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超梗共一石,常州獨占八斗。”當“蘇超”聯賽的聚光燈照亮常州,這座江南古城便以一場顛覆常規的“城市敘事”贏得了全國矚目。賽場上,常州隊雖奮力拼殺卻未能破門,賽場外,流量與話題的澎湃洪流,使其成為這場全民體育盛宴中的“最大贏家”。
這場“逆襲”絕非偶然。當特等獎“理想L6 Pro”新能源汽車、小牛電動自行車等“土特產”在抽獎環節驚艷亮相,全國觀眾觸摸到的是常州“發儲送用網”的產業閉環實力,是新能源產業規模突破8500億元的磅礴氣魄,是動力電池產業鏈97%的完整度,是劍指千億級長三角合成生物產業創新高地的膽識,是坐擁37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的完備產業體系。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滕飛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作為“蘇南模式”的發源地之一,雄厚的產業硬實力鑄就了常州人挺直腰桿的從容底氣,開放包容的城市生態培育出敢于嘗試、敢于創新的城市松弛感。
他指出,近年來,常州在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及新型醫療器械等領域構建了完善的產業鏈生態,培育了一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創新型領軍企業,枝繁葉茂,發展勢頭強勁。
這份底氣,同樣深植于城市的歷史血脈中。從季札掛劍“一諾千金”的誠信基因,“中吳要輔、八邑名都”的商貿智慧,到近代實業救國浪潮中的機床轟鳴,再到今天制造業涌現的眾多“隱形冠軍”“單項冠軍”,常州人骨子里那份“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永不言敗”的韌勁,歷經時代淬煉,始終熠熠生輝。
當“蘇超”賽場的熱情點燃盛夏,場下觀眾席亦上演現實版驚喜。常州借勢賽事熱潮,大手筆推出四輪抽獎,特等獎正是一臺嶄新的理想L6 Pro汽車。
將價值不菲的新能源汽車作為賽事“土特產”送出,常州展現的不是簡單的“豪橫”,而是作為“中國新能源之都”的底氣。
走進理想汽車常州智能制造基地制造車間,多條全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600余臺發那科機器人舞動機械臂,焊花飛濺間精準完成點焊、激光焊、自沖鉚接,焊接精度達±0.1毫米,自動化率趨近100%。自2016年落戶常州起,理想便堅持自建核心工廠,通過Li-MOS智能制造系統、連山云端預警等數字技術,給予生產線智能驅動與持續迭代的能力。
最新財報顯示,2025年一季度,理想汽車營收259億元,位居新勢力榜首,現金儲備達1107億元;5月交付新車超4萬輛,同比增長16.7%,累計交付量超130萬輛。
理想汽車制造副總裁、常州基地總負責人李斌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初選擇常州,是因為這里深厚的汽車產業積淀,形成了從核心零部件到整車制造的完整產業鏈,為他們的生產提供了高效協同的產業生態。同時,眾多零部件企業集聚于此,能大幅縮短供應鏈半徑,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生產響應速度。
若說整車廠是產業“龍頭”,那么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動力電池,則決定著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近些年,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飛速發展,動力電池產業也進入了全球技術競速中。其中,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蜂巢能源”)憑借突破性技術創新實現了產業突圍。
走進蜂巢能源展廳中,其自主研發的電芯、模組、固態電池、BMS等產品有序放在展架,幾乎每一項產品都經歷了從0到1的研發歷程。尤其是作為戰略核心的“蜂行短刀電池”,以6C超快充倍率、195Wh/kg能量密度及超5000次循環壽命,刷新了行業性能天花板——其續航覆蓋500—1000km,最快5—10分鐘即可充電至80%以上,全球首創的底出式防爆閥與熱電分離短刀電池更好地解決了電池熱失控難題。
蜂巢能源發展的背后,是一次次技術路徑的“孤勇”選擇。蜂巢能源品牌宣傳部高級經理荊曉強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彼時,在大容量電芯上,業內普遍押注成熟卷繞工藝時,蜂巢能源認為疊片工藝在高安全、長壽命、高能量密度上更具潛力,毅然投入研發。
