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埃及文物主管部門公布圖特摩斯二世王陵的發現以來,全球媒體爭相報道。標題奪人眼球,“自圖坦卡蒙墓之后又一王陵被發現”“國王谷最后一座王陵終于被發現”“失落王陵重見天日”等,讓人不禁浮想聯翩,一時成為大眾談資。圖特摩斯二世這個此前并不為人知曉的國王,現在和圖坦卡蒙、哈特謝普蘇特女王一樣聲名遠播了?;仡?922年,在圖坦卡蒙墓被發現之后,《東方雜志》曾以一篇《埃及發掘古墓記》向當時的國內讀者介紹詳情。百年過后,古都底比斯終于出現了中國考古學者的身影。近日,筆者有幸與圖特摩斯二世王陵發掘項目的負責人、英國埃及學家皮爾斯·利瑟蘭(PiersLitherland)在尼羅河西岸相見,并獲得其慷慨允許向中國讀者介紹這一重要發現的內情。
4月的清晨,發掘現場的工人正在用沖擊鉆清理遺址上的巨石,響聲隆隆,不絕于耳。在一頂白色沙漠帳篷里,利瑟蘭教授伴著采石的噪聲,為來自卡爾納克孟圖神廟的三位中國同行講述起他在當地的考古發掘經歷。
王陵發現于一處編號為WadiC的地點,小地名為瓦迪加巴納特庫魯德(Wadi Gabbanat el-Qurud),在國王谷以西大約3公里處。因為在西部山谷深處,通行困難,相較于國王谷和哈特謝普蘇特葬祭廟內絡繹不絕的游客,這里可謂人跡罕至。古埃及人善用地勢鑿山為陵,這里峭壁鱗嶼,碎石鋪地,遠遠望去,間或能看到壁上有較大的縫隙,就是古代墓葬的入口。2022年10月31日,幾名工人在清理山崖腳下的沙石時,編號為C4的墓葬的墓口意外露出,隨即引起了考古隊的注意。
埃及第十八王朝是新王國時期的第一個王朝,也是古埃及最強盛的時期之一,約公元前1570一前1293年,歷經14位法老。雅赫摩斯為首任法老,他驅逐喜克索斯人,統一上下埃及,建立強大帝國。王朝勢力擴展至亞洲和努比亞,與北敘利亞、南部非洲貿易頻繁。前幾任法老消滅地方勢力,確立中央集權,維持近500年的穩定,渡過圖特摩斯一世政變及哈特謝普蘇特攝政等危機。后期,權力斗爭加劇,宗教勢力上升,阿蒙霍特普四世(阿肯納頓)推行一神教崇拜太陽神阿頓,但在他死后這些改革措施被圖坦卡蒙等繼任者廢除,恢復傳統信仰與統治。至約公元前1293年,拉美西斯一世繼位,第十八王朝結束,第十九王朝開啟。這一王朝以軍事擴張、中央集權和文化繁榮著稱,奠定了古埃及帝國的輝煌基礎。

從事這項工作的是一支埃及與英國的聯合考古隊,領隊即是來自新王國研究基金項目(NewKingdomResearchFoundationMission)的利瑟蘭教授。他在西部山谷地區從事考古工作已十余年,對這里大大小小的墓葬爛熟于胸。其團隊此前已經在這里發掘了54座墓葬,并確定了30多位王后和宮廷女眷的身份。圖特摩斯二世與哈特謝普蘇特之女奈菲胡瑞(Neferure),以及圖特摩斯三世的3名外邦妻子便葬在此地。這些都讓學術界相信此地應是一處專供第十八王朝王室女性使用的墓地。
有人說,在埃及從事考古工作,最令人欣喜的發現是“王名圈”。因為完整的王名能為研究者提供許多歷史信息,幫助他們精確判斷年代。但是實際的工作中并不總能如意,因此埃及學家還要參考陶器、材質、建造工藝和藝術風格等多方面因素,來推測大致的年代。利瑟蘭教授最初認為C4墓或屬于某位宮廷女眷,但隨著墓口清理結束,他的想法也發生了變化,因為墓口的規模、階梯的尺寸和鋪設工藝,與國王谷中哈特謝普蘇特女王墓KV20極為相似。
這是一座小型墓葬,墓口通過階梯與1號墓道相連,可直入D室。而墓道盡頭左側另有一處巨石封堵的入口,后面是2號墓道,可通A、B、C三室,其中B室也與D室相通。歷史上該墓葬曾多次被洪水沖擊,墓道頂部受洪水侵蝕,一部分坍塌下來。墓室內有成噸的石灰巖碎石,皆為天花板墜物。留給考古隊員的空間僅1米高,他們只得戴著安全帽,用地質錘一點點清理墓中堆積。

