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育教學改革背景,為了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沉重的課業負擔,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全面發展以及身心健康成長,“雙減”政策應運而生。語文課程作為我國教學體系中至關重要的基礎學科,其教學目標側重于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知識儲備,促進學生的思維培養以及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但是,由于長期深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存在諸多問題,如作業量過大、形式單一、機械重復以及嚴重缺乏趣味性和針對性。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同時學習效果也大打折扣。基于此,本文針對“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減負增效作業設計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減負增效作業設計原則
(一)趣味性原則
傳統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形式單一、往往局限于書面練習、口語背誦,這種枯燥乏味的作業形式很容易影響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與積極性。趣味性是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完成作業的核心與關鍵,所以為了調動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的興趣,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遵循趣味性原則,設計極具創意與形式多樣有趣的作業內容。通過設計滿足小學生興趣喜好以及心理需求的作業內容,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夯實知識、提升能力。為了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成效,教師可以有效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引導學生真正喜歡上語文作業,并積極自主地參與語文學習,為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供有力保障。
(二)差異性原則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由于認知水平、學習態度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性。為了確保設計的作業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要求,同時使學生有所收獲,教師需要遵循差異性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個人差異,科學合理地設計分層作業目標。這樣可以使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作業內容,提升自身能力,掌握相關知識點,有效避免“一刀切”作業布置方式給學生帶來的不良學習體驗。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可以在符合自己學習能力發展區內獲得充分發展,并且獲得良好作業體驗,進一步提升學生作業積極性,強化學生學習自信,進而實現小學語文作業減負增效的目標。
(三)適量性原則
“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為了實現減負增效,在設計作業過程中應遵循適量性原則。通過嚴格控制小學語文作業總量,統籌規劃各類型作業的時間,給學生預留充足的休息時間、娛樂時間以及自主學習時間,使學生能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完成作業,避免學生作業負擔過重、勞累過度,避免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此外,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還應保證難易適中,既應涵蓋有挑戰性的作業,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學習潛力,還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避免作業過難導致學生出現畏難情緒。通過為學生布置適量、適當的作業內容,使語文作業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助力而不是負擔,為實現小學語文減負增效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減負增效作業設計策略
在“雙減”背景下進行小學語文減負增效作業設計,能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滿足學生學習需求,促進學生語文學習不斷進步,同時推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高質量開展和順利進行,下面針對“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減負增效作業設計策略進行詳細探討。
(一)優化書面作業設計
基于“雙減”背景下,積極優化和完善書面作業設計,已經成為實現小學語文作業減負增效目標的關鍵環節。教師通過精心設計與科學安排,有效減少重復性、機械性的抄寫作業,適當合理增加理解性與拓展性的書面練習,以充分發揮書面作業的作用與價值,幫助學生有效鞏固基礎知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有效避免為學生造成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一步提升自身語文素養,并深刻感受語文學科的學習樂趣與作用。
例如,在教學古詩三首《山行》《贈劉景文》與《夜書所見》的課程后,教師應摒棄傳統語文作業的設計,不能僅通過讓學生抄寫大量的字詞、默寫古詩等來深化學生對古詩詞的記憶,而是應設計一些“詩意解讀”類型的書面作業,讓學生先抄一句古詩,對應抄寫一句譯文,待學生對于古詩詞的詩意形成初步了解后,教師再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詩詞當中所描繪的畫面與想要傳遞的情感,并詳細地記錄下來。例如,學生在解讀《贈劉景文》這首古詩時,通過了解詩意再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如“秋天來了,荷葉已無法像夏天那樣碧綠圓潤,大部分已經殘破,只有干枯的菊花枝還傲寒斗霜,無精打采的樣子讓人覺得有些凄涼。劉景文,你看橙子與橘子在經歷春夏之后,只有在秋天才展現最美好的一面,你要記住人生也一樣,即便到了人生的‘秋天’,也仍然能有所作為,千萬不要灰心喪氣。”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考查學生對于古詩詞詩意與意境的理解,又能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文字的靈活運用能力,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加深學生對于古詩詞的感悟能力,以質量替代數量,實現小學語文作業的減負增效。
(二)增加口語表達作業
在“雙減”政策的推動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更重視,而增加口語表達作業作為實現小學語文作業減負增效的重要手段,也成為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的有效渠道。通過合理設計口語表達作業,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語言實踐機會,確保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逐漸提升語言運用能力,有效培養思維能力和溝通能力。此外,口語表達作業的設計,還可以打破傳統書面作業的單一性與枯燥性,增強語文作業的趣味性,進一步激發學生作業完成興趣,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
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節課后,教師在為學生設計口語表達作業時,可以“我是故事大王”為主題,要求學生以故事講述的形式,將本節課所學習的安徒生著名童話講述出來。在學生復述故事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組織語言,以邏輯清晰的語言、流暢且聲情并茂的方式,將故事的起因、經過以及結果,連貫、生動地講述出來。學生將自己講述的故事錄制下來,并且在講述時注意運用恰當的語氣以及生動的表情,讓童話故事中人物的特色與情感得到充分表現。這樣的方式有助于幫助學生與課文之間建立情感共鳴,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童話故事中主人公的悲慘命運,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記憶,讓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也得到很好鍛煉,同時,讓學生的表現力得到有效提升。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故事情節進行適當修改和想象,圍繞課文設計幾個小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展開思考并且有效拓展故事情節內容。“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收留了她,之后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或“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遇到了買她火柴的人,她的結局還會這樣嗎?”,通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創編全新的故事,將自己的創編故事分享給大家,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創新力,還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設計實踐探究作業
