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學業質量描述中指出,形成基于證據、邏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核心素養部分也多次強調,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生物課程是學生認識生命、走進大自然的重要載體,學生應能用生物知識分析問題、解答問題,實現學以致用、實踐創新。然而,傳統生物課堂中,教師往往重視知識的灌輸,將學生的應試和升學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導致學科核心素養難以轉化落地。對此,教師需要主動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生物學科對人的塑造價值。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性
(一)深化知識理解和應用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側重于知識的傳授與灌輸,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這種單向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雖然能記住大量的生物知識,但在實際應用時卻顯得力不從心。通過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問題,以實踐檢驗和鞏固所學內容,從而實現知識有效遷移與應用。例如,在教授“光合作用”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設置一系列與植物生長相關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探討。學生可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過程以及影響因素,從而深化對這一知識的理解。
(二)培養創新探索思維
在解決初中生物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等高階思考方式,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這種思考過程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索。例如,在講述“動物的學習行為”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警犬有哪些消防技能,這些技能是如何形成的?”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新性思考和設計。在查閱資料、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鍛煉,他們對生物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也得到了激發。
(三)助力核心素養落地
初中生物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四方面內容,關注學生品格與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不僅符合核心素養的要求,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學生能逐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形成基于證據、邏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生物知識,還能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當具備一定的獨立解決問題能力時,學生就能實現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素養的發展,為其他領域的發展夯實基礎。
二、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核心要素
(一)問題的識別與解析
在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過程中,問題的識別與解析是基礎,要求學生能敏銳地從實際情境中捕捉到問題的存在,并對問題進行深入理解和剖析。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現象、生物實驗或生活實例,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例如,在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時,學生可能會注意到某些植物葉片發黃,這時教師就應引導學生思考葉片發黃的原因,從而識別出問題所在。在識別問題后,學生需要對問題進行解析,明確問題的性質、范圍、條件和目標等要素。例如,針對葉片發黃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養分不足、水分過多、病蟲害等方面進行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假設,并通過各種方式完成論證。
(二)資料的搜集與運用
在確定了問題的性質和范圍后,學生需要搜集相關的資料和信息,為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圖書館、互聯網等途徑,搜集與問題相關的生物知識和實驗數據。搜集到資料后,學生需要學會有效地運用這些資料,有效地進行篩選、整理、分析和綜合處理。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提取摘要、對比歸納等科學的方法處理資料,從中選取有助于解決問題的內容。例如,在討論“兩棲類動物的生活習性”這一問題時,學生需要具備上網檢索信息、從書中迅速歸納要點的能力。在資料的搜集與運用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拓寬知識面,還能培養自身利用學習工具的意識和能力。
(三)策略的制定與實施
在有了足夠的信息支持之后,學生需要大膽細致地制定解決問題的策略,綜合考慮問題的性質、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可用的資源等條件。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集體討論、頭腦風暴等方式,共同制定解決問題的策略。例如,針對葉片發黃的問題,學生可能會提出增加施肥量、改善排水條件、噴灑農藥等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學生需要按照計劃設計實驗驗證,并根據實施效果優化問題解決對策。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實施過程,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并給出優化建議,還可以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和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實現決策力和執行力的提升,還能學會與他人協作,共同完成任務。
(四)成果的運用與反思
在解決問題后,學生需要對成果進行運用和反思,從中汲取有價值的知識和學習經驗,反省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實現自身綜合素養的持續提升。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撰寫小論文、制作PPT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將成果應用于后續的項目探究或實驗操作,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學生可以總結自己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得失,以便在未來的學習中加以改進。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撰寫反思日記,或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彼此的反思和收獲,營造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班級氛圍。
三、初中生物教學中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策略
(一)結合教學內容,鼓勵學生提問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鼓勵學生主動提問,是培養其問題解決能力的關鍵。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思考和提問的機會,好奇心和創新意識被無聲壓制,在獨立面對新問題時常常不知所措。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內容自主提出問題,則可以有效激發他們的思維活力,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形成一種主動思考。敢于提問也是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和反思的過程,有助于他們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以《生物進化的歷程》這節課為例,教師可以先介紹生物進化的基本概念和歷程,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并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展示不同生物化石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并思考“這些化石生物之間有哪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它們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的”等問題作為引導。