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霞豆漿是浙江余姚當地的風味小吃,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已被列入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干大林豆漿最為正宗,其味道鮮香,素有“咸豆漿之王”的美譽,還曾登上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晨光微微,朗霞老街的青石板還掛著露水,干大林豆漿店的白氣已裊裊升起。我擦著媽媽給的零花錢,踞著腳趴在木質案板前,看朗霞豆漿第五代傳承人干師傅制作豆漿一一這是我每周最期待的“豆香魔法”時間。
石磨轉動的聲響像外婆唱的童謠。干師傅說,選豆要挑“綠寶石”毛豆,它們圓鼓鼓的肚子里藏著陽光的味道。浸泡豆子的水必須是清晨接的天落水,夏天泡三小時,豆子就會把肚子喝得圓滾滾的;冬天要泡上一天一夜,讓豆子在溫水里做個長長的美夢。我曾摸過泡豆子的木盆,涼絲絲的水里,豆子們像調皮的胖娃娃,擠擠攘攘地吐著小氣泡
最神奇的是煮漿環節。大鐵鍋里的豆漿咕嘟咕嘟冒泡泡,干師傅往灶膛里添白柴的動作輕得像在哄孩子。他說火候是豆漿的靈魂,火急了會焦,火慢了會腥,只有像對待熟睡的嬰兒那樣耐心,才能熬出美味的漿液有次我湊近看,白氣撲在臉上癢癢的,空氣中浮動著淡淡的焦香。
滾燙的豆漿撞進醬油碗的瞬間,奇跡發生了一—琥珀色的液體瞬間凝成云朵般的絮狀物,像是哪位仙人揮了揮魔法棒。撒上翠綠的蔥花,倒上紅紅的醬油,一碗咸豆漿就像調色盤般熱鬧起來。我小心翼翼地抿上一口,豆香裹著醬油的鮮、米醋的酸在舌尖跳舞。
每周六,我都會去喝豆漿。那些泡豆子的木盆、轉動的石磨、冒氣的鐵鍋,不僅是做豆漿的工具,更是裝著歲月的寶盒。原來,非遺不是遙不可及的傳說,而是舌尖上的溫暖,是手藝人掌心的溫度,是我們能握住的時光密碼。
浙江省余姚市姚北實驗學校教育集團指導老師 諸金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