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則為善者日進,為惡者日止。”不反腐敗確實要亡黨,真反腐敗不僅不會亡黨,而且能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使我們黨更加堅強、更有力量。
—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0月23日)
【釋義】
立了功一定獎賞,犯了罪一定處罰。那么做好事的人會一天比一天多,做壞事的人會一天比一天少。
【解讀】
“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則為善者日進,為惡者日止”出自司馬光《資治通鑒·陳紀三》。這是北周太傅于謹向周武帝的進言。
“有功必賞,有罪必罰”,意思是指獎賞和懲罰都極為分明,常用于形容處理事情嚴格而公正。賞罰分明,是我國古代統治者治理國家、管理軍隊、處理事務的重要法則。
著名的三國故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就體現了這一法則。蜀后主建興六年(228),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他命令趙云、鄧芝為疑軍,占據箕谷,自己則親率十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諸葛亮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系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然而,馬謖到達街亭后,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而是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魏明帝曹叡得知蜀將馬謖占領街亭,立即派曹魏名將張郃領兵抗擊。張郃進軍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隊圍困于山上,然后縱火燒山。蜀軍饑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最終,張郃乘勢進攻,蜀軍大敗。馬謖失守街亭,戰局驟變,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為了嚴肅軍紀,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臨刑前,馬謖上書諸葛亮:“丞相待我親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這次我違背節度,招致兵敗,軍令難容,丞相將我斬首,以誡后人,我罪有應得,死而無怨,只是懇望丞相以后能照顧好我一家妻兒老小。”諸葛亮看罷,百感交集,老淚縱橫。他深知馬謖是個人才,也曾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但軍法如山,不得不殺。于是,他強忍悲痛,殺了馬謖,撫養其子。
“蓋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法規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落實,就會成為“紙老虎”“稻草人”,不僅不能產生應有的作用,反而會損害法規制度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因此,必須強化法規制度執行力,做到紀律紅線始終高壓帶電,規矩底線絲毫不能逾越。始終把紀律挺在前面,不能講面子不講規矩、講關系不講原則。(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