主導權歸入自己近親中。
對于西漢分封諸王的隱患,劉秀當然心知肚明。與西漢開局不同的是,劉秀的帝業始于舂陵起兵,當年他與哥哥劉縯雖已無官爵,但在家鄉舂陵一帶,劉氏家族還頗有影響。劉秀早年曾游學長安,像鄧禹、朱佑等人都是其游學期間的同窗好友,所以劉秀的班底大多是其同鄉舊友,感情基礎較好,隨劉秀起兵是為了推翻王莽、興復漢室,君臣名分早定,所以舂陵軍一直都是劉氏兄弟主導。東漢建立后,劉秀順理成章成了中興漢室的一代圣主。
同時在對待開國功臣的態度上,劉秀也沒有選擇像劉邦那樣一應誅戮,而是對他們厚加封賞,所以東漢初期的政局一直較為穩定。因此,劉秀沒有必要像劉邦那樣通過強化宗藩來鞏固王朝統治,反而吸取教訓,采取強干弱枝的方式強化中央集權。在這種大背景下,光武朝所封的藩國較之西漢普遍規模較小,像劉秀的原太子劉彊,因母后郭圣通失寵而自請出讓太子之位,被封為東海王,劉秀“以彊廢不以過,去就有禮,故優以大封,兼食魯郡,合二十九縣”。像東平王劉蒼、濟南王劉康等人封國大多只有一個郡,而不受劉秀待見的楚王劉英封地僅有數縣。
除限制封地的規模外,東漢朝廷對藩王權力也有很多約束。藩國內所有軍政都由國相等屬官直接對朝廷負責,使得諸王喪失了對各自藩國的控制能力。除此之外,朝廷對宗藩的財力也嚴加管制,明確諸王俸給以錢谷為準,由朝廷撥付,與本人封國的財政經濟無關。諸王有封藩之名,卻無裂土之實,在實際政治中毫無地位。
東漢王朝對宗藩的嚴控使諸王勢力逐漸退出了對地方控制權的爭奪,取而代之的是世族豪強的崛起。而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更給了這些豪強世族發展壯大的機遇。漢靈帝的一紙詔書,使得各州郡都可以私募軍隊。于是,這些遍布各地的豪強世族紛紛招募平民,武裝家奴,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他們相互攻伐,漢室權威大為削弱,最后曹操、孫策等人通過征戰逐步形成聽命他們本人的軍事集團。
而此時劉氏諸王們由于無力節制地方,自保尚且不能,更別提拱衛皇室了,因此,當自詡中山靖王之后的庶人劉備舉起復興漢室大旗時,宗藩們竟無一人響應,掌握權柄之后的曹操卻一口氣廢除了齊、北海、阜陵等八個藩國。至此,東漢的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
(摘自《文史天地》)
東漢末年,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抓住了,徐庶擔心母親的安危,只好跟“主公”劉備實話實說,而后去投曹營——他恪行孝道。但作為儒者的他還有個“忠”如何履行?徐庶履行“忠”的辦法是——雖然身在曹營,但不為曹操出謀劃策,尤其是傷害劉備的點子。這樣一來,從道義上來說,“孝”和“忠”,徐庶都兼顧了,被儒者稱贊有仁有智,并由此衍生出一個歇后語“徐庶進曹營—— 一言不發”。
——李曉巧《古代“孝”和“忠”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