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是地球上最沉默的智者,它們用顏色、形狀甚至化學信號書寫著生存密碼。本期“少年科學家”將由來自的兩位同學帶領大家走進植物世界,分享他們的觀察與發現。
為什么樹枝長相神似麻花?
作者:張欣陽,高二(13)班
某次出游,我在山上發現了一段螺旋式生長的樹枝,表面凹凸不平,似平有被勒過的痕跡。這讓我心生困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經查閱資料發現,這是由于樹木在幼年時,被纏繞的藤蔓阻礙了生長,為了抵抗藤本植物的干擾,樹木擴大了自已的半徑,長成了狀如麻花的枝干形狀。
那么,什么是藤本植物呢?
藤本植物是莖干細長、不能獨立直立,需要依賴攀附他物向上生長的木本或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堅韌,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可以靈活生長。它們可以依照環境的特點改變形狀,有著非常強的環境適應性。只要氣候合適,藤蔓就會迅速生長,而且一年比一年長得粗壯。
部分藤本植物的藤蔓甚至具有絞殺性(如絞殺榕)和吞噬性。特別是在熱量充足的雨林地區,藤蔓看上去非常柔軟、單薄,卻能一點一點地剝奪其他植物賴以生存的陽光、空氣、水分和養分。 1113
了解了藤本植物之厲,我感受到它們身上總有一種積極的努力攀爬的力量。藤本植物就像大地上的流浪者,若無處可依便匍匐著蜿蜒生長;但只要觸到一絲向上的可能,無論是磷洵的巖壁、斑駁的籬笆,還是一截枯枝,它都會立刻攀緣、帶著希望迎頭而上。
蠟質和革皮的神奇之處
作者:胥霆,高二(13)班
留心觀察便會發現,有些樹葉表面摸起來十分光滑,而有些樹葉摸起來阻力明顯,較為粗糙。植物表面不同的覆蓋層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響呢?
原來植物表面的覆蓋層(蠟質或革質)是數百萬年進化的結果,主要受環境壓力、生存需求和基因調控的影響。我們可以先來看看環境中的氣候條件與植物表面覆蓋層的關聯。
在地中海地區,夏季干燥炎熱,冬季溫和少雨,在這種不協調的氣候條件下,植物發展出了蠟質葉片,葉脈的紋理并不明顯,顏色為灰綠色或藍綠色,沒有明顯的香味,如月桂、油橄欖。
而在中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多革質葉片,正面顏色為深綠色,背面為淺綠色,葉片帶有香味,如香樟樹、桂花樹和橡樹。
葉面:蠟質層厚(反射陽光) 葉色:灰藍綠(減少光吸收)
·無論是蠟質葉片還是革反葉片,它們都有共同的功效:
1.水分鎖護:兩者都能形成物理屏障,防止水分過量流失,將葉片氣孔包裹在“防護罩”中。
2.光能調節:蠟質和革質覆蓋層都能起到防高溫、防灼傷、隔離紫外線、保護葉片內層細胞的作用,這種“智能調溫’特性也能讓植物適應早晚的溫差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