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藝術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跨學科融合教學是當前教育改革的熱點之一。體育不僅能強健體魄,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藝術則能陶冶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將體育與藝術相融合,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以體育人”的教育理念。跨學科融合教學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整合,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標。因此,在小學教育中,教師應將體育與藝術跨學科融合教學進行創新探究。
一、藝術與體育跨學科融合教育的意義
(一)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藝術與體育的融合可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通過藝術與體育的學習和實踐,學生可以全面發展認知、情感、審美和動作等多方面的素養。而藝術與體育跨學科融合教育的本質,是對傳統教育中知識邊界的人為割裂進行系統性修復。這種融合并非簡單疊加兩種學科的表層內容,而是通過構建多維交互的認知場域,重塑學生的感知結構與思維結構。教育是讓生命自然舒展的藝術,當藝術課堂中融入體育的律動,當學科邊界在童真視角下消融,教育便不再是知識的碎片堆砌,而是成為塑造學生完整人格的關鍵?!耙泽w育人”與藝術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構基礎教育的底層邏輯,讓學習回歸生命的本質樣態。
(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藝術與體育跨學科融合教育,首先是教育哲學的范式轉換。傳統分科教學將人的感知切割為孤立模塊,而跨學科融合就是在恢復認知的整體性。孩子用肢體感知音樂的節奏,用線條捕捉運動的軌跡,他們正在建立統一的認知網絡。這種學習模式突破單向度知識傳遞,讓視覺、聽覺、動覺形成共振,激發出學生旺盛的創造力。身體與心靈的同步覺醒,使審美體驗從被動接受升華為主動創造。
(三)重塑教育的人文屬性
跨學科教學重塑著教育的人文屬性。體育能培養學生的堅韌品格與協作能力,藝術承載著學生的共情與想象,在交融中形成獨特的教育張力。兒童在律動中體會線條的流動美,在色彩調配中理解力量的平衡感,這種復合式體驗培養的不僅是技能,還是對生命狀態的完整理解。當汗水與顏料共同揮灑,規則與創意相互碰撞,教育便成為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過程。教育創新正走向“全人培養”的新維度??鐚W科融合不是簡單的知識疊加,而是通過學科特質的化學反應,構建更立體的育人空間。這種教學實踐讓兒童在具身認知中建立與世界的多元連接,使審美素養、運動智能、社交能力得到提升。當教育打破學科的藩籬,回歸生活的本真,才能真正實現從“教書”到“育人”的質變。
二、小學藝術與體育跨學科融合教育方法
(一)創新項目驅動教學
實施項目驅動教學,設計藝術與體育跨學科項目,是實現跨學科融合教學目標的有效方法之一。項目驅動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實際項目來驅動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它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實踐,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小學藝術與體育跨學科融合教育中,實施項目驅動教學,可以讓學生在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領域與體育活動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項目,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設計藝術與體育跨學科項目時,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確保項目既具有挑戰性,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以音樂和舞蹈為核心的綜合性表演項目,來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舞蹈表現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綜合性表演項目讓學生在表演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增強自信心。教師應靈活設計項目內容,如音樂創作與選擇,引導學生學習音樂基礎知識,如節奏、旋律等,并鼓勵學生嘗試創作簡單的音樂片段或選擇適合表演的音樂作品。教師也可以進行舞蹈編排,根據所選音樂指導學生進行舞蹈編排,注重舞蹈動作與音樂的協調性和表現力,并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不同的表演部分,如音樂演奏、舞蹈表演等。通過小組討論和合作,共同完成項目的策劃和實施。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全校性的表演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邀請家長和教師觀看,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首先,教師應召開項目啟動會議,向學生介紹項目的主題、目標和內容,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其次,教師需要科學實施教學項目。第一,進行音樂創作與排練。各小組根據分工進行音樂創作或排練,教師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第二,進行舞蹈編排與練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舞蹈動作的編排和練習,注重動作的準確性和表現力。第三,進行團隊協作與溝通。定期組織小組討論和匯報,及時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加強團隊協作和溝通。第四,進行項目展示。組織表演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邀請家長和教師觀看,進行交流和評價。最后,學校需要組織各學科教師進行項目效果評估。在項目結束后,教師需要對項目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表演水平等方面。
(二)進行跨學科課程設計
將藝術和體育元素融入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是一種富有創意且效果顯著的方法。這種方法能打破傳統學科界限,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與整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在設計跨學科課程時,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確??鐚W科元素與學科核心知識緊密相連,并需要精心策劃和組織跨學科活動,確保活動具有趣味性、挑戰性和實用性。同時,教師還需要關注活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確保學生能積極參與并有所收獲。此外,在跨學科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及時、準確的評價和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進步程度,從而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