2018年,蜂巢能源耗巨資從國外引進金壇工廠首批4GWh產線,價格高,效率也不盡如人意,便決定于2020年開始自主研發疊片技術相關設備,投產后,疊片效率從之前的0.3秒/片升至0.125秒/片,相對應產線成本降低了近三分之二。更為重要的是,設備實現了從進口到國產的轉變,將多片疊、熱復合專用隔膜等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降本的核心不靠商務談判壓價,而是依托技術突破帶動性能提升與成本優化。”荊曉強說。

據韓國研究機構SNE Research發布的2025年1—5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榜單,蜂巢能源以10.5GWh的裝車量躋身全球TOP10,同比增長高達110.1%,成為榜單中唯一實現三位數增長的企業。
產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區域性研發生態支撐。在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正圍繞下一代電池技術,聚焦“卡脖子”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開展關鍵材料、新型電池、智能制造、失效分析、工藝工程技術等多個領域的研發,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我們的愿景是成為一家立足中國、輻射世界的充滿活力競爭力、高速高效、有重大影響力的新型儲能技術創新研發和產業孵化企業。”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蘇任原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道。
如今,常州動力電池產業集群效應已成磅礴之勢,匯聚了江蘇時代、中航鋰電、蜂巢能源、貝特瑞、當升科技、星源材質、科達利等龍頭企業,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10名的龍頭企業中有4家布局常州,動力電池產業鏈完整度高達97%,位居全國第一,全球每10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1輛搭載“常州造”電池。常州,已成為驅動全球綠色出行轉型的關鍵樞紐。
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方面,常州同樣展現出強勁競爭力。在常州卓駿汽車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卓駿汽車”)生產車間,機械臂精準協作,一個座椅本體迅速發泡、固化、裝配成型。最快時,下線一套6個座椅僅需85秒。
“從接單到送抵整車廠安裝完畢,僅需4小時。”卓駿汽車常務副總經理楊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近年來,在理想汽車、比亞迪等“龍頭”帶動下,近4000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緊密協同,共同托舉起常州占全省60%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產量。
與此同時,常州乘勢而上,持續優化產業生態,出臺了《常州市加快構建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生態工作方案》,從產業、創新、資本和政策層面加快構建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生態系統。2024年,常州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不含電池)產值達1997.8億元,同比增長18.4%。


在新一輪競賽中如何勇立潮頭,奮楫爭先?常州市委書記王劍鋒曾指出,要聚焦“1028”產業體系(10大先進制造業集群、28條重點產業鏈),扎實推進一鏈一策一行動計劃,不斷建強產業鏈、壯大產業集群,把常州的產業家底夯得更實。
在長三角經濟版圖上,常州正重塑其產業競爭力。作為制造業重鎮,常州在通過“智改數轉”推動制造業提質增效同時,已著手搶占合成生物等未來產業制高點,展現出城市發展的韌性與遠見,成為常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寫照。
