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階段是兒童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時期,高質高效的幼兒教育能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因此,幼兒園要不斷改革創新,結合幼兒發展實際,進一步提升幼兒教育水平。眾所周知,幼兒天性活潑好動,喜歡親近自然,自然環境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教育價值,幼兒園要以“親自然”教育為基本出發點,引導幼兒親近自然、尊重自然、熱愛自然、探索學習自然,鼓勵幼兒主動學習“親自然”教育課程,主動參與“親自然”主題教育活動,讓幼兒在“親自然”教育過程中,獲得啟發和智慧,提升幼兒的認知水平,幫助幼兒形成“親自然”意識,從自然中獲取知識,提升能力,拓展思維,進而促進幼兒健康發展。本文主要對幼兒園“親自然”教育的實踐策略進行分析探討,以供教育參考。
一、“親自然”教育內涵
“親自然”教育強調以自然環境為基礎,有意識地引導兒童接觸自然、親近自然,讓幼兒對自然產生熱愛、好奇、探索等積極情感態度和親自然行為,從而在自然中獲取知識和認知體驗,在自然中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總體來講,“親自然”教育就是教師通過親自然課程、親自然環境、親自然活動等,通過實施集體性教學活動,讓幼兒在認識自然、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過程中,產生愛護自然行為的一種教育方式,以此培養幼兒的認知能力和探索精神,提升幼兒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啟發幼兒的智慧,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二、幼兒園“親自然”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高幼兒認知能力
在幼兒園“親自然”教育中,與教室環境相比,自然環境更輕松、自由、廣闊,幼兒學習、活動的范圍和可能性更大,同時自然中蘊含豐富的學習元素和學習資源,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高,能主動與自然互動,在自然中觀察動植物成長、變化,探索自然的諸多奧秘,視野更寬廣,思維更開闊。幼兒對未知事物、自然景象、實際問題、自然科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也更深入,認知水平也更高。
(二)端正態度,樹立正確價值觀
首先,教師能結合幼兒實際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應用“親自然”教育理念,通過開展不同類型的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幼兒參與“親自然”教育,并且能集體協作,共同走進自然、感受自然、探索自然,主動交流、分享、討論,讓幼兒在集體中端正態度,樹立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同時也能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其次,“親自然”教育環境自由開闊,幼兒能全身心投入其中,感受自然的魅力和奇特,從而產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情感,在與自然的互動中,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最后,幼兒在“親自然”教育中能真實感受生命的力量,體會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了解自然發展規律,從而樹立愛護自然、尊重自然的正確價值觀念,增強幼兒的責任意識,健全幼兒的人格,塑造幼兒良好道德品質。
(三)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幼兒時期是思想意識、行為習慣、品質道德形成的關鍵期,更是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階段。“親自然”教育能以自然環境、自然活動為出發點,引導幼兒走進自然、感受自然,在自然中放松身心、自由活動、大膽探索。這樣不僅能充分發揮幼兒的感官作用,還能充分鍛煉幼兒的身體機能,促進幼兒的成長。同時,在“親自然”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幼兒會增強對自然的探知興趣,從而主動融入自然,與自然互動,更深入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認識自然。幼兒的認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都能得到更好發展。此外,自然環境輕松、開闊、清新、質樸,能平和幼兒心態,凈化幼兒心靈,陶冶幼兒情操,緩解幼兒的緊張、不安情緒,而自然中的景觀、動物、科學知識又能滿足幼兒的求知欲,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促進幼兒教育的新發展
