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歷史上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是中國千年典章文物的結晶和五千年中華民族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見證,擁有無與倫比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先生致力于故宮文化的研究和弘揚,一生與故宮結緣。他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師從白壽彝先生。閻崇年曾先后千余次走進故宮,研究故宮、講故宮、寫故宮。從七十多歲至今,他通過電視視頻、網絡音頻和圖書文字等形式,講述故宮的歷史、建筑、藝術、人物和精神,出版了關于故宮的多本著作,比如《大故宮》《故宮六百年》《故宮疑案》等。90多歲高齡的閻崇年依然筆耕不輟。2023年,26卷本1000多萬字的《閻崇年文集》出版。同年,他將自己收藏的近萬冊圖書捐贈給首都圖書館,供讀者免費查閱。
Q:能談談您和故宮是如何結緣的嗎?
閻崇年:我與故宮之緣,概括地說來,主要有五緣,即情緣、地緣、學緣、人緣和機緣。
一是情緣。我出生在山東蓬萊一個半山半海的小鄉村。因土地瘠薄,難以糊口,曾祖父、祖父、父親、兄長先后四代到北京謀生。他們每一年或兩年回鄉探親一次,自然要講北京,講皇宮的故事。我的祖母很會講故事,特別會講宮廷的故事。少年的我,腦子里裝了很多北京、宮廷的傳說和故事,這些引起我濃厚的興趣。1949年,我來到北京,父親帶我第一次走進故宮,終于圓了我的一個童年向往故宮的夢。
二是地緣。我到北京后,又同故宮有了地緣。我家住在北新華街北口,今北京音樂廳旁邊。這里同故宮、中南海等地只有長安街的一街之隔。我上中學在南長街南口的北京市第六中學,這里是清朝升平署的舊址,學校同故宮東西只有南長街一街之隔。課余時間,我和同學們經常徜徉在天安門,甚至中南海。我們學校的老校工徐沛霖曾做過皇宮侍衛,學校北邊的會計司胡同里住著清宮老太監,我曾經多次聽他們講過故宮和清朝的往事。
三是學緣。學,既指讀萬卷書,也指行萬里路。先是讀書,我學清史,清承明制,也涉獵明史。故宮是明清皇權的核心、文化的中心、藝術品收藏的中心。所以,研究明清史離不開故宮。因為學術研究的關系,我經常去故宮明清檔案部,即后來的第一歷史檔案館,開會、考察、看書、查檔案,約有千次之多。我也寫過研究故宮的學術專著和學術論文。再是行路。故宮姻系中的沈陽故宮、避暑山莊、木蘭圍場、南京明宮遺跡、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等,我都多次去參觀考察過,并結識許多學界師友。
四是人緣。因學緣,結人緣。跟故宮相關聯的學術團體,如清宮史研究會、中國紫禁城學會等,我都在其中任過職務。20世紀八九十年代,故宮成立紫禁城出版社,恢復《故宮學刊》和《故宮博物院院刊》,創辦《紫禁城》雜志,成立中國紫禁城學會,編纂《故宮志》和《故宮詞典》,創建清宮史研究室等,我都從朋友那里先知其事,有的還參與其中。這樣,我在故宮內外,結識了一批多行業、多學科、多單位、多領域的人,得以對明清皇宮及其外延有更多、更細微的了解。
五是機緣。講故宮、寫故宮等源于一些合作平臺的邀約。
Q:您的書房命名是“四合書屋”?
閻崇年:對,取“天合、地合、人合、己合”之意。
Q:作為著名的學者,您幾十年治學不厭,博覽群書,能否談談您的讀書體會?
閻崇年:讀書過程有三個步驟:讀書、消化、出新。我以牛吃草做個比喻:第一步是大量讀書,就如牛一清早進山吃草,太陽落山回欄前,一直在不斷地吃草;第二步是消化所讀的書,如牛回到欄里后,用其四個胃不停地反芻,消化白天吃到胃里的食物;第三步是出新,如牛吃下的是草,消化之后取其精華變化成了牛奶,這跟人讀書消化后,變成了知識和智慧的過程相似。
Q:故宮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座文化寶庫,它有什么顯著特色?
閻崇年:故宮的建筑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是一座中國古代建筑的博物館。明朝規劃營建皇宮和京城,是在元大都城舊址基礎上,以南京皇宮、城垣為藍本,而“高敞壯麗過之”。明朝北京皇宮之建筑,其理念之深、選址之優、等級之尊、規模之巨、建筑之高、體量之大、用材之貴、工藝之精、藝術之美、藏品之多,創中國歷史之最。故宮還是一座偉大的豐富的藝術寶庫。故宮博物院藏品包含玉器、青銅器、璽印、瓷器、書法、繪畫、碑帖、典籍、金器、漆器、樂器、織繡、家具、文房等,其價值珍貴,數量巨大,種類繁多。
Q:在您看來,故宮的文化精神是什么?
閻崇年:司馬遷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打通天、人、古、今的關系,就是哲學。故宮所體現出的精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是傳統哲學的理念,如“中”“正”“和”“安”的理念。北京城和故宮有一條貫穿南北的子午線,即中軸線,突出一個“中”字,中軸線上北京城的正陽門突出一個“正”字,乾清宮內寶座上方懸匾御書“正大光明”也突出一個“正”字;皇宮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與太和殿前太和、協和、熙和三門,都突出一個“和”字;皇城六門——天安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安門、西安門、地安門,都突出一個“安”字。
Q:悠悠600年,故宮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依然散發著無與倫比的魅力,您認為原因是什么?
閻崇年:創新。朱熹《觀書有感》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