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從機器人直播的風靡,到 AI 智能軟件在情感文案編輯、繪畫、娛樂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一樁樁新事物不斷刷新著我們的認知。在那看似無窮無盡的信息智能數據庫里,只需輕輕輸入一個關鍵詞,便能即刻獲取相應的答案,著實堪稱 “科技狠活兒”,宛如一件無所不能的“神器”。
目睹此景,我不禁陷入深思:這個備受追捧的 “神器”,難道是 “器識” 中的 “器” 嗎?
“器”字最早現身于《論語·為政》之中,書中提到 “君子不器”。此處的“器”,本義為器皿。所謂“不器”,意在告誡人們,切勿像器皿那般,將自己局限于某種固定模式。畢竟,器皿具備容納、接受的特性,故而后來“器” 字的含義不斷引申,有了包容、寬容之意,進而衍生出“器量”“器度”等詞匯。
再細細品味清華大學的校歌:“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其中著重強調的便是“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由此,一個關鍵問題浮現:究竟何為“器識” 呢?
“器識”這一概念,較早可追溯至《晉書·張華傳》,文中記載“器識弘曠,時人罕能測之”。由此可見,“器識”最初是用于形容人的胸襟。若將其拆解開來,“器”指代的是器量、器度,展現的是一個人的修養境界;“識”,則意味著見識、學識以及眼光、境界與視野,體現的是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能力與認知水平。一言以蔽之,“器”是內在修養的沉淀,“識”是外在能力的彰顯。因此,完整意義上的“器識”,應當涵蓋觀察事物時敏銳獨到的眼光,判斷時事時深刻透徹的洞見,處理人際關系時練達寬厚的胸襟,以及知行合一、付諸實踐的行動能力。
在日常生活的觀察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不少家長一旦瞧見自家孩子在“琴棋書畫,射御樂數”等方面嶄露頭角,便迫不及待地讓老師給出論斷,篤定自己的孩子未來必成翹楚。尤其是一些興趣培訓班,也往往過早地為孩子定性,憑借如簧巧舌描繪出孩子所謂美好的未來圖景。然而,那些富有智慧的家長,卻深諳先賢“士先器識后詞華”的諄諄教誨。
回溯古代,唐代裴行儉曾鄭重告誡士人:“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后文藝。勃等……浮躁淺出,非享爵祿之器?!彼貜娬{了讀書人理應將人格修養置于首位,而后才是文藝方面的學習。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句話影響深遠,特別是在教育領域,始終強調著品德與學問并重的重要意義。
在當今社會,“士先器識而后文藝”的理念依舊散發著熠熠光輝,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它時刻警醒著我們,在追求知識與技能的征程中,絕不能忽視品德與人格的塑造培養。尤其在教育領域,這一理念著重強調了教育的全面性,不僅要關注知識的有效傳授,更要將品德培養視為重中之重。對“器識”的悉心培養,有助于造就一批既具備廣闊視野,又擁有深厚專業知識的科技人才。這類人才不僅能夠投身于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更能在實際應用場景中,憑借自身素養解決復雜棘手的問題,從而有力地推動科技的持續進步。
在藝術領域,“士先器識而后文藝”的理念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應用。藝術家的人格修養與道德品質,猶如源頭之水,直接影響著其作品的質量與內涵。以陳大羽的《雄雞圖》為例,這幅作品不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高超的繪畫技巧,更生動地映射出他獨特的人格與靈魂。
在科技領域,“器識”的重要性亦不言而喻。一位具備“器識”的科學家與工程師,能夠站在更為高遠的視角審視科技問題,不會被眼前的短期利益所局限,而是著眼于長遠的發展規劃以及社會的實際需求。這般廣闊的視野,使得他們在科研進程中能夠提出更具創新性與前瞻性的解決方案。同時,“器識” 更是一種對科技發展方向的精準把握能力。擁有“器識” 的領導者,能夠引領科技朝著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方向穩健前行,避免科技發展誤入歧途。不僅如此,“器識”還有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科技人才,為科技領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創造力。
“器識”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它既是個人走向成功的關鍵密鑰,更是推動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器識”,實乃為人之根本要義,為官之重要準則,為文之核心要素。“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方能集大成者。愿我們都能在時代的浪潮中,以“器識”為舟,揚帆遠航。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