常州是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發源地之一。在常州華利達服裝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利達”)生產車間,AI分揀精準高效,自動縫制、充絨、封口、絎縫、包裝等環節無縫銜接,每一分鐘就有一件羽絨服下線。
“紡織服裝是典型傳統制造業,但我們通過‘智改數轉’徹底改變了生產模式,效益立竿見影。”華利達IE部經理吉雪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企業大規模引入智能裝備,部署MES/ERP等數字化管理系統,打造柔性生產線,實現了從創意設計、敏捷生產到智慧物流的全流程智能化改造,新品從設計到投放市場的周期,從過去的50天大幅縮短至最快15天。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企業內核的變革。華利達聯合供應商共同開發了自動拖布、裁剪、充絨、智能吊掛線等核心機器設備,解決了行業痛點;打造行業級應用平臺,吸引了700多家上下游企業接入,實現了供應鏈的高效協同;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生產流程,提升了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能力。華利達設備部經理李建軍提到,如今華利達已步入“2.0模式”,并著手規劃“3.0模式”。
華利達轉型的背后,是常州將“智改數轉”列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決策,更為難得的是,常州還通過讓企業提需求、請專家送服務、由政府來買單,為助力企業掃清“智改數轉”的技術障礙。
當傳統制造業在智能化浪潮中煥發新生時,常州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也在向“智能化、全球化、普惠化”方向加速躍升。在江蘇邦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稱“邦邦機器人”)車間,一臺臺自主研發的智能輪椅整裝待發,即將啟程運往法國、西班牙、沙特、韓國等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
邦邦機器人運營總監毛燕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稱,邦邦智能輪椅集成了智能網聯、輔助感知、自動駕駛、運動控制、人機交互等核心技術,大大提升了使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成功打破了過去高端輔助機器人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與此同時,通過自主研發實現國產化替代與性能升級,產品單價從初始的6萬元級降至萬元區間,并成功將目標人群從殘疾人群體拓展至龐大的銀發市場,覆蓋了廣闊的C端家庭場景。
目前,邦邦機器人重點深耕歐美成熟市場,全球合作門店突破4000家,近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約30%,其中,2024年海外銷售額同比增長高達220%,成為細分賽道的“隱形冠軍”。
在部分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同時,常州制造業的整體實力也在持續攀升。截至2024年底,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過540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量達到232家,制造業單項冠軍達到39家。
但常州并未止步于此。這座以實業見長的城市,正將目光投向更具前瞻性的未來產業——被譽為“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的合成生物學。合成生物學的魅力在于其顛覆性的變革力量,它有望將傳統化工領域動輒需要10—20年的新產品研發周期,縮短至5年左右。然而,由于技術壁壘高、研發投入周期長,很多地區望而卻步。
2023年國慶前后,位于常州新北區、金壇區、武進區的三大合成生物產業園相繼揭牌,瞬間激活產業“一池春水”。同時11月,常州在江蘇省內率先發布《關于推進合成生物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及配套政策,以前瞻視野科學謀劃、系統推進,目標直指到2027年產業產值超千億元。
