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的天空中,雷公手持雷錘敲擊天鼓,電母揮舞銅鏡劃破黑暗 這些充滿想象力的神話形象,實則是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樸素解讀。 當科學揭開雷電的神秘面紗,我們發現,神話中的“神力” 與電磁學、能量轉換等物理規律竟有著跨越時空的共鳴。
云層中的電荷博弈:雷電誕生之謎
說到雷電就得先說說雷暴云,也就是積雨云。積雨云是大氣對流的產物,其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大氣中的不穩定能量以及上升氣流。當以上條件都滿足時,一坨小小的棉花狀積云就可能長成一團如同參天大樹的積雨云。
積雨云底非常低,而云頂像一朵菜花一樣沖上對流層的頂部,其上下垂直距離可達上方米。云內有很多冰晶、水滴,它們在氣流的裹挾中不斷運動和碰撞。而雷電的形成就始于積雨云內部的這場微觀戰爭。這些水滴和冰晶的互相碰撞會使得彼此之間的電荷發生轉移,從而在微觀中重現了課本里摩擦起電的實驗過程。在這過程中,較輕的冰晶會帶正電荷往云頂運動,較重的水滴或者冰粒會帶負電荷往云底運動,云層逐漸形成上正下負的極性,云層內部或者云與云之間、云與地面之間就形成了很強的電勢差(電壓)。當電場強度達到足以擊穿空氣的閾值時,空氣隨即被電離,形成導電通道。放電過程瞬間開始,一則閃電就會“劈斷”天空,釋放的熱量使空氣瞬間膨脹爆炸—一這便是我們看到的閃電與聽到的雷聲。
雷電本質:能量的對抗
雷電的放電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云層與地面之間的放電,稱為“地閃”;另一種則是發生在云體內部的放電,稱為“云閃”。此外,還有一種特別的閃電:紅色精靈,這是一種高空大氣放電現象,通常發生在雷雨云云層頂離地面30\~90千米的超高空。紅色精靈上半部是紅色,底部則漸漸轉變為藍色。紅色精靈的產生原理和傳統的雷電不太一樣,但目前并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有科學家稱可能是雷雨云高層的電荷與進入大氣層中的等離子氣體發生電子反應,致使“紅色精靈”出現。
18世紀,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證實了雷電的物理本質:閃電本質是巨型電火花,電流峰值可達20萬安培,溫度超過太陽表面(約 30000°C )。這與《淮南子》中“陰陽相薄,感而為雷”的猜想不謀而合。古人雖未掌握電磁理論,卻精準捕捉到雷電源于能量對抗的本質。
馴服天火:人類的雷電管控術
雖然在古代神話中雷電是神的力量,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也具有一定的雷電干預能力。
引雷技術我們所謂的放置在大廈上的避雷針實際上是引雷針,它的頂部被設計為尖狀,這種形狀使其在雷雨天氣中更容易感應并聚集大量電荷。當帶電云層接近時,避雷針與云層之間形成一個電容器,并通過尖端放電現象主動吸引雷電,就好似古代的主動引雷一樣。雷電通過避雷針及其接地裝置被引入大地,從而避免雷電直接擊中建筑物。
能源利用特斯拉線圈可以實現閃電能量收集,雖然轉化率僅 0.1% ,但單次閃電釋放的50億焦耳能量(相當于約1400度電)仍具有一定的開發潛力。有科學家正研究利用雷暴中的氮氧化物為土地固氮,單次閃電可產生約5噸天然氮肥。
物理啟蒙
? 人教版物理九年級“兩種電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叫作摩擦起電。人們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作正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荷叫作負電荷。「
雖然人類已經具有一定的雷電干預能力,但不得不說,神話思維與科學認知具有根本差異。要想如同神話中的雷公電母一樣呼雷喚雨,像電影劇情里的雷神索爾一樣將雷電作為武器,目前人類科技還無法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