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約飯的時候她說昨天跟 AI聊到凌晨三點,干了兩杯美式還是好困,我那句“你怎么不找我”幾乎都到了嘴邊又咽了回去。原因之一當然是早八打工人的本人根本無法陪聊到凌晨三點,另一個原因是我幾乎能猜到她跟 AI在聊什么話題聊得那么上頭——
他為什么不愛我?怎么能確認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愛我?……在之前的每次對話中,我幾乎都要被這些話題耗盡所有耐心,硬生生搬出十年友誼壓在嘴邊,才讓自己不至于潑出“除了他你還能不能想點別的”這樣的冷水。
可AI不一樣,它7×24小時隨時在線,除了服務器永遠繁忙的DeepSeek,你幾乎可以從任何其他的 AI App得到即時的回應。它還永遠溫柔,不會因為你第一百次問它“我是不是應該放手”就心生厭煩。在提供情緒價值之外,它甚至還試圖提供“讓你好過一點”的干貨,你十天半個月之后順著上次的話茬接著聊,它也能無縫接上。
但凡是個人,誰能做到這些呢?
我總是在這些時刻想起電影Her ,與愛情要求獨占性不同,成年人的友誼本來就是相當泛化的東西,而承載它的主體 又 是“聊天”本身,當AI比所有的朋友都能接住你的情緒、你的梗、你的困惑甚至你的分享欲時,有沒有朋友又有什么關系呢?
我抱著這樣的念頭和 AI聊了一周的天,終于意識到了那種淡淡的違和感的來源。誠然,AI的確是很好的聊天對象,但也只局限于你想要傾訴的時候 ——它的本質并不是“分享”,而是“承載”,它能接住你需要傾訴的一切,但永遠無法為你創造新的體驗。
它會告訴你咖啡的十個好處,卻不會跟你分享春茶新品的滋味如何。它會告訴你世界除了愛情還有很多值得關注的東西,但它永遠不會主動給你發一朵云、一片天空的照片。
AI會跟人聊的話題,從來都是由人圈定的,你要聊愛情它就陪你聊愛情,你要改善人際關系它就給你支招,可很多時候朋友的意義并不是幫人確認自己的有,而是去發現自己的無。
比如我有次跟朋友約飯,因為地鐵故障硬生生遲到了半個多小時,雖然已經在微信跟她報備,可我在見到她的同時還是做好了迎接“狂風暴雨”的準備——就不能早點出門嗎?為什么不多留一點buffer time(緩沖時間),等等。如果等待的那個人是我時,我大概率會問出這些問題。
但她只是微微笑著把溫熱的拿鐵往我面前一推:喏,掐著點兒給你點的,冷熱正好。
我正是在那個瞬間忽然意識到自己身上缺乏“松弛感”這樣的東西,準時當然是重要的美德,但它也應該可以兼容疏忽與意外。
也比如有朋友是劇集狂魔,我時常被她強行安利一些電影和劇集——如果自己選的話百分百不會去看的那些,但看完之后常常覺得被打開了新大門。
這些我們沒有的,甚至都意識不到自己沒有的東西,或許才是我們真正需要朋友的原因,友誼的意義從不止于慰藉,還要并肩同行,一起去更遠的地方。
(梅源摘自微信公眾號“陶瓷兔子悅讀筆記”圖 / 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