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涵蓋了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記錄著人類進步的點點滴滴,沉淀著文明的精華。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每一個個體時時刻刻生活在歷史之中,可以說歷史知識幾乎涉及中學階段的所有科目。如諸多歷史典故、史實就和我們語文中的成語息息相關:圍魏救趙、圖窮匕見、紙上談兵、負荊請罪、胡服騎射、笑里藏刀等。在數學方面也蘊涵著一些歷史知識,如春秋時期的九章算術、用于計算的天干地支,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我們熟知的九九乘法口訣等。因此,上好歷史課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我認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需做到如下幾點。
一、構建框架結構,形成歷史坐標系,建立時空觀。時間為橫軸,空間為縱軸,歷史學習中一定要縱橫對比,形成多維思維,既要牢記時間,更要在時間點中對世界史、中國史、地方史,甚至家鄉中的人物、地點、事件進行對比聯系,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對歷史的親切感,而且能鞏固學生的歷史整體觀念,對歷史的時間、地點、影響、意義、概念等的記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歷史框架結構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復強調、強化,不斷引領、引導,最終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認識、掌握、實踐。
二、充分利用教具輔助歷史教學。歷史課程的內容特點是時間跨度大──上下五千年甚至百萬年以上;空間范圍廣──縱橫四萬公里;內容繁多──古今中外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藝術等。教師如果只是以語言、文字、記憶等抽象簡單的方式方法進行教學,容易使學生產生聽覺疲勞,影響興趣,無法激發學習歷史的內驅力,是不利于學生學習歷史的。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運用各種直觀手段,如圖片、掛圖、視頻、多媒體等,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形成正確的表象,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收到理想的教學成效。此外,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方法的運用有了廣闊的天地。視頻圖片的引用,會大大強化學生學習的興趣,但重在引領,注意適度。
三、加大師生互動,充分利用趣味教學激起學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問是加強師生互動活動的最好途徑之一,也是歷史課堂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提問,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另一方面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啟發他們深入思考,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就是學生的主動提問,教師鼓勵學生提問就是引領學生主動求知的欲望,就是鼓勵學生積極進取的最好表現,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好的教學就是“要學生學”變為“學生要學”,特別是初中歷史教學,需要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轉變以往教學中教師一味教,學生被動學的狀況,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效果。所以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利用生動的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興趣是最好的動力,有了興趣,學生自然就會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歷史課上,教師講解生動的歷史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講解熟悉的歷史故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演講能力,還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
四、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史料進行教學。史料教學能發揮其典型事例的引領作用,有利于歷史教學的順利開展,但一定要注意史料要真實,一定要緊密結合教材,最重要的是要適合學生。充分利用史料,要求教師要博覽群書,詳細了解掌握歷史。教學中,利用史料進行教學首先必須尊重歷史事實,尤其是中國歷史,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首要的必須尊重歷史,這是研究歷史最基本的要求。因為歷史是過往,所以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認識必須放置在歷史中,客觀評定其對歷史的影響和對當時的社會、時代的影響。
五、在歷史教學中做好“教什么”“怎么教”“教給學生什么”這三點。首先,就是轉變教學思想,由重知識傳授變為能力培養。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要盡量不要面面俱到地去講解,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空間自己去學習、去探索。這樣的課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能力。其次就是重視師生溝通,生生溝通。要走進學生中間,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學生,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才是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最關鍵所在,這樣才能使歷史教學做到有的放失。再次就是教給學生如何做人,如何更好地生活。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獲得豐富的知識,了解祖國以及世界的璀璨文化,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和人文素質,自覺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傳承下去。中國之所以能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歷史至今不曾中斷的國家,其本質原因就在于我們的文化一直傳承至今。最后就是教會學生借鑒歷史經驗解決問題。歷史的精髓在于無論是人還是國家的發展都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學習歷史的好處在于“可以知興替”。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也就是說學好歷史,可以知道歷朝歷代興衰的原因,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可以為現在和將來提供借鑒。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應當是學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時代在前進,學生在變化,教師只有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順應課改的要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才能在教學園地里收獲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