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國內車市迎來新一輪降價潮。比亞迪、奇瑞等龍頭車企掀起的“降價風暴”,在短短半月內席卷全行業,卻也引發中汽協、工信部等部門的緊急喊停。這場以透支利潤為籌碼的搏殺,究竟是產業升級還是惡性競爭?
Inthe summer of2o25,the domestic car market ushered inanewround ofpricecuts.The\"pricecutstorm\"set offbyleadingcarcompaniessuchas BYDand Chery swept theentireindustryinjusthalfamonth,butitalsotriggered anemergencycallforahaltbytheChinaAssociationof AutomobileManufacturers,theMinistryofIndustry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other departments.Isthis fight withoverdrawnprofitsasabargainingchipanindustrial upgrade orviciouscompetition?
汽車“價格戰”硝煙再起
始于2023年的汽車“價格戰”,在2025年愈演愈烈。
一場由比亞迪點燃的價格戰火席卷中國車市。今年5月,比亞迪宣布旗下王朝、海洋兩大系列共22款智駕版車型參與限時促銷活動,其海豹07DM-i智駕版直降5.3萬元的“炸彈”瞬間引爆市場。這一動作引發了汽車行業的連鎖反應,為搶奪市場,吉利、零跑、廣汽埃安等一眾車企紛紛跟進降價。豪華品牌陣營隨即崩塌—一奧迪Q5L裸車價跌破25萬元,奔馳C級狂降12萬元,捷豹×EL價格腰斬至18.98萬元,一場史無前例的價格混戰全面爆發。
降價狂潮呈現立體化蔓延態勢。從車型看,前4個月60多款車型加入降價,5月降價車型突破百款,最高降幅達 62% ;從品牌梯度看,特斯拉Model3推出8000元保險補貼疊加5年0息政策,小鵬 ×9 貼息高達57000元,合資陣營中廣汽豐田威蘭達實施4.4萬元“一口價”,豪華陣營的寶馬3系跌破20萬元大關;從技術層級看,比亞迪首次將高階智駕下放至5.58萬元的海鷗智駕版,實現高快領航、代客泊車等核心功能。
促銷手段已演變為金融創新競賽。零首付、五年零息政策成為標配:蔚來推出首付 20% 起 +5 年0息套餐,疊加10000元選裝基金;騰勢推出至高84期分期方案;特斯拉限時疊加金融方案。這些政策將購車門檻降至歷史低點,濟南奔馳4S店銷售人員透露:“A級車優惠11萬后僅14.13萬,客流暴增3倍”,但狂歡背后暗藏風險一某自主品牌降價后車身鋼材強度從1500MPa降至1200MPa,隔音棉厚度削減30% 。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行業利潤率跌至 3.9% 的歷史冰點,遠低于制造業平均水平。價格絞殺導致技術進化停滯:某自主品牌研發負責人坦言“年度研發預算被營銷吞噬 40% ”,L3級自動駕駛量產計劃普遍推遲12-18個月;J.D.Power調研顯示 67% 消費者認為“頻繁降價損害品牌價值”;供應鏈陷入畸形重構,動力電池行業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拉長至147天。
“降價”成為所有車企無法回避的生死指令。3月初,特斯拉ModelY中期改款剛一登場,官方指導價即直降 10% ,如一柄利刃劃破市場神經。其邏輯簡單而殘酷:以規模效應和垂直整合優勢,將價格下探至新勢力們難以企及的成本底線。傳統巨頭亦不示弱,大眾、豐田、本田等全力推進“油電同價”戰略,ID.3、凱美瑞混動等主力車型價格紛紛下沉,與同級別燃油車形成貼身肉搏。此策略劍指雙贏:既加速新能源滲透,又借勢清理燃油車庫存重負。