在華大工程生物學長蕩湖研究所,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成生物學首席科學家沈玥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指出,華大集團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積淀深厚,當他們計劃構建大規模“研產一體化”平臺時,常州因其完善的工業基礎底蘊、高能級產業鏈配套體系及地方政府的高度協同,成為首選,“這是我們理想的創新轉化基地”。
華大進入常州后,其帶動效應迅速顯現。作為“鏈主”企業,華大有效牽引區域產業快速集聚,并牽頭成立了國內首個省級合成生物學標準化委員會——江蘇省合成生物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積極推進國際、國家、行業及地方標準的制定,助力我國提升在這一新興領域的全球影響力和話語權。
鑒于合成生物產業全球競爭力壁壘需5—10年甚至更長期研發投入,沈玥指出,華大為此確立了清晰的階段化戰略:短期聚焦深化“研產一體化”,驅動生物醫藥板塊高速增長;長期則錨定難度更大但想象空間更為廣闊的生物制造領域,通過生物醫藥收益回哺前瞻研發,以20年左右的戰略周期布局。
藍圖已然繪就,征途是星辰大海。在科技創新的時代洪流中,常州以前瞻性的宏大布局主動擁抱技術革命浪潮,將創新基因深植于城市發展血脈,為城市能級的跨越式躍升埋下決定性的種子。
在“蘇超”比賽中,當“東哈·東北街邊燒烤”的質樸招牌,與京東、江蘇銀行等商業巨頭的標識并肩挺立時,這塊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的廣告牌,瞬間登上熱搜,成為常州營商環境的“活招牌”。
“東哈”老板娘張敬宇是哈爾濱人,丈夫王輝澤來自山西,2023年10月,在經歷創業受挫后,他們在常州湖塘鎮橋邊擺起了燒烤攤,之后又將其擴充成了一家門店。由于創業初期應對經營規定時不免磕絆,當地城管執法者的耐心引導使他們感受到包容與幫扶的溫度。張敬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正是這份“常州容得下普通人”的歸屬感,讓他們毫不猶豫簽下兩塊廣告板,“當時沒想著會有回報,也不知道后來‘蘇超’會這么火,純粹想支持一下常州,感謝給我們普通人可以實現理想的機會”。
這份個體經營者的赤誠“反哺”背后,是“蘇超”招商過程中“不問出身,只查資質”的堅持。招商方嚴謹卻無偏見,只要符合安全資質等基本條件,從餐飲小店到行業巨頭均可同肩并列。即使后來“蘇超”大火,各大品牌贊助商絡繹不絕,招商方依舊恪守契約精神,為這家小店保留位置。
從無形的契約精神到有形的政務服務,常州不斷精耕營商環境的沃土。例如,常州對辦理營業執照實行“全市通辦通取”,“同城辦”提效80%;完成開便利店、開餐飲店、開藥店“一件事”改革,“高頻準營一件事”提速88%……種種舉措,不但營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還孕育出活躍的民營經濟。
服務之誠,更在急企業所急。2023年底,卓駿汽車亟須新廠房擴充產能,楊鑫回憶那時“半夜還在篩選地點,焦頭爛額”,而當他們向當地政府求助后,迅速得到精準響應,幾處優質選址便被發至他們面前,三周內他們就選定了符合需求的二廠廠址,“與核心客戶僅一網之隔,政府的幫助是關鍵”。
如果說契約精神是基石,政務服務是助推器,那么完善的產業鏈生態,則為常州構筑了難以替代的核心競爭力和強大的“磁吸效應”。以武進區為例,其以理想汽車為契機,精準招引上下游關鍵零部件企業,籌辦全球合作伙伴大會、產業鏈供需對接會,成功構建了“龍頭企業拉動、配套企業跟進、集群創新發展”的共生格局。據悉,目前理想汽車在江蘇省內144家一級供應商中,常州占32家;L系列車供應鏈近地化率60%,涵蓋36類核心零部件,預計到2026年,理想汽車將有70%的關鍵零部件實現近地化供應。
為打造更具韌性和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王劍鋒強調,針對大中小企業的不同需求特點,分類施策、精準培育,助力企業更好更快發展。要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提升服務效能,加強要素保障,解決實際困難,千方百計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常州在包容性治理框架下,探索培育優質營商環境的有效機制,為城市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與市場氛圍。2024年,常州實有經營主體(含分支機構)86.44萬戶,同比增長2.6%。其中,實有各類企業29.34萬戶,同比增長4.7%。