接下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更深刻且有價值的問題,如“為什么某些生物會滅絕,而另一些生物卻能夠生存下來”“生物進化的動力是什么”“人類是否可以控制生物的進化”等問題。在這些問題的驅使下,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生物進化的歷程,還能激發他們對生命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欲。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在初中生物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巧妙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培養其問題解決能力。通過問題情境的啟發,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思維活躍度,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應遵循真實性和層次性原則。真實性原則要求情境設計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使他們能在熟悉的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層次性原則要求情境設計應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發展規律。
以《關注心血管健康》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通過播放一段關于心血管疾病危害的視頻,引發學生的關注和思考。接著,展示一組心血管疾病數據,讓學生直觀感受心血管疾病的嚴重性和普遍性。然后,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如“什么是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由哪些因素導致的”“我們應該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和探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創設主題為“模擬動脈粥樣硬化對血液流動的影響”的實驗問題情境,讓學生親手操作,觀察動脈粥樣硬化對血液流動的影響。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動脈粥樣硬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們應該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問題,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三)拆分困難問題,逐步分析拆解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面對復雜或抽象的知識點,學生往往會感到困惑和無從下手。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拆分困難問題,將其逐步分析拆解為更小的、更容易理解的部分,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這些內容。拆分困難問題的核心在于將大問題細化為一系列小問題,每個小問題都相對獨立且容易解決。這種方法不僅能降低問題的整體難度,還能幫助學生形成系統性的思維方式,逐步形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一課為例,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原理是一個相對抽象且復雜的知識點。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內容,教師可以將其拆分為以下幾個小問題。呼吸時胸廓容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呼吸的存在和胸廓容積的變化規律。胸廓容積的變化與氣體進出有什么關系?通過演示實驗或模型展示,幫助學生理解胸廓容積擴大時氣體如何進入肺部,胸廓容積縮小時氣體如何排出體外。肺內的氣體交換具體是如何進行的?通過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探討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理解氧氣和二氧化碳在肺內的傳輸和轉換機制。通過將大問題拆分為這些小問題,學生可以更有條理地學習和理解肺內氣體交換的原理和過程,形成思考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
(四)強化實驗教學,動手實踐驗證
提出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假設是探索生物問題的重要思路和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強化實驗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從而實現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通過動手實踐,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理論知識,加深對生物現象的認知,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得心應手。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需要設計實驗方案、準備實驗材料、操作實驗步驟,并觀察、記錄和分析實驗結果。這一系列過程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操作技能,還能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以《種子的萌發》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設計一系列實驗,并鼓勵學生親手操作,觀察種子在不同條件下的萌發情況。例如,設置不同溫度、濕度和光照條件的實驗組,讓學生觀察并記錄種子的發芽率、生長速度等數據。這樣的實驗過程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他們在實踐中深刻理解種子萌發的條件及其影響因素。通過實驗教學,學生能親眼看到種子在不同條件下的生長變化,從而更直觀地明確種子萌發的原理和條件。例如,在觀察低溫處理組時,會發現種子的發芽率明顯下降,生長速度緩慢,從而得出低溫會抑制種子萌發的結論。
(五)設計課下任務,搜集資料進行探究
初中生物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緊密,學習探究的過程也不應局限于課堂。在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實踐中,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進程,進一步設計課下拓展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自主搜集資料、結伴討論,形成對課堂學習的有效延伸,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相較于課上學習而言,學生在完成課下任務時需要進行更多的獨立思考和驗證,從而發展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
以《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任務:1.繪制基因傳遞示意圖,展示基因如何在親子代間傳遞;2.設計模擬基因遺傳實驗,親身體驗基因遺傳的規律;3.尋找實例,說明基因如何通過遺傳信息影響后代的性狀。為了完成這些任務,學生需要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圖書館、互聯網等途徑搜集相關資料,查閱遺傳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基因的結構和功能,以及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機制和規律;同時,還需要尋找家族遺傳病史、動植物繁殖過程中的遺傳現象等具體的實例,來說明基因傳遞的實際應用。在完成課下任務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分享探究成果,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和討論,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與合作精神。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初中生物教學步入核心素養時代,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此解決被動學習的低效問題。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實現創新探索思維的發展,從而助力核心素養的落地。在具體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從鼓勵學生提問、創設問題情境、困難問題拆分、強化實驗教學以及設計課下任務等方面創新教學工作,從而提高初中生物教學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成長的動力,實現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持續落實。
注:本文系“高青縣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5年度一般課題“劣構問題驅動的初中生物學深度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5GQKT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