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師除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需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指導。
關鍵詞:計劃 "復習鞏固 "習慣養成 總結反思 動態學習
指導學生有效學習的方法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每個學生的情況也因人而異,因此,教師必須在了解學生學習基礎和個性的基礎上進行因材施“導”。
一、制訂計劃
制訂學習計劃是對學習活動在時間上的設計和規劃以及學習所達成效果的預期。通過制訂學習計劃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有計劃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能夠使學生在知識、技能及方法等方面加深認知,實現知識的不斷內化。
當然,這個計劃指的是學生對自主學習時間的計劃,比如早晚自習、節假日的時候,教師應幫助指導學生制訂有效的學習計劃,合理有效地安排時間來預習新知和復習鞏固。對于這個學習計劃,教師應和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以及學習個性。學習基礎包括學生的學習速度、知識儲備情況等,學習個性包括學生的思維特質、學習喜好、記憶最佳時間段等。然后指導學生利用不同的時間來安排學習計劃,可以是不同科目的學習,也可以是不同形式的學習。俗話說,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比如說,有的學生早上記憶效果好,也有學生說晚上記憶效果好的,所以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習慣和特點制訂有效的、適合自己的學習安排。
二、復習鞏固
教師要鼓勵、提醒、督促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以此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或者徹底消化課堂中的沒有完全理解的內容。
復習和鞏固是掌握已學知識的一個必要過程。根據心理學上的遺忘曲線規律,學生的記憶不是一次性的。它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不斷加深和鞏固的過程,必須有一個“反復”的過程進行復習和鞏固,以便達到加深記憶的效果,使記憶最終形成一種穩定。反之,學生對學習只停留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以后不再進行復習和鞏固,那么對知識掌握就會出現碎片化的現象,達不到系統性、條理性的呈現。不僅如此,還會對后邊的學習造成影響。
復習和鞏固能夠為學習之后的內容做好鋪墊。俗話說:“溫故而知新。”我們知道,教科書的編寫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知識內容是連續的、系統的。任何一門學科都是如此,只是不同學科表現的程度不同。理科知識的連續性、系統性特點就表現得相對明顯,如果學生沒有掌握好基礎知識,在學習更具深度的知識時就難以消化,研究發現,人的記憶周期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兩種。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也指出,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發生,而且遺忘的速度呈先快后慢趨勢。因此,復習和鞏固舊知對學習是不可或缺的。
三、習慣養成
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對于提高學習有效性至關重要。學生要善于發揮自己的優勢,盡量按照制訂的學習計劃嚴格完成學習任務。教師要及時鼓勵學生,讓學生循序漸進,彈性地約束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比如,有些學生在開始階段難以嚴格執行學習計劃,但完成的任務質量較高。對于這種現象,教師就要及時表揚,激勵學生,鞭策學生不斷進步。只要學生能長期地堅持下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從量變到質變,就會有很大的收獲,取得進步。學生在學習中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心中也就獲得了一份成就感,希望便成為了繼續前進的動力,這就意味著學習進入了一個良性的過程。由此可見,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習計劃的逐步推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進而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應以習慣養成為抓手,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有效性。
四、總結反思
首先,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總結,能使知識體系加全面和系統,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知識鏈和網絡結構,這樣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掌握知識。經驗表明,腦海中對事物能有整體性的反映,標志著記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事實上,善于總結,也是對所學知識一種有效的復習過程,能夠起到鞏固的作用。其次,經常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回憶,能夠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得到及時的學習反饋,明白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這種得與失既包括內容上的,也包括方法上的,然后做到揚長避短、彌補不足,這就是戴圣所說的“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這促使學生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學習,使知識獲取更加全面。
五、動態學習
動態學習是學生以動態的思維方式發現、交流、創造動態信息,理解知識、發現規律,構建知識體系,形成動態思維結構。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于需要識記的內容,讓學生邊寫邊記,記憶會比較深,比機械記憶的效果更好。
六、結合生活
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來進行對比和分析,然后去偽存真。基于此,在教學或輔導過程中,無論是提出問題,還是啟發思考,教師都要盡可能引導和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或生活經驗來理解。比如,根據文本內容設置情境,讓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視角或立場來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和情感。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必須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