產業有了,營商環境好了,自然吸引并留住了城市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人才。常州視人才為第一資源,持續構建以“龍城英才計劃”為引領的多層次人才政策體系,對“高精尖缺”人才實行“一人一策”支持;對創業人才項目“撥投聯動”,最高給予500萬元綜合資助;支持海外人才回國創新創業,最高可獲200萬元資金支持,重點項目人才待遇可達3000萬元。同步開展青春留常計劃,為高校畢業生提供為期3年的生活居住“雙資助”,非申即享、直達兌付、便捷高效。
2024年,常州流入外來人口中高中及專科以上學歷47.82萬人,占比22.01%,較2023年增加8.03萬人。2024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8萬人,高技能人才總數突破43.5萬人,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當體育賽事成為城市發展新引擎時,作為“蘇超”頂流的常州,正敏銳地抓住賽事契機,系統構建“文化、商業、體育、旅游”四位一體的融合發展體系,創新推出一系列觀賽禮遇與促消費組合拳,將一場球賽的熱度,升華為一座城的繁榮,淬煉出剛柔相濟的城市氣韻。
7月17日,常州又一次“火出圈”。有網友在“常州發布”留言,建議比賽當天臨時開放單位停車場,得到迅速回應“已經在安排了”。出乎意料的是,這簡短回應出自常州市市長周偉本人。7月18日,“常州發布”公布“便民八條”,首條就是開放5000個機關事業單位停車位。
周偉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承:“‘蘇超’帶紅了常州,我們想用好流量,把它變成經濟的增量。通過‘流量友好’進行城市推介,分享常州的旅游、人文,張開懷抱歡迎全國人民都到常州來。”
賽事期間,常州推出“56789”跨城禮包,實現“一張球票撬動吃住行游”,推出“看球游城贏大獎”,打響“土特產”品牌,在迪諾水鎮等地舉辦含市集、美食、賽事直播等內容的嘉年華活動,聯動夜游、演唱會引爆夜間經濟。同時,為外地游客提供公交免費、行李寄存、寵物托管等貼心服務。
在溧陽市天目湖鎮桂林村,咖啡屋、比薩店、露營場地及音樂酒吧點綴于道路兩旁,借力“蘇超”東風,其在“星星閃閃·村里市集”中巧妙融入了熊貓巡游、看大戲、品夜市美食、“村BA籃球賽”、觀“蘇超”直播等元素。露天草坪上的啤酒晚風與賽事激情交織,賦予鄉村文旅全新的“氛圍感”。2024年桂林村接待游客總量約150萬人次,鄉村旅游總收入3.64億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里具化為觸手可及的富庶。
在城市另一端,是常州中華恐龍園澎湃不息的歡騰聲浪。恐龍之于常州不僅僅是遠古生物,更是常州人親手哺育長大的城市圖騰。在“蘇超”第五輪常州vs南京賽場,常州中華恐龍園派出“恐龍大軍”進場助陣,讓常州再度火爆“出圈”。美團旅行數據顯示,第五輪賽期,常州恐龍園搜索量同比增長近60%,直接將賽事熱度轉化為文旅吸引力,打響常州城市特色IP。

素有“一條青果巷,半部常州史”之譽的青果巷歷史街區,在精心修繕的明清建筑群中,傳統老字號與現代商業業態在青石板路上和諧共生。隨著“蘇超”聯賽的舉辦,巷內文創店鋪已成為“蘇超”元素創意綻放的舞臺:限量版球隊徽章半小時內售罄,印有“輸誰不能輸常州”字樣的文創折扇成為游客標配。這場體育盛事有效激活了街區消費新動能,文體旅商在這里有機融合。
常州以“蘇超”聯賽為紐帶,實現了短期流量向長期發展勢能的質效轉化。這背后,是常州長期以來前瞻性頂層規劃和系統性的融合布局。近年來,常州編制實施了《常州市旅游休閑城市發展規劃》等多項專項規劃,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全市文商旅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并成立常州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為資源整合與業態創新提供制度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近期常州市委常委會召開的會議上,專題研究了《常州市足球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王劍鋒強調,要推動體育與文旅等深度融合,扎實推動常州足球事業高質量發展。
滕飛指出,常州憑借深厚的制造底蘊和強大的創新能力,統籌推進傳統產業蝶變升級、新興產業裂變發展、未來產業前瞻布局,產業發展聚鏈成群。近年來,又大力推動文商體旅發展,通過賽事經濟打造城市活力名片,抓住消費場景創新突破促進商業升級,實現產業多元發展。一流營商環境是經濟發展的保障,“常州經濟奇跡”的背后是硬產業與軟環境“雙輪驅動”。下一步,常州更要著力強化創新引領,加快鍛造新質生產力,朝著國際化智造名城和長三角中軸樞紐邁進,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