在傳統幼兒教育中,主要以知識、理論教授和禮儀規范學習為主,過于注重記憶,忽視了幼兒天性特點和生活實際,導致幼兒教育缺乏活動性、生活性和科學性。實施“親自然”教育能優化幼兒教育模式,促進幼兒教育體制創新和改革。以自然環境為依托,以“親自然”教育理念為指引,把課程體系、教育活動與自然相結合,突出幼兒園教育的自然性、靈活性、有效性和科學性。以生為本,根據幼兒興趣、成長特點、心理特征、情感體驗等,有針對性優化、改革教育內容,融入自然環境和自然因素,進一步彰顯出“親自然”教育的優勢,促進幼兒教育的創新、改革與發展。
三、幼兒園“親自然”教育的實踐準則
(一)尊重幼兒的天性特點
幼兒的天性特點是好奇心強、活潑好動、注重自我感受。因此,在“親自然”教育的實踐中,教師要全面了解幼兒天性特點,尊重幼兒天性,引導幼兒走進自然,在自然中感受、體驗、探索,并能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身心成長特征、個性,有針對性地選擇自然環境,創建親自然活動,讓幼兒能主動投入親自然活動,從而幫助幼兒深化認知,獲得知識,放松身心,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二)重視幼兒體驗感
幼兒園“親自然”教育實踐要注重幼兒的親身體驗,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作用,讓幼兒通過眼觀、耳聽、鼻聞、手動等來親近自然、感受自然,與自然互動,引導幼兒通過對自然事物的感知、體驗,獲得自然科學知識,了解自然現象,掌握自然規律,從而擴展幼兒思維,開闊幼兒眼界,陶冶幼兒性情,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
(三)注重趣味性
幼兒園實施“親自然”教育,主要目標是讓幼兒親近自然,獲得身心發展。因此,要以快樂為原則,從幼兒興趣出發,讓幼兒通過接觸自然,激發自身的學習、探索熱情,獲得愉快的感受,幼兒可以在自然環境中游戲、玩鬧、欣賞美景、聆聽蟲鳴鳥叫,以趣味性強、輕松自然、富有審美性和創造性的親自然活動滋潤幼兒身心,讓幼兒在玩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四)注重整體性和聯系性
自然環境中的事物聯系密切,不可分割。在“親自然”教育的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幼兒了解自然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掌握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幫助幼兒樹立整體意識,從全局看問題,認識生態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性,從而強化幼兒愛護自然、保護生態的價值觀念,提升幼兒道德品質,提高幼兒綜合素質。
(五)注重靈活發展
自然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在幼兒園“親自然”教育中,教師要抓住自然的動態特性,靈活調整親自然教育活動,既要保證幼兒能體驗到自然事物的動態性、多樣性和發展性,又要培養幼兒的靈活應變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此外,教師要根據幼兒知識、能力、個性等多方面的發展變化,選擇合適的自然環境,實施有效的“親自然”教育活動,才能進一步提升“親自然”教育水平,促進幼兒發展。
(六)注重實踐性
實踐出真知,在“親自然”教育中也是如此。教師要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綜合能力,創設多元化實踐活動,讓幼兒真正融入自然,親身參與自然實踐,與自然互動,如栽種植物、采摘蔬果、觀察昆蟲、露營、看日出日落、挖泥巴等,讓幼兒在自然中探索、實踐、思考、求證。這樣才能提高幼兒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四、幼兒園“親自然”教育的實踐策略
(一)營造幼兒園內外自然環境,提升幼兒自然感受力
幼兒園外部自然環境的打造非常重要。根據“親自然”教育的實際要求,幼兒園要注重幼兒戶外活動、運動、游戲,有針對性營造“親自然”大環境,讓幼兒身處園區自然環境中,體驗自然、親近自然、感受自然,在自然中參與多元化活動。例如,幼兒園可以根據園區實際情況建造農耕種植區、小動物養殖區等,教師引領幼兒走進各個自然教育區,根據二十四節氣種植農作物。例如,立春種植南瓜、芹菜、蘿卜;春分種植大蔥、韭菜;夏至種植花生、玉米等。帶領幼兒進入動物養殖區進行喂食,如小白兔、小鴨子、小雞、小鴨等,讓幼兒在園區打造的外部自然環境中,直觀感受自然、了解自然,通過與自然動植物的互動,增強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潛移默化地把“親自然”教育理念滲透到幼兒心中,從而為“親自然”教育的深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幼兒園內部自然環境的打造非常重要。這一點主要指幼兒園教室自然環境創設,這也是“親自然”教育的小環境打造,教師要根據幼兒生活實際、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為著手點,結合幼兒教育內容有意識創設自然環境,把教學與自然環境充分結合起來,讓幼兒放松身心,在自然氣氛濃厚的環境中思考、探索、獲取知識,提升能力。