新勢力陣營競爭也很激烈。零跑C11增程版率先擊穿15萬心理大關,基礎配置車型14.98萬元起售,并捆綁贈送萬元級充電樁與全險套餐;哪吒S改款車型更是將起售價拉低至13萬元區間,以此來換取市場份額。微型電動車戰場更是慘烈,五菱繽果、長安Lumin、比亞迪海鷗入門款紛紛下探至3萬元區間,疊加地方補貼后實際成交價屢創新低。當“性價比”成為唯一通行證,價格底線便在殘酷競逐中不斷崩塌。
車企的促銷方式也是花樣百出,五花八門的變相補貼成為新的角力場。消費者走進展廳,迎面而來的是令人眼花繚亂的“超級禮包”:有車企在展廳推出“購車送華為旗艦手機 + 萬元精品改裝基金”;有的則巧妙地將換電權益包裝為“價值數萬元”的附加禮遇;更有甚者,打出“免費升級價值2萬元的XNGP高階智駕終身使用權”的誘人旗號。這些精心設計的權益,本質上仍是成本換市場的變相降價。
金融杠桿也被運用至極致。零首付、超長免息期(如5年60期)、超低利率
(部分品牌年化利率逼近 2% )已成標配。更甚者,如某新晉品牌推出“三年后廠家八折保值回購”承諾,以未來預期為當下銷量兜底,不惜將風險后置。保養、保險等用車成本亦被納入補貼范圍,“終身免費基礎保養”“送全險三年”等承諾層出不窮,試圖覆蓋車輛全生命周期成本以打動精打細算的買家。
經銷商為求生計,被迫大幅讓利清庫。熱門城市或特定車型的終端成交價,早已突破廠家限價“紅線”,暗降幅度普遍高達官方指導價的 15%-20% ,區域間的價格壁壘被徹底擊穿。
行業格局之變
2025年中國車市的價格戰以更慘烈、更復雜的形態席卷而來。這已非昔日局部促銷的“小打小鬧”,而是一場關乎生存、重構格局的全面戰爭。其背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慘烈的價格戰,其核心驅動力在于行業加速出清與格局重塑的不可逆趨勢。市場增速放緩已成定局,但產能擴張慣性仍在。乘聯會數據顯示,行業整體產能利用率已下滑至危險區間。眾多弱勢品牌已然倒在黎明之前。2025年,月銷持續低于5000輛的二線品牌,其資金鏈斷裂風險陡增。價格戰成為他們飲止渴、博取最后生存機會的無奈之舉。
2025年4月末,全國乘用車庫存總量攀升至35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庫存達85萬輛的歷史峰值,相當于行業兩個月的銷量。這些“鋼鐵洪流”占用資金超過5000億元,某車企財務總監透露:“每延遲一個月清庫,財務成本就吞噬1.2% 的毛利”。
新能源購置補貼退坡進入倒計時,疊加5月27日《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強制規定電池熱失控需預留5分鐘逃生時間,使庫存舊車面臨合規風險。更緊迫的是國六B排放標準將于7月實施,全國約80萬輛國六A庫存車面臨報廢風險。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2025年前兩月以舊換新政策帶動新車銷售額1165億元,政策窗口期的紅利爭奪戰白熱化。
此外,行業格局重構觸發生存之戰。中國汽車市場正經歷從“燃油車時代”到“新能源時代”的生死轉型,專家預測2035年車企數量將精簡至20一30家。頭部企業為爭奪“決賽圈”席位發動價格絞殺:比亞迪憑借垂直整合產業鏈優勢,電池自產成本比外購低;特斯拉通過上海工廠本土化將Model3制造成本降低。這種降維打擊使弱勢品牌被迫跟降的困局。
新能源滲透率突破 50% 的分水嶺后,傳統燃油車體系加速瓦解。巨頭們為加速轉型,必須忍痛“左手打右手”—一方面以極具攻擊性的新能源價格擠壓燃油車生存空間,盡快完成歷史庫存出清;另一方面則必須直面新勢力的貼身挑戰。
新勢力陣營內部同樣分化嚴重。頭部企業尚有相對充裕的現金儲備和融資能力,可支撐其在價格戰中保持一定定力,以服務和生態構筑差異化護城河。而尾部品牌則深陷“賣一輛虧一輛”的惡性循環,被迫以更激進的降價換取極其短暫的喘息之機。
新技術迭代也引發了殘酷的淘汰賽。智能駕駛技術突飛猛進,搭載激光雷達和高階智駕的新車型密集上市:小鵬宣布后續車型智駕全系標配后,零跑B10全球首發高通驍龍8650智駕平臺,廣汽豐田鉑智3×以14萬價格提供全場景無圖智駕。這種技術躍遷使老款車型迅速貶值。
與之相反的表現則是,消費者在價格戰的狂歡中反而日趨理性。頻繁且大幅的降價,嚴重透支了品牌信任。“買完即貶值”的預期強化,導致持幣觀望情緒濃厚。部分消費者甚至形成“等等永不吃虧”的心態,期待下一輪更猛烈的降價潮,反過來進一步抑制了即時購買需求,
