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不完全變態昆蟲,某些種類蜻蜓的若蟲很有耐心。蜻蜓的若蟲生活在水中,短的2\~3個月,稍久的要1\~3年,才攀附著水草爬出水面,羽化成蜻蜓。而有些蜻蜓的若蟲,則會在水中生活長達8年,經歷8\~14次蛻皮后才爬出水面,羽化成蜻蜓。如果從受精卵算起,蜻蜓一生中 90% 以上的時間都生活在水里。真可謂,小的時候是“海軍”,長大后就成了“空軍”。
特殊的捕食結構
蜻蜓的若蟲學名叫“水”,它們和成蟲長得很像,只是比成蟲少了翅膀。
蜻蜒擅于捕捉蚊、蛾等飛蟲。幼年的水雖同樣是兇猛的獵食者,水蚤、水蠅、子了、搖蚊等雙翅目幼蟲都在水雖的家常菜單上。它們還會勇敢地獵食小魚、小蝦和蝌蚪,有時也會捕食同類。
捕食時,水蛋潛伏在溪池水草處或池底,靜靜地等待獵物到來。它們身體的顏色通常與其棲息的環境相適應,從而保護自己:身邊的泥土是黑色的,它們就是黑色的;身邊的泥沙是黃色的,它們就是黃色的。
水蛋善于捕獵,關鍵在于其特殊的口器結構。水雖的□器下唇是一個像折紙一樣可以自由屈伸的面罩,平時在頭底部折疊好,前方配有兩個鉤子。當周圍有獵物經過時,“折紙面罩”快速打開,伸出雙鉤,緊緊鉤住獵物。隨著“折紙面罩”收回,獵物就被送入口內,就像我們平時使用抽屜一樣。
多功能的呼吸器官
水雖的下唇伸出的速度極快,會在1/300秒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獵物還沒反應過來之時,就完成了一次狩獵。這是怎么做到的?
這得從水蛋的呼吸方式講起。水蛋腹部內的直腸里有一種叫作“直腸鰓”的特殊結構,它可以幫助水蛋呼吸水里的氧氣。在水蛋的身體后部,有一個類似水管功能的器官,可以將水導入直腸內。直腸鰓獲取其中的氧氣后,再通過“水管”將水噴出去。
在需要時,這套呼吸器官會變身為運動器官,通過噴水產生的反作用力,推動水蛋向前運動。有時,它還會變身為獵食的利器。水雖關閉“水管”的進出水口后,猛烈地收縮腹部,體內就會形成高壓,從而推動下唇瞬間向前推動,于是就有了1/300秒的獵食速度
生存有危機
水雖捕食不靠視力,它們依靠觸角和長腿感受水波的壓力變化,從而精準判定獵物。據統計,有些需要8年時間才能羽化成蜻蜓的水雖,一只一年能夠捕食多達3000只蚊子幼蟲,簡直就是益蟲界的超級英雄。
水雖雖然是出色的獵手,但是也面臨著天敵的威脅。鳥類、大型雜食性魚類、紅娘華、負子蟲、龍虱等,都會捕食水雖。然而,水雖面臨的最大威脅卻是人類。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環境污染的加劇,水雖的生存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水雖的數量開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在一些地方,水雖還被當作美食而被大量捕撈。水雖的減少會給我們帶來嚴重的后果。因此,我們應采取行動來保護這些珍貴的水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