例如,在教室放置小魚缸,喂養小金魚,讓幼兒輪值給小魚喂食,并且指導幼兒觀察金魚的成長、變化,討論與魚相關的話題;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把家中多余的植物、盆栽帶來教室,引導幼兒觀察不同植物的顏色、質地、形狀、氣味、大小等;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利用樹枝、樹皮、落葉、枯藤、貝殼、豆莢、石子等制作美術作品,擺設在教室,一方面讓幼兒在自然的氛圍中耳濡目染,了解自然,學習自然。另一方面,讓幼兒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自己對自然事物的理解和感受,結合自己的想象進行創作,提高幼兒對自然的體驗感和理解力。打造自然環境能為幼兒“親自然”創造有利條件,從而激發出幼兒認識自然、了解自然、親近自然的主觀意愿。
(二)擴展“親自然”教育資源,引導幼兒走出校園,走進自然
在幼兒園“親自然”教育實踐中,教師要以“親自然”教育理念為指引,帶領幼兒切實走出教室,走出校園,進入大自然,讓幼兒在開放、自由的自然中觀察、行動、思考、探索、實踐,以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首先,教師要充分挖掘自然學習資源,為幼兒創建戶外自然學習空間,結合幼兒知識、經驗水平,幫助幼兒盡快認識自然事物,了解自然現象,適應自然環境。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四時天氣,讓幼兒聽雨、看彩虹、觀雪,讓幼兒體會自然天氣的不同特色和美景,感受自然界的神奇與和諧。教師可以打破常規限制,在保證幼兒安全和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增強幼兒對自然的真實體驗。例如,讓幼兒輕踏野草地、聞草香,感受野草的清新和土地的堅實;輔助幼兒攀爬矮樹,觀察樹木生長的特點,體會樹木枝繁葉茂的生命力。幼兒園還應創建自然游戲區。教師可以利用戶外草坪、樹木、沙灘等自然情境,為幼兒創建游戲區域,增強幼兒與自然的互動。例如,放風箏、捉蛐蛐、玩飛盤、蒙眼抓人等,幼兒能在游戲中親近自然、了解自然。
(三)構建“親自然”教育課程,全面滲透“親自然”教育理念
一方面,構建趣味性、探究性的“親自然”教育課程內容。教師要以幼兒為中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以問題探究為指引,把幼兒感興趣的“親自然”教育資源、“親自然”素材融入教育課程,強化幼兒“親自然”行為能力。例如,教師在“親自然”教育過程中,如果發現幼兒對昆蟲感興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幼兒園內外條件,構建“美麗的蝴蝶”“有趣的蚱蜢”“勤勞的蜜蜂”“忙碌的螞蟻”等趣味性自然教育課程,讓幼兒通過觀察不同種類的昆蟲,了解昆蟲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特殊技能等,引導幼兒走進自然,主動觀察、探究、討論,從而啟發幼兒智慧,激發出幼兒對自然的熱愛與思考。另一方面,構建實踐性、操作性強的“親自然”教育課程。幼兒活潑好動,求知欲較強,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為幼兒創建實踐性、操作性強的自然課程內容,鼓勵幼兒在自然實踐中,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可以蔬菜黃瓜為實物,帶入課堂,讓幼兒用眼觀察、用手觸摸、用鼻子聞嗅、用嘴品嘗,讓幼兒描述黃瓜的顏色、大小、氣味、味道,再讓幼兒動手操作,掰斷黃瓜,觀察、了解黃瓜的內部結構和生長特點,從而挖掘更多關于黃瓜的生長奧秘,進而讓幼兒感受自然的神奇,提升幼兒的實踐能力。
(四)積極開展“親自然”教育活動,強化“親自然”效果
幼兒園要以“親自然”教育的趣味性和連續性為目標,積極開展多元化教育活動,鼓勵幼兒主動參與“親自然”活動,并且在活動中認識自然、感受自然、愛護自然。教師可以圍繞季節主題開展不同類型的“親自然”教育活動。引導幼兒在不同的自然活動情境中獲得不同的體驗和科學知識。例如,以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為主題,分別開展作物種植、植物生長記錄、豐收享美食、暖冬藏趣等活動,讓幼兒從親自播種植物,觀察其生長、變化過程,到采摘作物、制作食物、共享美食,再到包裝食物,精心儲藏,讓幼兒全身心投入“親自然”活動,既能親自發現、探索自然植物生長的奧妙,又能體會勞動帶來的快樂,從而讓幼兒對自然生出敬畏之心,對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有了更深入了解。這對幼兒身心、認知、個性、情感、審美、探究精神、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具有重要價值。
五、結語
綜上所述,“親自然”教育注重引導幼兒在自然環境中感受、體驗、探索、學習、發展,這種教育模式更符合幼兒成長需求,更符合新時代幼兒教育發展趨勢。因此,幼兒園要深入了解“親自然”教育,積極探索“親自然”教育的實踐路徑和策略,才能進一步提高幼兒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