艱難的清理工作結束后,考古隊員在A室天花板的角落發現了彩繪的星空殘留。藍色天空上是手繪的黃色星星圖案,歷經千年顏色依舊鮮艷。這一裝飾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因為還沒有第十八王朝王室女性墓中出現過類似的彩繪圖案。另一處驚喜發現是A室北墻上繪有古埃及的喪葬文本一來世之書中第7—12小時畫面,內容是從拉神面對邪惡大蛇阿波菲斯到拉神重生。大致在哈特謝普蘇特統治時期至第十九王朝期間,使用來世之書是國王的特權,鮮有例外。基于此,利瑟蘭教授判斷墓葬的主人或是一位國王。

驚喜的發現源源不斷。在A室堆積層中含有封堵石、砂巖石板,以及帶有銘文裝飾的供品容器殘片。考古隊員在其中發現殘缺的王名,其中的段落可譯作:“完美的神、兩土地之主、拉之子,他的子嗣…圖特…”“完美的神、兩土地之主,Aakheper...re\"”。據此王名,可推測國王的身份可能是圖特摩斯一世或二世。若此處真是王陵,墓主究竟是誰?種種的線索和謎團,在幾個季度的發掘過程中一直困擾著利瑟蘭教授。終于在一次清理過程中發現了決定性的證據:B室出土的雪花石膏殘片上的銘文讀作“他深愛的偉大的王后哈特謝普蘇特,愿她長壽”。另一段銘文大意是“(這是)王后哈特謝普蘇特為她的兄弟,國王圖特摩斯二世所建”。這一確鑿的銘文證據將墓主人指向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的丈夫,第十八王朝的第四位法老一圖特摩斯二世。
不過更多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這樣一座墓葬對于埃及法老來說似乎有些“寒酸”了,原因何在?根據歷史記載,圖特摩斯二世在位僅10余年,時間短暫,而其妻子哈特謝普蘇特很快便稱王,統治期間也較少提及她的丈夫。圖特摩斯二世在位期間有限的政治影響力似乎可以和他的墓葬尺寸關聯起來,權當一種解釋。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這座墓葬出土隨葬品少,缺少古埃及大墓的必備要素,如石棺、卡諾匹克罐、雕像、神龕、首飾盒、生活用具、夏博提等。墓室內僅有大量第十八王朝風格的容器,且并無被盜的痕跡。針對這一現象,利瑟蘭教授提出一種解釋,在歷史的某一時刻,墓葬遭到洪水侵入和破壞。人們為圖特摩斯二世舉行了遷陵儀式,石棺和主要的隨葬品隨即被移出了墓室,另選安放之地。

這一假設與2號墓道的情況相吻合。2號墓道前段長4米,后直角轉彎向北再延長8米。盡頭處有高1.2米、寬1米的出口,可進入A室。然而,出口在懸空的位置,距離A室地面高1.5米,這一現象似乎不符合常理。利瑟蘭教授提出一種解釋,2號墓道較堅固,大概是后開鑿的。當時A室可能已經被洪水灌入,高于地面的開口似乎更加便于工作。2號墓道可能是為轉移墓主人的遺骸和隨葬品的專設通道。
地處幽深峽谷中的圖特摩斯二世墓葬是一座驚喜與遺憾交織的遺址。這里雖是王陵,卻未能出土閃耀的“寶藏”。但被洪水毀壞殆盡的墓室歷經千年,仍能為后世保留殘磚片瓦、只言片語。這些破碎的線索在考古學者手中被串聯起來,復原出一段被遺忘的法老的歷史殘影。發掘中的那些“遺憾”,變成了考古學者口中的假設、猜想和解釋,也成了他們保持熱情和繼續探索的動力。與利瑟蘭教授道別后,我們的越野車駛離圖特摩斯二世王陵,沖擊鉆碎石的聲音還在山谷中回蕩,下一次發現或許正在倒計時。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