在“雙減”政策指引下,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對于學生綜合素養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愈加重視,教師通過有效設計實踐探究型作業,既能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又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逐漸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并穩步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成效,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例如,在教學《端午粽》這一節課后,教師可以基于端午節為學生布置拓展實踐探究作業,要求學生以“我最感興趣的傳統文化”為主題,選擇一個自己很感興趣的傳統節日,如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端午節等,或對傳統文化,如剪紙、雕塑、戲曲、刺繡等展開深入研究。在課后自主探究過程中,學生借助查閱書籍、網絡搜索以及問詢家長等多樣化的方式,全面收集關于該節日或者文化的起源、傳說、習俗以及詩詞等一系列資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繪制一份手抄報,或制作一個PPT。有的學生圍繞本節課所學的端午節展開探究,在繪制的手抄報中這樣寫道,“端午節又被稱為端陽節或龍舟節,起源于中國古代,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屈原投江之后,百姓們怕江中的魚蝦啃食他的身體,于是紛紛劃船打撈他的遺體,并且將粽子投入江中,這也是端午節賽龍舟和吃粽子習俗的由來。”除此之外,教師還將與端午節有關的元素繪制在手抄報上,如艾草、香包等。通過為學生設計這種實踐探究性的作業,既能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加深對于語文知識的了解,又能拓寬學生的傳統文化視野,相對比傳統小學語文書面作業,更能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有效降低學生對于作業的抵觸和厭煩情緒,為真正實現減負增效提供有力保障。
(四)布置分層作業
立足于“雙減”政策的大力推行背景下,在小學語文設計分層作業,不僅能貫徹因材施教,還能為實施減負增效提供有力途徑。在布置作業時,教師通過精準地把握學生個體差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針對性、個性化的作業內容,既可以幫助所有學生夯實語文基礎,還可以滿足學有余力的學生展開知識拓展與遷延,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無限學習潛能,切實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進一步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成效。
例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這一節課后,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化情況,進而合理設計分層作業。針對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教師將作業重點放在夯實文本基礎上,要求學生精準掌握一類字與二類字,通過高效抄寫進而達到生字聽寫熟練的要求。此外,為了強化學生對于語句的訓練,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模仿課文中對爬山虎形態動作的語句展開簡單的仿寫,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強化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了解,又能讓學生提升對語句的把控能力,為助力學生知識扎實沉淀提供有力保障。教師在為一般水平的學生設計作業時,可以明確深化知識運用的作業目標,要求學生將課文中的近義詞、反義詞進行有效拓展,并通過造句訓練進而提升學生對字詞的掌握能力。隨后,教師布置幾個探究問題,引導學生課后對于作者的寫作手段以及描寫技巧展開探究,并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仿寫一篇觀察日記,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寫作能力都能得到顯著提升。而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該追求高階拓展,要求學生課后對于本節課的字詞演變進行深入探究,進而體會漢字文化的魅力和樂趣。此外,學生還可進行拓展閱讀,查閱對比與爬山虎同類植物的異同,并閱讀相關科普資料,通過發揮想象撰寫科普短文等。通過合理設計分層作業,使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都得到滿足,保障所有學生都有所收獲,為實現減負增效奠定堅實基礎。
(五)結合學科融合作業
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基礎學科,其擁有與其他學科相互融合的優勢,立足于“雙減”背景下,借助跨學科作業設計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結合學科融合有效設計作業,有利于打破學生知識壁壘,拓寬學生學習視野,為進一步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發揮積極作用。與此同時,這還有利于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積極自主完成作業任務,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有效培養。
例如,教師在教學《望廬山瀑布》這一節課后,為了深化學生對于詩意的理解與記憶,也為了加深學生對于古詩詞內涵的掌握,幫助學生與古詩詞建立情感共鳴。教師在為學生設計作業內容時,可以將語文與美術學科有機結合,讓學生利用筆墨將自己腦海中的廬山瀑布用線條勾勒出來。教師可讓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一邊回顧作者的古詩創作背景與創作意圖,一邊將雄偉的山勢與奔涌的瀑布落在紙上。隨后,學生可再將整首詩句書寫于繪畫邊上。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深化學生對古詩韻味的感悟,又能將語文知識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將語文的文學性與美術的藝術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奠定有力基礎。立足于“雙減”背景下,教師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時,科學合理地為學生布置多學科融合作業,能發揮強大的賦能作用,這種新穎且極具趣味性的作業形式,可以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整合多學科知識,有效降低單一學科作業的無趣感和枯燥感,進而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效率,為真正實現小學語文作業的減負增效提供有力保障。
三、結語
綜上所述,立足于“雙減”政策深化落實背景下,如何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進而實現小學語文教學減負增效目標,成為當下教師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這不僅關乎著學生是否可以從繁重冗余的課業負擔中解脫出來,能否切身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與魅力,更關乎語文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積極優化和創新教學理念,采取多樣化的作業設計手段,力求打造科學合理且極具趣味的作業體系,為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以及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成效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