形成惡性循環。
價格戰有邊界
2025年的價格混戰,本質上暴露了產品同質化加劇這一致命傷。當競品間在續航、屏幕尺寸、智駕水平等核心參數上高度趨同,價格自然淪為唯一且最鋒利的競爭武器。若無法在核心技術或獨特用戶體驗上實現突破性創新,價格戰的泥潭只會越陷越深。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場價格戰迅速引發行業監管層的強烈反應:5月3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汽協)發布《關于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工信部隨后表態支持整治“內卷式競爭”,要求車企停止低于成本價的傾銷。監管聚焦三大紅線:禁止低于成本傾銷、嚴查減配降質、打擊虛假宣傳。6月重慶論壇上,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直言:“低于BOM成本(物料成本)的銷售就是自殺行為”,行業自律機制逐步形成。環保政策同步加碼,歐盟碳關稅倒逼中國車企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管理系統。
對于汽車行業是否能“越卷越強”,有的車企高層也有不同的觀點。在2025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直言:“有些企業高舉‘內卷’大旗,有些企業爭當‘卷王’,以“卷’為榮,如果繼續這樣‘卷’下去,國家巨額財政支出而產生的汽車產業良好的生態,可能被這些所謂的‘卷王’帶偏。”楊學良表示,“內卷”是最低級的競爭行為,是經濟界、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自殺式惡性競爭,而今天,中國汽車界正在上演越演越烈的“內卷”。
價格戰終有邊界,企業不可能無休止地承受虧損。2025年的慘烈博弈,是行業邁向成熟必經的陣痛。其結果必然是“強者愈強,弱者離場”的馬太效應凸顯。市場集中度將快速提升,資源將加速向具備核心技術、規模效應、健康現金流和強大品牌韌性的頭部企業聚攏。對于幸存者而言,構建超越價格維度的核心競爭力刻不容緩—一無論是通過技術壁壘、服務溢價還是供應鏈垂直整合帶來的極致成本控制能力。
當行業利潤率跌破制造業的生死線時,頭部企業早開啟了戰略轉向:比亞迪宣布將在智能化領域投入1000億元研發資金,聚焦生成式Ai技術;賽力斯聯合華為加速城市NCA功能落地;寧德時代凝聚態電池量產突破500Wh/kg能量密度。
2025年的價格戰既是行業轉型的陣痛,也是倒逼變革的契機。若車企能將競爭焦點從“價格戰”轉向“技術戰”“服務戰”,通過產業鏈協同與創新突破實現價值升級,中國汽車產業或將在涅槃中完成從“規模擴張”到“生態成熟”的跨越。正如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所言:“未來1一2年,行業有望回歸理性競爭,重回健康可持續發展軌道。”這場博弈的結果,不僅關乎企業存亡,更將決定中國能否在全球汽車業競爭中占據制高點。
誠然,“價格戰”帶來的實惠讓消費者心動,可產品質量是否會因此打折扣,也成為他們心頭的疑慮。6月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于組織開展2025年度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工作的通知》,明確將加大對輿論關注度高、存在較大質量安全隱患車型的抽查力度,為消費者筑牢質量防線。
當前,我國正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躍升,新能源與智能化推動中國汽車實現換道超車,國際地位與影響力與日俱增。在此背景下,中國車企更應在保持競爭思維的同時追求共同進步,推動行業從“規模擴張”到“生態成熟”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