第一,將藝術元素融入語言課堂。在語言課堂上引入藝術元素,如繪畫或手工制作活動,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可以把繪畫與文本解讀相融合。學習描述性文本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繪畫來再現文本中的場景或人物。這種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還能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文本描述,創作自己的插畫或連環畫,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記憶。其次,進行手工制作與故事創作。在學生學習故事性文本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手工制作活動,如制作故事中的角色模型、場景道具等。這種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而通過手工制作活動,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與文本內容相結合,進行故事創作或改編,從而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最后,教師可以把藝術欣賞與文學鑒賞相融合。在學生學習文學作品時,教師可以結合藝術作品(如繪畫、雕塑等)進行鑒賞活動。通過對比不同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法和主題思想,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內涵,并鼓勵學生嘗試用藝術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以此培養他們的審美和藝術鑒賞能力。
第二,將體育元素融入語言課堂。這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將體育活動與口語表達相融合。在學生學習運動類詞匯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體育活動或游戲,如足球、籃球等。通過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這些詞匯的含義和用法。而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所學詞匯和句型來描述自己的運動經歷和感受,以此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其次,強化體育競賽與團隊合作。教師在學生學習團隊合作類文本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體育競賽或團隊游戲,如接力賽、拔河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和樂趣,并引導學生用所學語言來描述團隊合作的過程和感受,以此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能力。最后,教師應做好體育文化與文學創作的結合。教師可以結合體育文化進行講解和分析,并通過介紹不同體育項目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代表人物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和藝術特色。
(三)進行探索性學習
在小學教育階段,探索性學習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正逐漸成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造力的有效手段。尤其在藝術與體育領域,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讓他們自主選擇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研究與實踐,不僅能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藝術資源、體育資源和資料,以便學生能在探索中獲取足夠的信息和靈感。同時,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探索過程,及時給予引導和支持。例如,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解答學生的疑問、鼓勵學生克服困難等。此外,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勇于嘗試新的方法和思路。即使學生的嘗試失敗,也要給予積極的肯定和鼓勵,培養他們的抗挫能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并給予及時的反饋,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不斷改進和提高。
例如,教師可以確定研究主題在藝術與體育領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主題。例如,在美術方面,學生可以選擇研究某種繪畫技法、某種藝術形式(如剪紙、陶藝等);在體育方面,學生可以選擇研究某項運動的歷史、規則、訓練方法等。而在確定研究主題后,學生需要制定詳細的研究計劃,包括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研究步驟、時間安排等。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研究計劃開展實踐活動。例如,在美術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參觀美術館、觀看藝術展覽、參加藝術創作等方式,深入了解所選主題;在體育方面,學生可以通過觀看比賽視頻、參加運動訓練、與運動員交流等方式,加深對所選運動項目的理解。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在完成實踐活動后及時整理研究報告、藝術作品、運動訓練日志、視頻記錄等,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四)優化評價體系
1.融“體”入藝:讓評價成為跨學科生長的土壤
體育與藝術的深層交融,在小學課堂中的表現往往是動態的。當孩子們用肢體感知水墨畫的留白韻律、用泥塑定格體操的瞬間張力時,傳統的分科評價就顯得較為局促。優化評價的要義,在于搭建能承載跨學科生命力的支架。教師可以在“動態水墨”課上,讓孩子們觀察體操隊員騰空時的肌肉線條,將跳馬時的拋物線軌跡轉化為水墨筆觸的濃淡變化。體育教師與美術教師共同設計評價量表,其中“力量可視化”維度記錄著學生如何將引體向上的爆發力轉化為枯筆飛白的表現力。這樣因“畫不像”而自卑的學生,在“動能轉化”維度獲得五星評價——他會嘗試用連續側手翻的韻律感,創作出獨具節奏感的畫卷。
2.打破“技能孤島”建立生長型評價坐標
教師需不再孤立測量繪畫技法或跳繩個數,轉而捕捉運動軌跡轉化成的線條語言,記錄即興舞蹈中迸發的色彩聯想。評價表上可以設置“身體智能轉化度”“審美感知遷移力”等維度,用動態雷達圖取代靜態分數欄。傳統的技能考核表被重新解構為“五感雷達圖”:音樂教師從舞蹈即興創作中捕捉旋律感,體育教練在陶藝拉坯過程里評估核心力量,美術教師則通過武術套路分析學生的空間感知。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研發的“跨域遷移觀察表”記錄:學生如何將跳箱時的重心控制轉化為舞臺走位的空間調度,又如何將合唱時的氣息訓練應用于臺詞的情緒傳遞。
3.重視過程性“生長痕跡”
建立跨學科成長檔案袋,其中所收藏的不只是完成的作品,更有運動場上的速寫草稿、排練戲劇時的呼吸節奏記錄、團隊創作時的角色分工圖。這些鮮活的切片能清晰呈現思維跨越學科邊界的過程。例如,教師可以為每個學生建立獨立的檔案冊。翻開學生“融合成長日志”,3月17日貼著體育課的跳高草圖,旁邊是美術課據此創作的銅版畫;5月23日的頁面上粘著戲劇課的呼吸頻率記錄曲線,與之對應的科學課報告則分析了不同情緒狀態下的耗氧量變化。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在期末策展日被學生自主編排成“我的學科穿越地圖”;體育館的玻璃墻上,跳繩計數器的數據流與書法作品的墨跡共同構成了動態藝術裝置。
由此可見,這種評價變革不是簡單的技術改良,而是讓教育回歸完整的生命體驗。當跳遠的沙坑變成色彩實驗室,當素描本里記錄著心跳曲線,評價不再是對學習結果的審判,而是成為促進學生成長進步的重要途徑。在這片打破邊界的土壤里,每個孩子都在創造著自己獨一無二的成長軌跡。
三、結語
總之,小學體育與藝術跨學科融合教學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跨學科融合,體育與藝術不再孤立存在,而是成為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不斷探索和創新跨學科融合的教學策略,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教材內容,找到體育與藝術融合的交匯點,設計相關問題和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
注:本文系2023年度漳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立項課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藝術與體育跨學科融合教育的策略與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ZJKTZ2303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